APP下载

一壶冲古意千秋有同心

2019-10-21于璐焦金华孟军

东方收藏 2019年5期
关键词:越窑宣德釉色

于璐 焦金华 孟军

壶,在《说文解字》中释义为:“昆吾圜器也。象形。”是一种罐状盛器,常用来盛茶、酒等液体。

壶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造型和功能。陶制的壶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大量出现了,通常的造型为小口直颈,球形或扁圆腹,平底假圈足,造型较为多样。东汉以降,瓷器发展成熟,至三国两晋南北朝出现了青瓷的制瓷高峰之后,壶的造型也更加统一了,较为流行的是盘口壶和在其基础上形成的鸡首壶,西晋鸡首壶的鸡首虽多数不贯通,但是首创了一侧有流、一侧有鋬的新造型。唐中期后,注壶开始流行了起来,流和柄都更加简洁实用。宋元时期,壶的形态丰富多样,宋代典型的有执壶,元代出现的梨形壶、僧帽壶等。明代饮茶之风盛行,一改唐宋时期的碾茶、煎煮的泡茶习惯,改为冲泡饮茶,茶具造型也随之变化,“茶壶”的名称也出现于此时。至清代,壶的形态更加多样,出现了如茄式壶、贲巴壶等。

鸡首壶流行于两晋至隋。早期壶的流口多为实心,不具备实用功能。至东晋时期,流口空心,功能上已经接近于后世壶的形态,成为这一时期南方的主要日用瓷器之一。南北朝时期北方制瓷业的兴起受到了南方制瓷业一定的影响,以鸡头作流的壶在北方也开始出现。

1936年,此注壶出土于绍兴元和五年(810)墓,是有确切年代可考的器物,为鉴定唐代越窑器物的标准器,反映出9世纪初越窑器物的烧造水平。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形制。

图4唐邢窑白釉皮囊式壶。壶形似袋囊,扁体直身,下部丰满,壶两面随形起线,顶端一侧为直立的短流,中间有一提梁,后接扁尾。袋囊的转折处饰有凸起的摺线纹。此壶的造型源自唐代金银器。通体施白釉,在有装饰线的积釉处,釉色泛青。平砂底,以行草书体刻划工匠名称“徐六师记”四字。

白瓷至唐代已自成体系,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并称为“南青北白”。陆羽在《茶经》中以“类银”“类雪”赞美其釉色之白。它不以纹饰取胜,而注重造型与釉色的相互衬托。唐白瓷以河北邢州所产最负盛名。

注壶、注碗组合成套,是温酒用具。温酒时将注壶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热水温之。其形象较早见于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图6)中。

青白瓷也叫“影青”,是宋代以景德镇为代表创烧的一种瓷器。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是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

此壶釉面匀净,发色浓艳,是元代红釉器中的珍品。壶身的龙纹细颈长嘴,形态生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梨式壶始于元代,流行于明代,以永乐景德镇窑烧制的最为典型,这种形式一直影响到正德时期。清康熙时期有仿制品,品种有青白釉、白釉、青釉等。

图8明永乐甜白釉僧帽壶。壶因口部形似僧帽而得名“僧帽壶”。造型为口沿上翘,前低后高,鸭嘴形流,壶盖卧于口沿内,束颈、鼓腹、圈足、曲柄。通体施甜白釉。

此壶式借鉴于藏传佛教使用的金属质器皿,瓷制品始见于元代的青白釉瓷。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汉藏文化交流频繁,景德镇御器厂曾大量烧造僧帽壶,其中以白釉和红釉制品最为名贵。清代康熙朝曾仿烧永乐和宣德时的白釉、红釉僧帽壶。

图9明宣德青花阿拉伯花纹绶带耳葫芦扁壶。壶呈葫芦形,蒜头形口,直颈,腹部为立扁圆形,方圈足。颈、肩之间饰对称的绶带形耳。以青花绘口部的缠枝菊花纹,腹部的阿拉伯花纹和绶带耳上的绘折枝花纹。口沿下自右向左署青花楷体六字“大明宣德年制”横行款。足内施青白釉。

此葫芦扁壶为明永乐时景德镇御窑厂的创新器型,宣德朝继续烧造,品种有白釉、青花等,造型与纹饰皆仿自西亚伊斯兰铜器。明永乐朝制品不署年款,宣德制品一般则署年款。

素三彩是以黄、绿、紫三色为主的瓷器,属于釉上彩。其制作方法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胎上用彩釉填在已刻划好的纹样内,再经低温烧成。因色彩中没有红彩,故名“素三彩”。

贲巴壶是藏传佛教密宗修行仪式中灌顶器皿,形制近似宋代佛教中的净瓶。在清代皇家御窑厂内烧制的瓷质贲巴壶则是清朝皇帝给西藏、青海等地宗教领袖的赏赐之物。

自古至今,壶的样式、装饰、功用历经千年变化,见证了瓷器大國流传有序的制瓷历史和历朝历代的审美标准,也是中国陶瓷千年发展历程的代表和缩影。

猜你喜欢

越窑宣德釉色
孔雀绿地青花鱼藻纹瓷器的演变与工艺特征
越窑青釉直颈瓶
宣德炉探究
探索铜官陶釉色应用于室内空间设计
炉中岁月长
寿州窑瓷器釉色之流变
吴昌硕篆刻实践研究
龙泉窑三问
万金散尽为越窑
有关越窑的几个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