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学生厌学思政课的成因及对策
2019-10-21龚玉霞
龚玉霞
摘 要:学生厌学思政课的因素诸多,例如教材因素、教师因素、学生因素等,要想让学生对思政课堂产生兴趣,只有找准病因,加上必要的教学改革,才能改变这一现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思政课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才有生命力。
关键词:中职学校;思政课堂;教学改革
思政课在整个中职教学体系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德育的主阵地。但是思政课教学却面临着许多困难:教材内容枯燥乏味,学生不爱学,教师不好教。思政课堂最让教师头痛的事是联系实际,因为许多理论不是老生常谈,就是与现实脱节。本文结合数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学生厌学思政课的原因谈一些粗浅认识,并针对这种现状做了大胆地尝试和改革。
一、中职学生厌学思政课的成因
中职学生大多是十五六岁的孩子,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对自己的人生前途没有清晰地认识,因此,思政课是促其良好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一个有效载体。然而,纵观目前中职学校思政课,授课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主要是:
1.教学模式僵化,是学生对思政课厌学的根本成因。
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强调理论教育,上课时教师讲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学生答要点,导致教学模式僵化,严重脱离实际。学生通过思政课堂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从而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职学校在重专业课轻公共基础课的指挥棒下,思政课教师成了知识的“注射器”,学生成了知识的“储存库”;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记硬背,结果是学生被动、机械接受知识,当然毫无兴趣可言。
2.思政课学习内在动力不足,是学生厌学的内在成因。
(1)学生对思政课重视程度不高。中职学生普遍认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技术,关键是要把专业课学好,因此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学生认为,“思政课都是些空理论,今后沒有多大用”;有的学生说,“课本上讲的和社会上的事根本就不一样,学不学就那么回事。”
(2)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心态。由于学习心理状态受各种条件和环境的制约,加之学生个人经历不同,对思政课所学内容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大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德育在自己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更没有从社会责任的高度去认识学习思政课的重要性。
3.思政课教材的不够“完美”,是学生对思政课厌学的重要成因。
现行的中职思政课教材,是这几年思政课教改创新优秀成果的结晶,但它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主要弱点是教材内容“高”“大”“空”,有的教材泛泛而谈的理论多,联系现实问题少。在调查中,本人发现,认为“教材理论太抽象、听不懂”的学生占比不少,认为“教材理论脱离社会实际”的学生也占比不少。例如,讲授“阶级”、“国家”、“革命”、“政党”、“政策”等这些极为抽象的思政概念和思政理论,十五六岁的学生是很难接受和理解的。因此,要改变过去的“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更要克服“高”“大”“空”之弱点,还要改变“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
二、中职思政课教师应采取的对策
面对思政课堂存在的问题,作为思政教师,不能束手无策,要通过教学改革来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1.改变学生平时成绩考核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它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关键。本人对学生思政课平时成绩考核作了新的规定:不以平时的小测验成绩来计分,而是以每个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来打分。这一办法的实施使学生感到很轻松,对思政课自然产生出了一分好感,心理上接受这种考核办法。学生在实践中不仅端正了自己的品行,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贯穿了思政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到思政课离自己并不远,德育实际就在自己身边;思政也并不抽象,而是实在的、具体的、可知的。同时,学生端正了学风,对其它文化课的学习也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促进作用。
2.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变“一讲到底”为“教学合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对此,教育家陶行知早就一针见血地提出过批评,因此提出了“教学合一”的思想,并在教育实践中加以实施。这种合作关系应该是新型的,教与学相互促进的关系。
结合“教学合一”的指导思想,本人在启发式教学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发展和创新。比如,本人尝试着“学导式教学法”和“异步式教学法”两种教法结合,交叉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经过实践和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我的具体做法是:第一,转变教学观念,在备课设计教学方法时,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第二,精心设计系列问题(即自学提纲、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分析、阅读和勾画要点。第三,启发学生讨论归纳,教师精讲重点和难点,指导学生分析、概括,然后再练习反馈。
以上做法可以概括为“四步型”教学法,其基本结构为:“自学(读)+讨论(议)+精讲(讲)+演练(练)”。“四步教学法”的特点是把教与学的重心落实在“学”字上。教师因势利导,从发展学生的自觉与探索能力入手,把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即“授人以渔使其终生受用无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的自学、思考、讨论等活动为主,使学生活跃在主动获取知识、转变思想、锻炼能力的各个步骤上,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断扩张、丰富和深化。
总之,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认真分析学情,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学法指导,努力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张明初 参与式教学在思政课堂教学改革中的实践运用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年02期
[2]彭秀运 高职院校思政课所面临的问题及策略分析 《智库时代》 2018年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