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道德与法治”源于生活,回归生活

2019-10-21张吉利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9年30期
关键词:书包道德与法治法治

张吉利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不是简单地把道德课程和法律课程相加,而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教育、道德教育过程中培养法治意识,渗透法治思维。《道德与法治》课程根据各年龄段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从儿童的生活原型出发,又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中,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做人的一门综合课程。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生活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细读教参、教材,同时结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我对课程的生活性做了深入研究。多维度拓展课程的“生活性”

一、加大宽度——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新编《道德与法治》把“三条主线教育”和“两融入”为脉络线索。三条主线分别是“儿童生活”“道德教育”“法治教育”。两个融入,即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以“上学路上”第一单元第四课为例,教学时通过让学生观察“上学路”学习交通规则,了解公共空间和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守公德……通过感受不同的上学路,体验不同的上学路上的温度,这一学习过程融合了规则意识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目标比较多维。这样的教学也更无法严格区分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等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确定目标时,体现生活处处有道德,生活处处有规则。

二、保持鲜度——选取素材要源于生活

《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以图片为主,呈现方式上注重遵循儿童特点,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并以绘本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这教师课堂教学和活动安排时就注重生活性和开放性,用最鲜活的素材丰富课程内容,进一步引入“生活”之源头活水,让学生体验更加鲜活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在执教“我们的校园”这一课时,教材中有运动场,少先队大队部,图书馆,教师办公室等图片。从不同的角度来呈现学校,但是现实中每个学校的设备设施各有不同。因此在执教过程中,除了让学生认识教材里的学校,更重要认识自己学习生活的学校。打破学校课堂为主阵地的传统,我将最真实、鲜活的学校生活场景作为课程资源,将校园变成开放性课堂走出教室。在此过程中,我要让学生知道目前我们可以去哪些地方(如阅览室,音乐室等)。哪些地方要到高年级才可以去(如科学实验室等)哪些地方是可以活动的安全区域,同时结合实际进行安全教育,让孩子知晓哪些地方有哪些活动,路线怎样走,有哪些规矩……真正将教学融入生活中。

三、强调活度——课堂活动生活化

幸福始终是存在于行动中,幸福必须是身体力行。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站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之上,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生活化的活动中获得感悟,实现智慧成长。道德的学习更不是让学生做道德论坛的指责者、评论者。法治学习也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条条框框的法律条文,而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学习活动中充分感悟和体验——“我能这样做”“我要这样做”进而用行动表明——“我会这样做”。

在执教 “开开心心上学去”当中“爱新书,爱书包”一课时。我首先立足班上学生书包的主要类型、款式以童话第一人称的形式组织表演“我是小书包”“猜一猜我是谁的家”让学生了解的认识书包的功能区,如课本,水杯,雨伞各归在哪个区域,孩子认识了自己书包的功能区,我让大家想一想,如何更好地使用书包,说说自己的书包可以做什么?课前我提前拍摄几种孩子日常出现的典型“问题书包”如书本折叠,混杂无序(语文课本夹在数学练习册中)等。开展“找不到家的宝贝”等游戏,最后开展“谁家宝贝加家快”游戏,让学生分担比赛谁整理书包又快又整治洁,又有序,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评价,好在哪里?问题在哪里?哪些需要改进。从生活实验中获得经验,既有童趣,又有实效。

四、体会温度——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生活的“道”生活的“德”。课标中强调,将儿童视为宝贵的课程资源,强调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老师的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建生活的过程,“道德”与“法治”的组合,不是增加法律的“冰冷”,“法治”教育不是预防未成年犯罪教育,更不是“吓唬”的教育和“听话”的教育,而是法治意识和理性思维的教育。

教学“上学路上”之“交通信息要知道”时,我用事先录好的交警执勤视频和交通管理法条例,让学生从交警的工作中感受“路上的温暖”,也了解“不许”的严厉背后是“保护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懂得了遵守规则通行,不但是遵纪守法的行为,也是爱的回报,更是文明素养的体现。

道德是为了追求人类美好生活,道德的基础是美好的情感,我在招考过程中特别注重引导,“什么原因,我要这样做”“什么原因,我不能这样做”。进而感悟,“遵守規则,我安全,我幸福,同时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可”“大家在一起高兴,我坚持这样做”。真正用生活中的“道”解决生活的“德”。

五、展开深度——注重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的开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应明确该课程的教育,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教育,不是要死记硬背“道德”的概念,不是简单掌握道德的有关知识,而是要引导小学生从“个体的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的人”。“德与法治”将贯穿于学生整个人生,更应重视习惯养成教育。

教师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直接人,要加强对该课程的深入研究与学习,在日常教学,生活中,坚持以正确行为规范来引导学生,让学生模仿老师,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个人道德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就课程“拉拉手,交朋友”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除了要根据课程内容,告诉学生我们在与其他人交朋友时,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并试着与学生交朋友,在这个过程中,将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呈现,教会学生该怎么样与他人相处,交往。

此外,我还注重与学生家长沟通,要求家长与学生保持互动,真正将学习落到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方面。检查学生对思想与规范课程的学习情况,让家长给予学生以鼓励或纠正,而课堂的学习不能只局限在教室,而应该延伸到家庭,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挥作用,学以致用,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书包道德与法治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小书包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我的书包
找书包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风躲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