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心理效应提高语文活动教学效果
2019-10-21欧转好
欧转好
摘 要:在语文活动教学里巧妙运用心理效应,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并能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挖掘学生的潜能。文章对米格-25效应、责任分散效应、手表效应、门槛效应、毛虫效应进行思考、论述,探究在语文活动教学中巧妙运用这五种心理效应的方法,以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关键词:心理效应;语文课堂;活动教学
语文活动教学既是一种教学观,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以活动为媒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全员参与,平等交流,共同活动,其核心就是师生都作为活生生的人而发生持续、动态、具有促进性相互作用的教学。教师巧用心理效应,对提高语文活动教学质量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用米格-25效应,合理整合
苏联研制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的许多零部件与美国的相比都较落后,但因设计者考虑了整体性能,故能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方面均居当时世界一流水平。这一效应说明,所谓最佳整体,乃是个体的最佳组合。
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一,思维情感活动样式各异,知识经验深浅不一,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学习活动后获得的感受自然各有差异。因此,在开展一项语文实践活动或进行一节活动课堂时,都应该照顾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合理分工、分组。例如在开展《了解家乡变化》语文实践活动中,笔者先从了解学生的家庭、学生的爱好、学生特长入手,把全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把喜欢绘画的学生安排在“彩色心灵”组,让他们通过照片、绘画了解家乡的变化;把喜欢玩玩具的男生安排到“妙手劳动者”组,让他们了解时代不同,劳动人民使用的工具有什么不同,并进行改装;把那些活泼开朗的学生安排到“小记者组”,让他们访问、调查家乡人民,了解新农村的变化;把那些爱看书、文静的学生安排到“资料收集组”,让他们通过网络、上图书馆或者到书店查找资料……在这个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自己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他们志同道合,互相影响、互相帮助、互相比较、互相调节,用最好的组合,创造出最让人满意的学习效果。假如教师能从心理学的角度充分了解学生,合理地组合学生,学生会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也会提高语文活动教学的效果。
二、克服责任分散效应,唤醒自我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不同场合下,人们对责任的不同认识导致其行为的差异。当一个人独自面对一项任务时,他会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勇于承担,而如果有许多人面对同一项任务,就会造成责任分散,产生一种“我不去做,由别人去做”的逃避心理或“看别人会不会做”的观望心理。
所以在语文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大胆放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唤醒其自我学习意识,达到自我制约、自我激励和自我调节的目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时,可以采用一人为主、多人协作的专项任务承包制,做到分工协作,责任上肩和风险共担;在分组学习中,可以打破小组长任用优生制,采用小组长轮换制,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增强每个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有效避免“责任分散”,做到人人有事做,人人明责任,个个担风险。也使每个学生都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做总结性发言。学生在交流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同时在合作交流和碰撞中,學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成果,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活动教学的效果。
三、巧用手表效应,认清学习目标
一个人如果只有一只手表,他知道现在几点了,而如果有两只手表,他反而无法确认哪一只手表更准确。
“手表效应”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启示有二:一是明确学习目标,每一次小组讨论,每一个语文实践活动都应该让学生认清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目标,目标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必须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凡是学生个体学习能解决的问题,最好不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避免随意的无效合作和无度开放的语文活动教学。二是语文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要加强沟通。尤其对学生布置任务或提出学习要求时,必须统一要求,决不能有相互矛盾的声音,否则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应。
四、巧用门槛效应,理性探究
一个人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稍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就会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层递效应”,俗称“进门槛效应”。
依据这一心理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语文学习训练也是这样,应该给学生确定呈梯级状的语文学习活动,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此及彼,步步登高。因此在语文活动教学中,教师必须巧用门槛效应,根据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分解不同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其层次性和递进性,体现语文活动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做到符合时代需求与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有机统一,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随着每一次实践活动或每一节活动课不断提高、深化。
但是一些语文教师打着活动教学大旗,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和大量时间消耗在实际价值并不大的活动教学中。有的教师让学生探究难度大、曲折多的课题,让学生无从着手,甚至望而生畏。
为此,小学语文活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探究信息材料的可感性、可操作性,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抓住语文学习中需要探究、能够探究、适合探究的内容和契机开展语文活动教学。例如:低年级可以开展语文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识字赛、写字赛、限时间说成语赛等等,竞赛活动不提倡淘汰制,面向大多数学生,使大多数学生在竞赛中都能取得好成绩,从而体验成功感,激发他们学好语文的动力;或者开展语文接力游戏、找朋友游戏、开火车游戏、摘苹果游戏、大转盘游戏、猜词游戏、语文拼板游戏、语文智力游戏等。中年级可面向全体学生,灵活地组织一些较大的每周一次的语文活动,如语文竞赛周、读书周、编故事周、辩论周等等。高年级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开发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如:当小老师,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当读报员,为小朋友或老人读报;当文字医生,上街纠正错别字……总之就是要巧用门槛效应,开展有益有趣、方便可行的语文活动,提高语文活动教学效果。
五、避免毛虫效应,不断创新
法国心理学专家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让它们首尾相连,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远处撒上一些毛毛虫爱吃的食物。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在于毛毛虫总习惯于固守原有的习惯和经验。
“毛虫效应”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是:语文教学是一项永恒的课题,它关乎学生的终身发展,关乎祖国的发展。时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学生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随着形势的发展,语文的内涵和外延也会不断增加和扩大。语文的活动教学也在不断地注入新概念、新思维。为此,语文教学工作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思考,不断设计更好的语文教学活动,才能够适应时代变化以及学生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让语文教学工作永葆生机。
综上,如果在语文活动教学里能巧妙运用心理效应,发挥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并能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挖掘学生的潜能,解放学生的大脑、双眼和双手,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楼根良.青少年成长中的心理效应[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3]谢茹.语文活动课设计应遵循的三个原则[J].教育导刊,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