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行企业需求,能力本位的信息类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2019-10-21谢晓兰王宇邓昀张征征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能力本位

谢晓兰 王宇 邓昀 张征征

摘 要:基于对校企合作和能力本位含义的深刻理解,根据桂林理工大学“信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际情况,本文研究了基于行业、企业需求和能力本位的信息类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介绍了该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信息类”人才。

关键词:信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行企业需求;能力本位

“信息类”,即电子信息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科设置涵盖了当今世界上所有的电子科学领域。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类专业的细分,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培养这些高素质人才就需要更多优秀的师资队伍,需要相当多的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然而地方高校在信息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产学研”课程体系融合度不够、“双导师”队伍建设难度大、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不完善等问题。

因此,在地方高校开展基于行企业需求,能力本位的信息类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一、实践方案

方案构建探索形成了“专业课程打基础”→“交叉课程拓思路”→“创新实践练动手”→“科研实训担项目”→“参加竞赛出成果”→“校企联合助应用”→“产学研用联动合作促发展”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培养模式系统图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强调: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积极为研究生构建创新平台和基地,积极推动研究生参与科研和竞赛活动,强化其项目组织实施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意识等。从课程、师资、平台、基地、竞赛五个维度构建和实践信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

1.柔性学科交叉,优化构建能力本位教学系统设计

结合学校特色优势和企业工程应用需求制订培养目标、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体系实现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科学方法、工程实际案例融入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中。

2.整合教学科研企业资源,完善校企双导师队伍建设

教学与科研互相牵引,科研团队和师资队伍共同进步,由优秀科研人才搭建教学团队,解决专业师资紧缺的问题。同时建立导师培训制度,形成校企师资力量与技术力量的交流通道,建立和完善创新成果转化的保障制度。

3.立足产业应用,建设科研实训平台

将各类创新要素集聚,通过体系运行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创新,造就一支师德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强的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适合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高水平人才培养的软硬件环境。

4.凝聚各方资源,建立校企联合实践培养基地

在具有优秀人才、产业项目,以及高水平科研的优势基础上,高校与地方企业之间进行资源交换,促进产学研结合,联合创建工程实训中心,依托中心培养研究、应用型人才,形成“1+1+1+N”人才生态合作新模式。

5.以赛带教,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市级、校级科技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和各类学科竞赛,举办各类科创素质能力培养活动,鼓励研究生参加全国各种级别的竞赛,提高学生的兴趣、荣誉感,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文献的检索阅读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创新点

1.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更新理念和创新方法相结合,将教育教改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研究型授课方式和团队合作型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参与具体工程项目整体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2. 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创新

教研相长,校企合作,教学与科研互相牵引,边科研,边教学,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现科研团队和师资队伍共同进步,教学科研水平的同步提升,同时与企业合作加强双导师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具备实践技能的导师团队和具备科研能力、团队合作经验的教学团队。

3.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方法创新

建设研究生科研团队,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以课程群形式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采用项目式课程设计,课程的研究任务以企业实际问题为导向,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平台载体建设内容创新

实践“四共”科研平臺建设模式,构建了“共创、共建、共管、共享”的共享型实践科研平台建设,有利于保障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也有利于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贵军,黄瑞,王玮,徐玲芳,王文峰,陈勇.地方综合性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09):223-224.

[2]李泽慧,邵叶秦,施佺.面向行业人才需求的信息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09):3-5.

[3]赵黎,焦晓露,张峰. 能力本位教育在研究生理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17(48):170-171.

作者简介:

谢晓兰,女,教授,副院长,桂林理工大学信息与科学工程学院,桂林 541004。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项目编号 N0.JGY2017070);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大类专业实践育人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N0.2019JGA183)。

猜你喜欢

能力本位
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语文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高校传统视角下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背景下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比研究
能力本位视角下的高职课程体系设计研究
能力本位的《影视艺人经纪》课程改革刍议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浙江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模块化教学浅析
基于能力本位的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探索和思考
能力本位教育与高职英语教学探析
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