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语篇分析——走向多模态电影分析的新范式》评述
2019-10-21刘博宇
刘博宇
摘要:Janina Wildfeuer(2014)是在Asher & Lascarides (2003)所提出的 “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SDRT)”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电影特点,发展形成的针对于影片话语分析的动态形式语义学理论---“分段式影片话语表现理论(SFDRT)”,利用了形式化手段对影片语言进行了文本和多模态两方面的实践性探索。
关键词:分段式影片话语表现理论;形式语义学;多模态电影分析;电影
一、前言
作为多媒体语篇的代表,电影的动态叙事性和多模态特性赋予它独特的研究价值。语言学视角下,国外对电影语篇的研究一方面时间跨度大,一方面理论运用多元化,既涵盖纵向随着语言学理论发展而发展的电影分析理论,又涉及横向对之前电影分析理论的修正和扩展。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会促进电影语篇的研究,两者呈现一定相关性。按照时间和派别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整理,可以划分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30年代-40年代早期,基于俄罗斯形式主义学家的研究工作;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70年代,部分学者将“结构主义符号学”应用于电影语篇研究;第三阶段为新发展阶段,即20世纪80年代-至今,众多学者对电影语篇的研究一方面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一方面基于形式动态语篇语义学,一方面是对前两阶段的工作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本书不同与以往对电影语言进行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而是本书作者综合考虑电影特点,提出针对影片话语分析的动态形式语义学理论---“分段式影片话语表现理论”,并将此理论应用于电影语言的形式逻辑实践性分析。接下来,本文会对此书进行简要评述,希望对关注此方向的相关人员予以了解和借鉴。
二、内容简介
第一章“简介”,主要回顾了以多模态理论框架为主对电影语篇的分析,探究了影片语言作为融声画于一体的文本,其文本性和叙事连贯性的是如何得以体现,进而对本书核心内容电影语篇的逻辑分析做了简短预告。
第二章“电影语篇的形式逻辑”,提出了本书分析的理论基础,强调电影是一个具有衔接与连贯的声画文本,对电影的研究不应该只停留在对镜头中各个模态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描写性分析,而是应该超越镜头中的各个组合元素进入语篇语义层面,讨论镜头所抽象出事件的连贯性。作者在此章中主要根据“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构建出了从动态形式语义学角度分析电影语言的模型,通过对比适用于句子间逻辑关系的“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作者构建了适用于电影语篇分析的,包括词汇、句法在内的形式框架,提出两个逻辑,即信息内容逻辑和信息打包和语篇更新逻辑,前者用于构建镜头所抽象事件的逻辑框图,后者用于形式化地推导和描写事件与事件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建立表示某一片段的叙事逻辑框图。
第三章“分析”,主要是用以上理论分别就电影The Lives of Others (2006)、Vanilla Sky (2001)、Amélie (2001)、Requiem for a Dream (2000)进行了尝试性分析,不仅基于各个模态构建了单个镜头的逻辑框图,还就某一片段的连贯性构建出了整体的逻辑框图,向我们展示了此角度下分析电影语言的可能性。
第四章“电影文本的叙事性多模态构建”,主要回顾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电影语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展现了电影语言分析的层级结构以及电影解读的叙事逻辑,提出电影语篇的内在联系其实是属于纵聚合关系。
第五章章“总结和展望”。作者在这一章提出构建电影语篇的逻辑形式,提相较与以往单从多模态角度或是批判性话语分析角度对电影进行描写性分析的新的研究思路,并希望能弥补电影理论的缺口。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文本,比起傳统意义上的文字文本有何特性和独特的表达机制,以及运用什么样的描写手段才能对电影文本进行更好的描述和分析等,都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将前人用于文本分析的形式逻辑应用于对电影中画面语言的叙事连贯性分析,从而赋予电影现象更为简洁与抽象的意义表现模式。不过,本研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是电影这种集语言、图像、声音、文化等方面于一体的艺术具有其本身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因此如何有效分析各种变量的动态互动性以及形式逻辑对于分析电影文本适用性的最大化可能性有待进一步深入讨论。即使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对于如此需要细节性的应用性分析,仍需投入时间和思考。
三、简要评述
本书最为突出的特点是突破性,即采用了形式化的手段对电影镜头间的叙事连贯性进行了抽象性构建。在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领域的突破性,主要表现在:电影的信息多以图像、声音、文本、动作等多种符号的综合形态呈现,因此其本身的多模态性使得对电影语篇的研究始终脱离不了系统功能语言学元功能视角下的多模态符号学分析,但作者并没有仅用多模态话语分析对特定镜头中声音、图像、语言进行文字性描写、分析并借此解释电影内容,或者仅把电影语篇作为一个可从语言学视角下进行分析探讨的研究对象,并以此证明语言学具有广泛的应用。而是基于形式语义学中的 “分段式话语表现理论”,综合考虑电影特点,发展形成了针对于影片话语分析的动态形式语义学理论,将关注于语篇句子间动态连贯性的语义描述扩展至关注镜头所代表事件间动态叙事连贯性的构建。从此理论发展的渊源及适用性来说,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可操作性,Kamp & Reyle (1993)以及Asher & Lascarides (2003)的研究工作,极大促进了动态形式语义学的发展,学界研究视线也自此转向关注文本的动态性上。在此基础上,从研究内容来看,本书的研究工作既关照到了影片叙事连贯性和动态结构延展性的构建,也兼顾了多模态意义的传达;从分析框架来看,作者提出两个逻辑,一个是信息内容逻辑,一个是信息打包和语篇更新逻辑,这两个逻辑恰好对应于基于模态相互作用而抽象出事件的构建以及动态叙事结构的构建,她对影片意义的展现做出了一个形式化描写,将两方面统一在一个框架下。在建立包含电影文本或动态多模态语篇的多模态数据库相关方面提供了一个抽象层面上的描写和分析手段,同时所提供的电影多模态文本分析和描写方法也为在形式语义学角度下分析电影语篇做出了尝试性努力。
但不可否认,本书也的确存在一些可商榷之处。首先,电影本身涉及语言、图像、声音、文化等方面,是一种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工具与材料,运用创造视觉形象和镜头组接的表现手段,在银幕的空间和时间里,塑造运动的、音画结合的、逼真的具体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现代艺术。电影能准确地"还原"现实世界,"展现"虚拟世界,可以满足人们更广阔、更真实地感受生活的愿望,可以说电影是一种综合了人文精神的艺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对电影的分析离不开文化层面感性的描述,而采用一种形式化手段,抽象各个镜头所表示的事件,并将其逻辑关系加以展现,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简洁性,但这种机械的形式逻辑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反映出电影背后的文化价值,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说明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考量,如果仅仅拘泥于描写和分析以单个镜头为基本单位所构成的事件间的逻辑关系,将电影中各个元素抽象出特定的符号表示,这对发掘和阐释电影的意义是有局限的。其次,多模态话语分析多立足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元功能视角,而动态形式语篇语义学是基于形式语义学视角,这本身就是两个极为不同的方向,因此如果想把这两方面统一起来,进行关照仍欠缺一定说服力,不免会受人质疑。最后,在基于模态相互作用而抽象出事件的逻辑建构上,即建立描写各个镜头所代表事件的逻辑框图上,我们认为作者的标准不够统一,本书所介绍理论所能分析的电影实例是有局限性的,需要叙事性的影片,那么对于其他类型的影片,是否有类似的分析方法可以借鉴并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因此探讨该理论的适用性和解释的有效性、广泛性,同时将分析的过程和阐释的结果与之前对电影的传统研究结果相对照,两者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之处,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四、结语
电影是集图像、文字、音乐、表演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传统对电影的学术研究大多集中在语言学、传播学、新闻学领域,研究其中的文本、对话、图像、特技、音乐等某一方面或某一方面,这种方法忽略了电影的整体性,也无法准确地描绘展示几个系统之间的互动和共同作用(张德禄,2009)。特别是语言学方面,国内外对电影这种动态视频语篇的研究和探讨多局限在应用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理论单就影片的多模态特性进行描写性分析,忽视了对电影本体的形式化研究以及影片动态连贯性的构建,因此此书无论从理论创新还是意义构建的全面性上都给予了尝试性探索。本文对此书进行了简要评述,一方面希望可以加深对此书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另一方面希望可以对关注此方向的相关人员给予一定的了解和借鉴。
参考文献:
Asher, N. and Lascarides, A. (2003), Logics of conversation.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amp, H. and Reyle, U. (1993). From discourse to logic: introduction to modeltheoretic semantics of natural language, formal logic and discourse representation theory,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London, Boston, Dordrecht. Studies in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Volume 42.
Wildfeuer, J. (2014). Film Discourse Interpretation Towards a New Paradigm for Multimodal Film Analysi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郭蕾、王蕾,《多模态电影分析:电影的意义表达》评述[J]. 教育教學论坛,2017(38).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