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篮球高效教学方法探索
2019-10-21何艳清
何艳清
摘要:篮球运动可增强高中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对高中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均有帮助。随着高中阶段教学改革工作的发展与推进,高中体育课程越来越重视篮球教学工作,体育教师应及时反思以往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积极采用高效的篮球教学方法,以此提高篮球课程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教会学生掌握专业的篮球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中体育; 篮球教学; 教学现状; 教学方法
高中篮球教学除了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篮球知识以外,更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与顽强拼搏精神。在以往高中阶段的篮球教学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本文围绕高中体育篮球教学现状,提出篮球高效教学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高中体育篮球教学现状
篮球课程是高中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深受高中生的喜爱;虽然很多高
中生都喜欢篮球运动,但是他们对篮球专业知识的掌握不足,缺乏系统性的训练,即使在体育课的篮球教学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有待改进。
1.1对体育课的重视度不足
一方面,学校、教师及家长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关注高中生在体育
特长方面的培养,认为体育课就是自由课,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不足,篮球知识普及度非常有限;另一方面,虽然大多高中生都愿意参加篮球运动,但是他们不重视科学的篮球训练技巧,认为只要会投篮就可以,篮球运动技能只停留在初级阶段。
1.2课堂教学内容过于形式化
在篮球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讲授篮球基本技巧及比赛规则为主,篮球理论涉
及较少,教学内容长期不改变,没有从力学结构等专业角度讲解篮球运动,运动技巧的传授也非常少。
1.3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中,教师往往选择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没有在课前做好
教学准备和教学规划工作,只凭借自己的经验授课,教学过程略显随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高中体育篮球高效教学方法运用
2.1 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意识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意识具有内力推动作用,是调动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所在。因此想要实现篮球高效教学目标,必须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意识,激发学生篮球运动的兴趣。首先,教师要制定针对性的篮球意识培养计划,教给学生更多专业的篮球知识,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提高篮球运动能力,加强团队合作默契度,树立参加篮球运动的信心;其次,教师在课下多与学生沟通,向学生介绍篮球运动的发展历程,讨论篮球明星或篮球赛事,推荐篮球专业杂志等,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识。
2.2 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篮球教学的重点在于实践环节,因此体育教师要树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时间内都能参与学习和训练。例如,讲授篮球运动的规范动作时,单纯靠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学生很难透彻理解,教师可将演示动作的机会留给学生,如邀请几名学生到队伍前面演示正确的运球动作,再由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有了互动和沟通,每个人都很积极地演示动作或评价其他同学,课堂教学氛围良好,更利于学生掌握打篮球的方法与技巧。
2.3 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
学生只有对篮球运动感兴趣,才能主动了解篮球运动的知识与训练技巧,否则在学习中就会心不在焉,影响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适应高中生的需求,为他们创设直观、生动、真实的学习情境,调动高中生的学习兴奋点,进而激发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传球推进”、“短傳推进”、“传球与运球”等内容时,传统教学中反复练习动作的教学方法过于枯燥,学生难以长时间坚持,无法集中注意力,再加上动作不规范,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将多媒体工具引入体育课堂,为学生播放美国NBA篮球联赛的精彩视频片段,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篮球比赛场景,以NBA篮球巨星的专业水准感染学生,对学生产生冲击力与震撼力,他们必将投入更多的热情来训练篮球动作。
2.4 强化篮球基本技术训练
虽然很多高中生都参加过篮球运动,但是他们的篮球基础欠佳,甚至一些学生连传球、运球及投篮等基本动作都不规范,因此篮球教学要先从基本技术训练着手,如练习接球、接力运球等,并且教会学生如何做好运动前的准备工作,科学训练肢体关节,让学生了解篮球的特点,减少运动中的损伤。当学生对篮球运动有了初步认识并掌握基本规则后,教师再循序渐进地深化训练内容,如训练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平衡性、柔韧性及反应速度等,以点及面,最终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技能与身体素质。
总之,篮球教学改革要结合当前教学现状,考虑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及篮球运动本身的特点,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模式创新;围绕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篮球的热爱,进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实现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杜亮.对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的高中篮球教学之研究[J]. 内江科技,2011,05:204+126.
[2]丰明明.高中体育教学的改进思路——以篮球教学为例[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0: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