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识课与专业课的区别教学

2019-10-21杨小梅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通识课培养模式

摘 要:在本科教育中强化通识理念,改变原有专业课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多样化的通识课程日益成为国内各大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本文在对国内外通识课程开设情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笔者任职多年的的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为例,就如何在通识课教学中实践通识教育理念,体现与相关专业课程在教学目标、内容编排、教学手段乃至课程考核上的区别,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和总结。

关键词:通识课;培养模式;区别教学

在本科教育中,改变以往以专业教育为主的培养模式,强化通识理念日渐成为国内很多高校的共识。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虽然目前国内通识教育的口号喊了多年,在实践上却总有点黔驴技穷的感觉。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某些大学领导没有真正把育人作为大学工作的第一要务,没有在教育理念上明晰培养目标,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在管理体制上没有足够体现。第二,通识课程缺乏良好有效的顶层设计。在课程知识体系的规划以及模块结构的设计中,往往没有对时代和社会形势需求和学生素质状况进行仔细的调查分析,课程总体上雜乱无章。第三,通识课教师的专业分布、学养、对文化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的理解良莠不齐。以笔者所在的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为例,“商科教育+完满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至少是平分秋色的比重。而对于大多数担任通识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讲,其以往自身的就学经历中几乎很少接触通识教育,对通识理念的贯彻上基本存在“先天不足”的毛病。同样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来说,把通识课放在这么重要的定位上恐怕也是非常陌生的。为此,如何在日程教学中,从内容编排到教学手段乃至课程考核上把通识课和专业课进行区别,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魅力和价值,是每位通识教学工作者需要思考和努力的难题。

一、教学目标不同

通识教育核心是强调通过统整的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成为健全的人。教育家梅贻琦先生曾说“通识为本,专识为末”,大学教育应该是通识教育理念主导下的专业教育内容与通识教育内容结合的教育。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区别在于:前者着眼于“使人成为人”(康德),后者则追求把人教育成为易于驾驭的“工具”,这与中国历史上宣扬的“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不谋而合。【1】通识教育的关键是要赋予专业教育以通识的理念,使大学生在探索某一专业领域的问题时,学会从多个学科角度看待他们的专业问题,懂得从人文的角度理解自然问题,也学会从自然科学的视角理解人与社会的问题。笔者所教的《生命科学中的伦理》是一门兼具适应性、科学性、时代性、人文性的通识课程,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旨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品格素质和人格素质。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引起了一系列的伦理问题,尤其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和生命健康,特别引人关注。大学生作为新技术的未来使用者和被使用者,不论其专业背景,都应该对这些技术有所了解,并对当代生命伦理学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所思考和判断。

二、课程内容侧重点不同

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课程一般由三大部分组成:通识课程+主修专业课程+自由选修课程。通识课程内容一般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台湾大学本科课程也有三大部分,即:共同必修课(基础课)+通识课程(必修或选修)+专业课程(系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香港由于没有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各大学的通识教育差异较大,课程模式也比较多元化。【2】综上所述,各大学在设计通识教育的课程时大都遵循了三个共同的原则,即基础性、综合性、多样化。通识课是面向全校各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学生基础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授课时首先应尽量避免专业性太强,在教学内容上精心选择能引起学生兴趣,并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力求做到集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以笔者所带课程《生命科学中的伦理》为例,在讲到有关“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章节时,摒弃常规专业角度一般会剖析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最终将侧重点放在HGP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和作用上,尤其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和医药行业。

二、教学手段不同

有别于传统专业课程,通识课在教学手段上应注重多样化,以吸引学生注意为宗旨。这一方面是因为通识课班容量较大,一般都在一百人以上。如果仅仅是以老师演讲为主的模式,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位学生,很难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学生对于通识课的趣味性期望值高于专业课,而趣味性往往需要借助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去实现。采用近些年被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技术,把图片、音乐、视频等不同形式的素材插入课件中,不但能丰富教学内容,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通识课的教学做到“有声有色”。此外,根据授课内容偶尔设置一些新颖的互动环节也非常必要,如小组讨论、一对一辩论、情景剧演示,等等。

三、课程考核体系不同

与专业课程以知识掌握为主的考核体系不同,通识课应注重考核内容广泛化,考核方式多样化,并重视学生的反馈意见。以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来说,通识课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期末考核包括开卷主观题测试、课程小论文、情景剧制作和拍摄等多种模式,对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以及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并要求将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整理。

总结: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与专业教育模式相对而言。通识课相对于专业课,应视作截然不同的两类课,主要体现在如下一些基本要素:1.基于通识教育理念提出的课程教学目标;2.根据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3.与通识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如果不能在通识课程教学中体现其独特性和差异性,将必然导致通识课教育流于形式,无法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义遒.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1-8.

[2].王霞.美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研究[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杨小梅,女,汉,山西吕梁,助教,硕士研究生,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生命伦理学,030805。

猜你喜欢

通识课培养模式
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通识课的优化策略探析
理工院校通识课程与学生跨文化竞争力培养探析
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深化改革的浅思考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电子商务通识课程考试成绩多维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