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课程”编写中的支架搭建

2019-10-21费忆凡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基本要素表格支架

◎ 费忆凡

“创课程”依托真实问题,以项目为单位,由主题、问题、任务、活动构成多元的内容结构。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创课程”是一门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应用知识与技能、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未来工作的,具有时代意义、育人价值的创新实践课程。

“十字路口”作为“创课程”二期编制主题,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聚焦于为上海市北蔡镇中心小学校门口的十字路口设计优化的通行方案这一实际问题,旨在通过项目式学习及任务驱动模式,引导学生团队协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规则意识及养成工匠精神。

作为参与该课程开发的一线教师,接触该主题一年以来,与我校有关教师组建团队,经历了无数次主题的设定、推翻、再设定的过程,犹如站在一个陌生的“十字路口”,困惑迷茫而不知何去何从;确定主题后设定了三个任务,即任务1“认识十字路口基本要素及功能”、任务2“设计十字路口通行方案”和任务3“制作十字路口立体模型”,而编写课程结构“边界梳理、设计实施、交流反思”各个环节的过程,又犹如面对“十字路口”各个方向的道路,坚持勇敢试错、不怕从头再来的执着坚守;最终在市教研员和高校专家的激励指引下用心打磨,不断拓宽思路,犹如在“十字路口”选对方向后,一步一个脚印合作互助、踏实前行,最终感受到“创课程研发之路”的美妙风景。在研发过程中,对于边界梳理环节中调查研究部分的表格设计深有感触,笔者认为教师编制的调查研究表格是为学生开展这个主题所搭建的支架。

一、支架搭建的目的

教师在开发课程时,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及可操作性强的调查研究表格,搭建合理的探究支架,能正确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及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有效的团队协作能力。

(一)化未知为已知,培养综合运用与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编制的调查研究表格罗列出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思考及获得的知识与数据,由此搭建支架引导学生化未知为已知。例如在“十字路口”主题的任务1“认识十字路口基本要素及功能”中,学生对于十字路口有哪些基本要素、它们的设计规则及功能,应该如何去有效地观察都是未知的。在这个前提下,搭建合理的支架就能正确引导学生在问题导向下对于未知的知识快速地汲取所需的有效信息,化未知为已知。引导学生到了十字路口要去观察什么,如何去观察,不仅仅是简单地看看有几根车道和几个交通信号灯,而是到校门口的十字路口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实地观察和数据监测。借助教师搭建的调查研究表格支架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跨学科知识去解决未知的实际问题,这也实现了“创课程”的一大课程目标即综合运用及问题解决。借助具体的调查研究表,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未知的抽象知识及信息,为后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二)分工明确,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在为学生编制调查研究表格、搭建支架时,也能有效渗透合理分工的团队协作精神。例如,在任务1“认识十字路口基本要素及功能”中需要观测的点十分多且细致,这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监测,若没有合理的分工就会出现监测数据遗漏或耗时过长、重复劳动等情况。这时教师在调查研究表格中合理划分观测点及所需数据就能引导学生根据表格进行明确分工。例如,原先设计调查研究表格让学生直接统计自北向南三车道十分钟内的总车流量,发现在实践中好多小组的学生挤在一起,总是出现车辆漏数或重复统计的现象,导致最终监测到的数据严重失实,这都源于没有进行合理的小组分工。这时经过反思,我们马上将调查研究表格中自北向南车流量统计按三车道划分,分别由三个学生进行车流量监测,由此既保证这个问题能被合理解决,又引导学生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每个学生带着任务去进行实地观测而不是以小组为单位凑在一起看热闹。借助合理的调查研究表格能帮助学生学会小组分工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体会到团队协作带来的高效率及成就感。

(三)不断优化,培养工匠精神

教师在编制调查研究表格时,通过合理的支架搭建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例如在“十字路口”主题的任务3“制作十字路口立体模型”中,经过任务1及任务2,学生已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平面草图的绘制及十字路口通行方案的初步设计,在这个基础上,若直接让学生完成任务3,那么仅仅是将通行方案由平面进行创意物化为立体模型而已。因为之前学生们仅去观察过校门口现有的十字路口现状,这时每组的设计都具有局限性,缺乏创新,未必是最佳方案。因此在任务3创意物化前,我们设计调查研究表格,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小组讨论等方法收集各类优秀的十字路口通行方案,如天桥、环岛、高架、乱穿马路的拍照显示屏等新颖的设计,再由学生根据校门口十字路口的实际通行流量结合自己小组已有的设计方案进行借鉴与整合,从而完成本小组十字路口通行方案的优化,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体会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体验完成一件事需要精益求精、不断地创新优化、不断地提升。调查研究表格如表1所示。

表1十字路口优化方案调查表

二、如何搭建合理的支架,编制有效的调查研究表格

全面了解学生基础、搭建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支架。在跨学科课程研发的大背景下,在编制调查研究表格之前,教师要提前设想好该表格将涉及哪几个学科或哪些知识及参与学生的年级,并充分了解该年级的学生完成调查研究表格的可行性,学生是否具备完成表格所需的知识技能及掌握的熟练程度。这样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搭建利于学生探究的具象化支架,编制出有效的调查研究表格。

例如,在设计“十字路口”任务1“认识十字路口基本要素及功能”的调查研究部分时,我们在最初的编写中只写了简短的一句话“在常见的十字路口中道路交通标线及交通信号灯是如何设计的?”学生带着这个抽象的问题去十字路口观察后,往往只能画出看到的几根车道及几个交通信号灯而已。追问发现学生对看到的十字路口基本要素的设计原因和功能毫无了解,更无法实现通行方案的创新和优化。这时,我们体会到调查研究环节可以借助表格设计,帮助学生搭建支架,将表格设计得具体化、有针对性,具有极强的操作及可行性,符合学生的生活常识及已储备的知识基础。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问题导向,搭建内容饱满的调查研究支架

我们询问了学生对于十字路口已有的生活常识及知识,发现对于学生而言十字路口看似每日经过,但由于小学生没有驾驶机动车和骑行非机动车上马路的经验,十字路口基本要素的设计和原因学生都是一知半解。在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后,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任务1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认识十字路口的基本要素,即车行线、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及交通信号灯等及其功能。需要集中观测的关键点就在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这三大组成交通流量的要素上,因为各种交通标线及交通信号灯的设计都是为了保证车辆及行人的安全通行。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我们梳理出在调查研究部分需要通过搭建支架把看似复杂且繁琐的观察要点一一罗列出来,由此引导学生收集高峰时期各车道的车流量与车辆驶过十字路口的速度、非机动车道的人流量与行人的速度及各交通信号灯的时长等各类细化的有效信息。帮助学生在后期顺利探究出十字路口基本要素的设计原因,如为什么要放左转弯灯?高峰时期人、车流量很大时是否需要安放右转弯灯?倒计时交通信号灯是否有使用的必要?行人速度与交通信号灯的时长有什么关系?交通信号灯给行人通行的时间是否考虑到老人、盲人等特殊人群步行需要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后期的分析问题,解决最终的十字路口通行方案优化的问题。因此在编制调查研究表格之前,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已掌握的常识,找到解决问题需要的关键信息并由此搭建具象化的调查研究表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具象化的调查研究表格如表2至表7所示。

表2道路数量相关信息表

表3行人与车辆通行相关信息表

表4十分钟车流量相关信息表

表5每小时车流量表

表6交通信号灯相关信息表

表7十字路口宽度相关信息表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搭建可操作性的调查研究支架

在以上调查研究表格初步形成后,还需要梳理完成该表格中涉及的学生需要具备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确保学生有能力完成或通过简单的学习后能够掌握。例如,我校“十字路口”主题在五年级进行实施,我们梳理出完成表2至表7的调查研究表格需要具备数学学科的乘、除法计算能力,需要掌握的技能是计数器、计时器及激光测距仪的使用。表1至表5中所进行的计算较为基础,五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独立完成,而计时器与计数器的使用虽课堂上未曾涉及,但操作起来十分简便,学生通过两三次尝试即可熟练掌握。而激光测距仪的使用目的是为了测量出表7中沪南路北中路十字路口的马路宽度,经询问交警部门得知,激光测距仪的操作较为复杂,同时考虑到学生在马路上进行测距时会遇到安全问题,便将表7从调查研究部分删去,完成了最终调查研究表格的设计,即表2至表6。通过本次梳理,我们编制的调查研究表格实现了为学生搭建可操作的支架的目标。

由此我们真正做到了从学生实际出发,搭建了具象化、学生可操作的支架,真正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监测。拿着表2至表6进行实地监测后的学生回来后在团队中都能进行分享,都能说出至少一个十字路口基本要素的位置并能通过团队讨论、协作探究出各要素的功能及设计的原因。学生真正能根据调查研究的内容进行有效思考,最终解决实际问题。

三、改变教学方式,正确使用支架

“创课程”与学校常规课程的一大区别在于教师教学、教法的不同,在“创课程”的实践初期教师容易使用常规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即在教学过程中习惯性地与学生发生一对一的问题对答,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教师总是习惯性地严格把控课堂,希望学生说出教师心里预设的答案,并为学生罗列出解题的步骤与方法,这样一来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思维。

但“创课程”需要培养的是学生综合运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往往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不仅仅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因此在“创课程”的实践中,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正确使用支架,以学生为主体,省去无效的问题,解开对学生思维的“束缚”,把学生在探究中能力得到提升、问题得到解决作为关键。例如在开始“十字路口”任务1“认识十字路口基本要素及功能”一课的实地监测前,教师只需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然后将提前编制好的调查研究表2至表6及监测需要使用到的计时器、计数器发给每个小组,提示每个小组进行有效分工,做到每人认领任务即可。教师并不需要对表2至表6调查的内容及完成的方法步骤进行一一的解读与分析。因为在搭建支架时教师已充分考虑过学生的基础,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作为教师,在“创课程”的实践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教法,正确使用我们为学生搭建的自主探究支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实践、讨论的空间与时间,鼓励学生不断创新,肯定学生的多样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一年多的课程设计与实践中,调查研究表格部分的修改最多印象也最深,经历了从最初仅仅在这个环节编写一个简单的问题到从学生实际出发,搭建内容具体的支架,编制可操作强的调查研究表格的过程。问题解决是“创课程”的核心目标,也是教师编写调查研究表格的导向,在表格设计中罗列出的调查内容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搭建支架,在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从而解决最终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与问题解决能力、工匠精神与团队协作能力。

猜你喜欢

基本要素表格支架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现代临床医学》来稿表格要求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统计表格的要求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履历表格这样填
表格图的妙用
基于职能履行角度对管理会计基本要素问题的探讨
生活·思想·艺术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