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结节实施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的疗效评估与研究
2019-10-20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五中心医院475003孙建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五中心医院(475003)孙建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90例于2015年10月~2017年10月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甲状腺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治疗为依据把入组患者分成每组例数均为45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男24例和女21例,年龄22~70岁,平均(49.2±1.5)岁。观察组中男22例,女23例,年龄20~69岁,平均(48.9±1.6)岁。将两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方面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式 观察组采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具体手术方式为:指导患者取仰卧体位,给予全身麻醉,沿患者皮肤纹路做一弧形切口,剖开皮下组织与劲阔肌,将劲阔肌后侧组织分离。待甲状腺显露后,游离腺叶,进行下行血管分支的处理,阻隔中静脉,向下牵拉腺叶,并对上级腺叶进行分离。将腺叶顶端血管分支切除后,向内侧牵拉腺叶,直至与甲状腺固有包膜贴合。游离完成后,进行分离结节的切除。对照组患者在本次研究中采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手术体位、切口位置与暴露情况同观察组一致,予以颈丛麻醉,进行单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时,不解剖喉返神经,在固有包膜和甲状腺外侧之间游离腺体,但不游离腺体背侧,切除囊内,每侧留出约1cm的腺体组织残留薄片,予以常规缝合后,放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文中数据均由软件SPSS21.0予以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当所得P<0.05时,证明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59.24±8.45)min、(108.75±5.35)mL和(11.25±2.18)d,与观察组的(124.62±7.21)min、(81.54±4.49)mL、(7.42±1.16)d相比,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水平对比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激素水平予以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
3 讨论
现阶段临床多选择外科手术方式进行甲状腺结节的治疗,对于性质不明确的甲状腺结节疾病,临床主要采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予以治疗,但其易导致病变组织残留,对确定为恶性病变者,可增加再次发作的风险,提高手术治疗难度,也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出现,因此推广应用价值不高[1]。与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相比,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最大的优势体现在,它不会遗露患者体内的隐性癌变情况,有利于减少甲状腺局部复发概率。对于出现误诊者或切除病理检查难以确诊者,只需行术后病理检查即可确诊,减少了二次手术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伤[2]。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长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P<0.05),表明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可改善甲状腺结节手术指标;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水平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治疗后激素水平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可改善甲状腺结节患者激素水平。
附表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水平比较结果(±s)
附表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水平比较结果(±s)
组别 例数 血清促甲状腺激素(mIU/L)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IU/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5 1.96±0.24 2.17±0.45 142.36±21.75 105.24±9.48观察组 45 1.98±0.26 2.68±0.52 143.15±22.32 72.69±8.35 t 0.379 4.975 0.170 9.372 P 0.353 0.000 0.433 0.000
总的来讲,给予甲状腺结节疾病类型甲状腺腺叶切除术,不但能够改善手术指标,而且利于改善甲状腺激素水平,值得在深入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