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脉冲射频术治疗根性下肢疼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9-10-19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450000范锐
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450000)范锐
根性下肢疼痛主要指的是因为腰椎手术、腰椎退行性病变、腰椎管狭窄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等多种原因导致双侧或一侧下肢放射性疼痛的一种疾病,好发于老年人,具有病程长、迁延不愈的特点,严重危害患者健康[1]。当前在治疗根性下肢疼痛时,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微创治疗以及保守治疗等,其疗效也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对腰椎脉冲射频术运用在根性下肢疼痛患者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根性下肢疼痛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编号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2例。观察组年龄30~80岁,平均(54.6±15.2)岁,病程(8.5±1.6)个月,22例为女性、30例为男性,其中32例为单侧疼痛、20例为双侧疼痛,发病部位:15例为L5-S1、30例为L4-5、4例为L3-4、3例为L2-3;对照组年龄32~81岁,平均(54.8±15.3)岁,病程(8.6±1.7)个月,24例为女性、28例为男性,其中31例为单侧疼痛、21例为双侧疼痛,发病部位:16例为L5-S1、31例为L4-5、3例为L3-4、2例为L2-3。两组的发病部位、病程等资料无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即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生产厂家:广西神通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717,规格0.1g),75mg/d,15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则接受腰椎脉冲射频术治疗,操作如下:指导患者在CT床上保持俯卧位,将一个软枕垫在腰部,行体表定位,根据CT检查结果,明确病变节段背根神经节出口的位置,然后从CT床退出,在体表运用记号笔对进针深度和角度进行标记。常规消毒术区后,铺无菌方巾,运用1%利多卡因对穿刺点进行局部麻醉,采用22G射频套管穿刺,逐渐推进,确定套管尖端进入责任节段背神经2mm后,将生理盐水0.5ml注入套管中,将射频电极插入进行电刺激测试,行运动和感觉测试,其中运动阈值为2.5V,而感觉阈值为0.6V。需要注意的是,患者术中出现下肢酸麻胀痛的不适部位是否与术前一致,如果一致,则提示靶神经位置准确定位,将50%碘海醇注入套管中,再行CT检查,明确造影剂没有进入硬脊膜。同时,将2ml混合液(生理盐水+德宝松+2%利多卡因)注入套管中后,开启电流脉冲模式,控制好温度,一般为40~42°C,行180s脉冲射频治疗,结束手术后,将套管拔出,运用无菌敷料对针眼进行覆盖,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将患者送回病房。
1.3 观察指标 运用SF-36量表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分别是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生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同时,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其中剧痛为10分,无痛为0分,得分与疼痛程度呈正比关系。
1.4 疗效判定标准 评价疗效:①痊愈。体征和症状消失,无任何疼痛感,且恢复正常肢体功能;②显效。体征改善明显,症状基本消失,且恢复正常生活;③有效。体征和症状有所减轻,但是遗留部分功能障碍;④无效。症状和体征无变化。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运用t和X2分别检验组间计量与计数资料,以P<0.05表示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疼痛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VA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1、3以及6个月的VAS评分均较低,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见附表1。
2.2 两组治疗情况对比 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有效率高,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附表2。
2.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3。
附表1 两组VAS评分对比(±s,分)
附表1 两组VAS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术前 术后1个月 3个月 6个月对照组(n=52) 5.7±0.9 4.8±0.7 3.9±0.5 2.8±0.2观察组(n=52) 5.8±1.0 2.7±0.6 2.4±0.3 1.8±0.5 t 0.634 8.376 5.392 10.653 P>0.05 <0.05 <0.05 <0.05
附表2 两组疗效比较[n(%)]
附表3 两组SF-36量表评分对比(±s,分)
附表3 两组SF-36量表评分对比(±s,分)
组别 躯体疼痛 精神健康 生理功能 社会功能对照组(n=52) 30.07±2.67 81.02±4.27 79.12±5.09 76.35±4.12观察组(n=52) 45.12±3.12 90.11±3.25 89.23±4.24 88.21±2.81 t 6.308 8.173 9.635 10.535 P<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根性下肢疼痛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为突出的椎间盘及周围组织压迫神经根,再加上自身免疫反应和化学性刺激导致的炎性水肿,从而诱发下肢疼痛[2]。脉冲射频作为新兴的一种微创技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副作用小、创伤小、安全性高等诸多优点,被广泛运用在临床上[3]。
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腰椎脉冲射频的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点:①通过脉冲电流对针尖垂直前方的背根神经节产生直接作用,使高电压场包围神经组织,使神经在脉冲射频电流环境中充分暴露,将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激活,使神经髓鞘细胞的功能发生改变,对神经冲动的传导进行干扰,从而有效抑制神经纤维传导电生理;②脉冲射频有助于释放背根神经节或神经根的c-fos蛋白,发挥较好的镇痛效果;③脉冲射频能够对细胞的有髓鞘的A和C痛觉产生直接作用,增强钠通道活性,改变C纤维传导,从而减轻机体疼痛[4][5]。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有效率为98.08%,高于对照组的88.46%,并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VAS评分低,这一结果与马永强[6]等研究报道一致。
由此可见,临床上给予根性下肢疼痛患者腰椎脉冲射频术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能使患者疼痛减轻,有助于改善预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