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孟子知言养气学说及其对当代价值观的启示

2013-06-08张益超

学理论·中 2013年4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张益超

摘 要:价值观是作为人获得一种充分的、完全的内在修养后所产生出的一种外在的、能够由其他人所认知其本人修养结果的一种体现。孟子“知言养气”的逻辑结构,应是知言先,养气后;先知言,再养气。养气以知言为基础,并一定程度体现出知言。“知言”,是为了我们营造更好的思想空间,是内在修养的基础,而“养气”则是对于内在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研究孟子的知言养气学说,有助于我们在正确的言论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知言养气;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根性;大丈夫的人格精神

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41-02

一、知言养气的内涵及其关系

1.何谓“知言”

在《孟子》一书中,在《孟子》公孙丑上篇中提到知言养气。公孙丑问曰:“何谓知言”?孟子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此处所说的“言”究竟何所指?孟子针对公孙丑“何谓知言”之问而答之词,很容易让一般人将“言”理解为“言辞”。在传统中的著作注疏中大多由此理解,而不再进一步探究意义。首先在这段文字中,我们由上下文联系所得以“言辞”之意也无甚错误,直接翻译而不探究思想,这个含义也就是可以的。但是孟子在此所说的“言”并非泛指一般的“言辞”,而是有更明确的意指。“言”就不仅包含狭义上的言辞之意,也就包含了智者的言说、理论之意。这里理解的这个更加广泛的意志,其意义不仅在于准确把握孟子文章中的哲学思想,而更是通过对知言的理解达到对后面的养气的更进一步的准确把握。

2.何谓“养气”

《孟子》书中公孙丑通过“不动心”的思想问及关于养气。对于气的把握,都有不同的看法。基于本文的写作目的,我将浩然之气的气,理解为一种气量、气度。结合上文所说的知言,那么就是在准确的言论、学说引导下产生出的一种气量。《朱子语类》中说:“又曰:浩然之气,只是气大敢做。而今一样人,畏避退缩,事事不敢做,只是气消。有一样人,未必识道理,然事事敢做,是他气大。如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便是这样的气。人须有盖世之气放得。”“如古人临之以死生祸福之变,敢去骂贼,敢去殉国,是他养得这气大了,不怕他。又也是他识得道理,故能如此。”虽然气的确切含义朱子并未点破,但是对于气的理解以及结合“道理”下的气我们就有了一个初步的把握。在这里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气度并未不可,只是过于狭窄了些。但是既然孟子做出了这样的回答,或许在于点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与目的。对于现实来说,我们也许永远达不到一种内圣外王的儒家理想人格,而他们那种浩然之气是在笔者理解是一种包含天地万物,淡然于心的一种境界。

3.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在《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公孙丑问孟子‘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答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在这里孟子首先说我知言,然后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在这里浅要分析下这两句话的逻辑关系,说明了知言在先,养气在后。先知言,再养气。养气的方法、方向及性质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所指的言。联系下文中,先问孟子,“敢问何谓浩然之气”,然后孟子中的解答中有这么一段:“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从这里可以看出,孟子说,浩然之气作为一种气,是最强大,最刚健的,用正义来培养它而不加伤害,就能充塞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是合乎义和道德;没有这个,它就疲弱了。所以说,既然要“养”浩然之气,必须符合与道义,或者可以说自己所辨析并同意或追随的言论和思想。笔者在这里将“知言”更进一步理解为知“道与义”,是为了去解释符合“道与义”的浩然之气,这样培养出的气才能够被称为浩然之气。

上述分析著作的话语中,也能体现出孟子对“养气”中的气的属性,或者性质有着很明显的规定。不符合道与义的气,就算养得称之为气,也不能叫做“浩然之气。”但是如果没有能善于辨析言辞、言论、思想的能力,又怎能从外面获得道与义的参考或参照。所以,笔者分析的知言养气的逻辑结构,应是知言先,养气后;先知言,再养气。养气以知言为基础,并一定程度体现出知言。

二、知言养气对当代人格精神和价值观的参考

1.当代人价值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目前存在较多问题。从社会风气的角度,有拜金主义、官僚主义、“走后门”等社会关系的过分看重等问题;个人角度,主要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教、礼节的问题等。作为社会风气的大问题,都是由个人的价值观扭曲所决定、积累,然后产生的。社会风气就是一种大潮,而这种大潮流的推动力正是由个人价值观的倾向所决定的。所以,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就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笔者的理解是,价值观是作为人获得一种充分的、完全的内在修养后所产生出的一种外在的、能够由其他人所认知其本人修养结果的一种体现,而在这个充满物质和欲望的时代,个人的修养的方法、途径对于修身养性结果的显现就尤为重要。

笔者觉得,在这里,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人价值观的影响和纠正、引导的作用就十分的重要。对于价值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例如中国现代人缺乏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中每个人必备的礼节、礼教、气质、精神等。在物质和欲望,以及外界文化的冲击下,对于物质、权利的过分看重和享受就是现在价值观中的最大问题。而且对于一些中国传统文化中,能够在国际社会中最好表达中国人的一些东西,也遭到了或多或少的丢失,这里阐述一个重要事实,比方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百善孝为先”,也在大的扭曲价值观的冲击下,作为中国人的“根性”而地位岌岌可危。我们现在经常能在电视中、报纸上看到新闻,关于子女对于赡养父母的问题产生出的种种令人发指的做法或者由法律出面调停。在笔者看来,当一些我们传统文化大的背景下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应当或者必须遵守、履行、信仰的一些东西,来受到法律的保护或者调解,这是价值观、信仰、文化堕落了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个人价值观受到内在、外在的影响,结果是社会价值观整体的扭曲、民族的定位感荡然无存。

笔者认为,当一些看似与日常生活关系不大的问题,进一步上升到民族问题时,就关系到人的生存地位。我们被定义为中华民族,即我们应当担负起关于中华民族所赋予的一些责任,而这些责任的理论来源和依据正是从中国被继承、发展下来的传统文化中的精粹里得来的。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轻易否认中国人的“根性”,所以这也作为现代价值观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存在着。

2.孟子的“知言养气”学说对于价值观的引导意义

对于价值观产生出的诸多问题,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至善至人,达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参天地之造化的境界,但是对于立身立本的人来说,一些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思想还是必须要吸取、发展的。笔者针对上段文章提出的关于对当代人价值观的一些看法,意在说明“知言养气”对于当代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首先,根据前文分析的所谓“知言”,说明了正确的言论、理论、思想对于作为能够主动产生、接受的主体的人的重要作用。正确的思想对于价值观的重要作用是无可厚非的,这个在社会中都是有目共睹。作为有思想、有主意意识的人,思维活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基本定义和属性。所以,能“知言”,善“知言”,就能够很好的引导人作为安身立命的价值观。正如孟子所云:“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意思是偏颇的言辞,知道它再哪一方面被遮蔽而不明事理;过分的言辞,知道它耽溺于什么而不能自拔;邪僻的言辞,知道它违背了什么道理而乖张不正;搪塞的言辞,知道它在哪里理屈而终于辞穷。继而言辞的过失产生于思想认识,危害于政治;体现于政令措施,就会危害具体工作。孟子在这里充分论证了正确的言论对于人乃至社会的意义。

故所谓能“知言”,善“知言”,第一要求作为意识主体的人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于有利的、正确的、符合社会需要的言论和思想加以理解、接纳、发展,排斥先进的思想是不可取的,这样达不到传统的继承和社会的进步的要求。第二是要善于辨识思想、言论的正确的引导性,要区别思想对于人有利的一面和不利、完全否认传统、否认科学的言辞或言论。这样有助于我们在正确的言论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并进一步推动社会风气向好的方向转变。

所以“知言”,是为了我们营造更好的思想空间,是内在修养的基础,而“养气”则是对于内在修养的一种外在表现。而如何“养气”?在笔者粗浅的理解,为首先要对社会、人生有个深刻的认识,对于自身的民族,即“根性”有个全面的了解,并继承和发展下来,再就是担负起自身应得的道德义务,也就是在正确的言论和思想的引导下去做有利于自身、社会、民族的事。在这里笔者将气理解为气质、气概,正确的价值观背景下,人的气质和气概就自然而然生出,参造于天地间最无懈的浩然之气。气因人而异,但只要自身价值观取向是符合传统要求的,并对社会对自身都有利的,这里产生的“气”就能更好地推动社会风气、潮流向符合礼教等传统文化要求的方向继承和发展。

三、结语

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在于浅要分析孟子的“知言养气”的义理结构,并进一步联系到现实的存在的一些价值观取向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跟生活的关系很大,甚至关系到民族的立足之本和尊严问题,不容小觑。现实的人的价值观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从新闻等各种媒体途径都能知道并且愤慨。在这里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理想人格精神来分析对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帮助,而并不是现在流行的西方伦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是为了引申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仍是主导型的思想地位。笔者认为儒家文化包含了全部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精粹,是值得推广以丰富现代中国人的思想空间,而不是一味地以现代科技、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等充斥着自己的大脑。我们毕竟是中国人,价值观取向引领的社会风气要在国际社会的环境中充分的彰显中华民族的特点,而不是在各种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混淆各种文化形态而产生出怪异的、毫无特点的思想形式。在这里提出尊崇儒家文化的礼节、礼教,是提出对作为一个更加鲜明的中国人的一点要求。

参考文献:

[1]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李明辉.孟子重探[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1.

(责任编辑:田 苗)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