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眼睛·蓝眼睛
2019-10-18朱群英
朱群英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每当我打开摄影机镜头用“第三只眼睛”拍摄新时期以来乡村景物时,就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乡亲们闪亮的黑眼睛与老外的蓝眼睛目光相撞的幕幕情景。
黑眼睛和蓝眼睛的第一次相撞是在新鲜阳光刚刚打开千百年封闭的国门、农民们刚从“左”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责任田首次播下梦想种子的时候。随着款款的南风吹来,一批西方老外来到河边的小镇。往常的大沙河,水流舒缓,不惊扰劳碌的农人,不理会两岸的庄稼、鲜花、草木的热诚挽留,一路欢歌向东而去。那时,闻讯而至的村民们像看大戏一样兴奋不已,潮水般涌到老外身边。黑亮的眼睛滴溜溜朝着蓝眼睛转悠,新奇地望着这些天外来客,男女青年目光泛溢着惊愕,好像诧异世上竟然还有蓝眼睛的人,还有几许羡慕、羞涩。羡慕对方衣着华丽,肌肤雪白,羞怯自身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几个蓬头垢面打着赤脚的孩子,看人家大把花钱、喝酒吃肉,蠕动的嘴唇馋涎欲滴,又羞于去接蓝眼睛施舍的巧克力,也羞于面对蓝眼睛和照相机的镜头,怕被勾魂摄魄,急慌慌躲开或避在大人的身后,尽都萎缩着,仿佛冰霜打蔫的草。面对黑眼睛,蓝眼睛也感到讶异,为他们贫困的生存环境,也为他们倔强的生命力。又表现出对黑眼睛村民们的恻隐之情,以至赠送施舍,把吃剩的饭菜端给村民。但是乡亲们谁也不肯去接,黑眼睛闪烁着志气的光芒。当蓝眼睛和他们的高速摄影机拍下这场景时,乡亲们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可慰的是他们总算开了一次眼界,知道这世上还有生活比自己好的蓝眼睛。
我第二次见到黑眼睛与蓝眼睛相遇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七月流火的夏天。我到大沙河镇采访,乡亲们把果园里丰收的苹果、酥梨,姐妹们把杞柳编制的筐篮、草帽等工艺品送到农贸市场卖。正好当年乡亲们见过的那批老外又来考察,选择投资开发项目。他们在参观农贸市场时,蓝眼睛发出新的惊讶。惊讶中国农村巨变如同神话,短短几年不仅市场农林牧副渔商品极大丰富,而且村民们穿着一新,黑眼睛透射着自信与乐观,对那些蓝眼睛不再惊奇,只顾忙着叫卖自己的产品。可细心的他们却发现蓝眼睛正愣怔地注视着他们,蓝眼睛里满是惊叹倾慕。
“OK !”当蓝眼睛用英语热烈地赞叹黑眼睛们创造的伟大奇迹时,乡亲们也用英语回答蓝眼睛:“How are you !”有的人还慷慨大方地拿出自己的水果让他们免费尝鲜。蓝眼睛说声:“Thank you !”乡亲们则回答他们:“Not at all !”其实友谊的目光是不需要翻译足可心领神会的世界语。
吸引蓝眼睛的更有市场另一侧工艺品专柜摆放的乡村姐妹们精心编制的筐篮、草帽、麦秆画。在蓝眼睛看来,这些工艺品是巧夺天工的奇妙杰作,独具匠心,美轮美奂,他们拿出大把票子竞相购买。但黑眼睛的姐妹们却不漫天要价,只按明码标价卖给他们。有的则把小玩意儿如蝈蝈笼子等免费赠送他们。蓝眼睛个个惊奇叫绝,连声说“谢谢!”有的还当场提着篮子,戴上草帽,翩然起舞。姐妹们笑了,黑眼睛涌起自豪的笑波,與蓝眼睛的笑波交流着,激起友谊的浪花。
193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凭借着一部《大地》,凭借着对于中国大地的一份独特的情意,让世界为之瞩目。“中国人民的生活多年来也就是我的生活真实,他们的生活始终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短短的一句话足以见证一双蓝眼睛看待这片华夏大地最美好的心境。
我拍摄到黑眼睛与蓝眼睛更多相遇的镜头,是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刚刚加入世贸组织,黑眼睛正与蓝眼睛探讨如何合资办厂。春天的小草竞相冒出的嫩芽左一枚,右一枚,仿佛刚刚从睡梦中醒来,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梨花、苹果花也一朵接一朵地绽放。大沙河上的冰块全部融化了,鱼儿也出来透气了。那时节,黑眼睛专心致志的神情引起蓝眼睛更高度的赞许,他们不仅赞扬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勤奋朴实、勤勤恳恳的敬业精神,也赞扬从总经理到技术员、管理员的智慧和管理才能。那一台台机器、生产流水线的设备,都是黑眼睛紧盯图纸和说明书自己安装的,一道道技术难关也是他们攻克的。黑眼睛还以自信、坚毅的目光告诉蓝眼睛:凡是外国人能做到的事情,中国人也一样能做到,而他们做不到的,中国人也一定想方设法做得更好。
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以自己的眼睛和摄影机——第三只眼睛,快速而准确地拍摄下这些镜头,作为历史的见证。从这些窗口,不难看出随着世界历史的变迁东西方民族的心灵变化,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农村、农民心灵世界的丰富多彩,东西方文化交流涌起的绚丽浪花。面对蓝眼睛对我国农村伟大变化的惊叹赞誉,我心底也无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