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观察
2019-10-17王斐
王 斐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因椎动脉受到刺激或压力后过度受累,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视力模糊与头部眩晕等综合征状的常见颈椎疾病[1]。近些年,中医经深入研究与不断实践,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上已积攒大量经验,现已有学者指出联合应用针灸与推拿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可促进基底动脉与脑部血流的增加,从而减轻患者出现的头痛与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2]。鉴于此情况,我院在3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中联合应用中医针刺与推拿手法,并将其疗效与单一针刺疗法进行比较,现作如下详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收治的所有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选取68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作为分组依据,即单一接受针灸治疗的3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9∶8,年龄35~70岁,平均为(42.58±5.49)岁;病程1~5年,平均为(2.47±1.21)年。而接受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的3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10∶7,年龄33~70岁,平均为(42.67±5.42)岁;病程1~5年,平均为(2.51±1.14)年。2组在性别、年龄与病程比较上无显著差异(P>0.05)。
1.2 纳入标准1)患者符合《中医病证诊疗标准》[3]中制定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发病后伴交感神经、头晕与耳鸣等症状,尤其是改变体位时可加重症状程度,既往有猝倒发作史等,影像学检查(X线与多普勒彩色超声等)结果显示椎动脉病变狭窄、供血不足;2)患者于知晓、自愿的情况下加入此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1)合并颈椎肿瘤或颈椎骨折患者;2)合并精神疾病或皮肤疾病患者。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单一接受针刺治疗,针刺针直径与长度分别为0.3 mm、40 mm,具体方法:以风府穴、太溪穴、风池穴、太冲穴、足三里穴、颈夹脊穴与三阴交等穴作为主穴,而大椎穴、天柱穴、印堂穴、合谷穴与太阳穴等作为辅穴,在三阴交、太溪穴与足三里穴进行平补平泻针刺,针刺后留针30 min,治疗10 d作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而观察组则接受针刺联合推拿治疗,具体方法:针刺操作方法同对照组,在推拿前指导患者呈坐位,并且放松身心状态,一指禅推其颈项部,时间约为10 min。紧接着颈项肩臂部,并以合适的力度进行按揉,时间控制在5 min。在推拿治疗过程中依据患者肌肉走向重点进行弹拨、理筋等手法治疗,同时应用提拉牵引手法对头部进行旋转,纠正已偏离的颈椎棘突以及错位的椎体小关节。
1.5 观察指标观察2组治疗2个疗程后临床效果,可分为如下3项标准[4]:治愈:治疗后,患者眩晕与恶心等临床症状均已消失,治疗后6个月内无复发现象;好转: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仅是好转,治疗后6个月内症状偶尔复发,但经对症处理后症状均已减轻;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好转或病情加重。前2项标准计入总有效行列,并根据例数计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应用经颅多普勒血液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其中包括TMEFV、PSV、PI与RI。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59%、97.06%,对比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对比 (例,%)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TMEFV、PSV、PI与RI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TMEFV、PSV均高于对照组,PI与RI则低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对比 (例,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中医理论中属“眩晕”范畴,多因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进入关节经脉造成气血瘀积所致[4],故中医认为该病患者治疗上应注重扩张颈椎-基底动脉、提升血流量等。此次研究中,我院主要应用针刺与推拿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不仅取得理想疗效,而且为患者症状的改善提供了有利帮助。具体来说,针灸治疗是施针于患者颈椎局部穴位(足三里、颈夹脊穴与三阴交等)的治疗手段,通过针刺后加快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气血瘀积的现象,从而促进患者脑部供血的恢复。同时,针刺所选的穴位均与颈椎关节密切相关,例如足三里调理气血;风池疏风解表;后溪通经活络等,针刺多个穴位后可发挥活血化瘀、清利头目等作用,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在针刺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推拿手法,可借助按压作用充分活动患者的关节,缓解肌肉受累感,并提升活血舒经的效果,使患者肩颈部处于舒适状态中。同时,推拿是颈椎病患者的常用治疗方式,其治疗原则主要是解痉止痛、整复错位等,通过按揉、推拿与拔伸等手法调整并纠正患者的颈椎关节结构,缓解血管受到的压迫,在提升椎-基底动脉血流量的同时促进颈椎功能的恢复。此次研究数据显示:对照组与观察组总有效率各为70.59%、97.06%,对比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时,2组治疗前TMEFV、PSV、PI与RI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TMEFV、PSV均高于对照组,PI与RI则低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该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文献[5]结果基本一致。虽然对照组接受的针刺属于中医疗法中相对成熟的治疗方式,但部分颈椎病患者病程较长,不易治愈,导致患者单一进行针刺治疗后仅是暂时缓解症状,治疗后仍有复发的可能,或是部分患者对于穴位过于敏感,在治疗期间易引发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因此对照组患者疗效不如观察组显著。同时也说明,针刺与推拿联合治疗可维持患者颈椎血管弹性,减轻椎动脉受到的压迫感,避免患者颈部肌肉过度紧张而加重疼痛程度或是引发血压升高与恶心等不良反应。
总而言之,联合应用针刺与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可促进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提升,从而改善患者发病后出现的眩晕与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