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结合治疗肝肾阴虚型更年期高血压临床观察*
2019-10-17李雅琴
李雅琴 马 静
更年期高血压是指出现在妇女围绝经期这一特殊时期的一类高血压,主要以收缩压增高为主,伴舒张压正常或轻度增高,脉压差增大,血压波动较大。此外除血压升高外,常还伴有情绪焦虑、潮热盗汗、心慌、失眠等一系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目前针对本病的治疗,西医推荐ACEI类或β受体阻滞剂类降压药结合雌激素治疗[1],不良反应较大且无法综合调整患者更年期症状,相对来讲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对治疗本病更具有优势。本次临床观察采用针刺结合滋水清肝饮治疗肝肾阴虚型更年期高血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的肝肾阴虚型更年期高血压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年龄、高血压水平及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注:两组各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P>0.05
1.2 诊断标准围绝经期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中医辨证符合肝肾阴虚型,症见烘热汗出、头晕耳鸣、腰酸膝软、少寐多梦、大便干燥,或皮肤瘙痒,阴部干涩,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高血压诊断及分级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即在未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血压收缩压≥140 mmHg 和(或) 舒张压≥90 mmHg。
1.3 纳入标准符合围绝经期及西医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中医辨证符合肝肾阴虚型。年龄45~55岁,包括45岁和55岁的女性,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1)年龄在45岁以上或55岁以下的患者;2)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3)III级高血压患者或合并有心、脑、肺、肝、肾和造血系统等损害者;4)存在子宫或卵巢病变或行相关手术后的绝经患者;5)目前参加进行中的临床试验或接受其他针刺或中药治疗的患者;6)不配合或环境不稳定易失访者。
1.5 方法
1.5.1 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卡托普利片(天津金世制药)25 mg 每日1次,晨起口服。治疗组:1)口服卡托普利片(天津金世制药)25 mg 每日1次,晨起口服。2)口服滋水清肝饮中药汤剂。组成:熟地黄15 g,山萸肉15 g,山药10 g,牡丹皮15 g,泽泻10 g,茯苓15 g,白芍15 g,栀子10 g,炒酸枣仁20 g,当归10 g,柴胡6 g。均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煎药科煎煮,每剂煎300 ml,早晚各温服150 ml,每日1剂。3)针刺治疗:穴位:太冲、曲池、足三里、合谷、内关、风池、三阴交、肝俞、肾俞。均取双侧,嘱患者取俯伏坐位,消毒后用华佗牌0.30 mm×40 mm毫针,刺入穴位,太冲、内关、合谷穴直刺0.5~1.0寸,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均直刺1~1.5寸,除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得气后施以捻转补法外,其余行捻转泻法,风池穴针尖向鼻尖方向斜刺0.5~0.9寸,针刺得气后施以捻转泻法,肝俞、肾俞平刺0.5~0.9寸,施平补平泻法,每穴位行针1~2 min,留针25~35 min,1次/2d。以4周为一个疗程,2组各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
1.5.2 疗效观察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血压疗效判定标准: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Hg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 mmHg或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不到10 mm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 mm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 mmHg以上。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中医证候疗效标准:采用积分方法对烘热汗出、眩晕头痛、腰膝酸软、耳鸣、失眠五类症状症状进行分级量化。无记0分,轻记1分,中记2分,重记3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明显,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2组进行组内比较,治疗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2组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压水平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比较 (例,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2.2 2组患者血压疗效比较观察组降压总有效率为 90.70%,对照组降压总有效率 76.7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2组患者血压疗效比较 (例,%)
2.3 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2%,对照组总有效率74.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例,%)
2.4 不良反应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更年期高血压是目前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类特殊的高血压类型,其发病机制相对复杂。目前公认的病理机制主要是由于女性围绝经期,雌激素分泌水平减退,影响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导致机体激素内分泌系统紊乱,由于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使血管内皮活性物质分泌不平衡等因素[5],从而导致女性围绝经期血压升高,且由于激素分泌紊乱导致其血压增高特点为收缩压升高为主,血压水平波动明显。若不重视,极易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对靶器官造成进一步损害。
中医尚无更年期高血压这一概念,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属于绝经前后诸症,中医认为其基本病机在于肾虚,常累及心、肝、脾。女子七七而天癸竭,肾精亏虚,水不涵木,使得肝阴不足,肝肾阴虚无以制阳则出现亢阳上扰,故发眩晕耳鸣,心烦失眠等症。可见肝肾阴虚是更年期高血压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本研究选用滋水清肝饮治疗,重在滋养肝肾阴血,兼以疏肝理脾,养心安神。方中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阴精,栀子、丹皮以清肝泄热,柴胡疏肝,当归、白芍益养肝血,重用酸枣仁养心阴而宁心安神,全方合用,共奏养阴清肝安神之功。基于中药汤剂针对基本病机的调养基础之上,加以针刺降压治疗。本研究针刺处方主方为双太冲、合谷、曲池、足三里,其中太冲为足厥阴经原穴、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二穴同属四关穴,《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二者相配可调整脏腑功能,疏肝和胃、行气活血。曲池、足三里分为手足阳明经之合穴,足三里补中气、健脾胃,曲池行气血、清血热,且为降血压特效穴,二穴相配可调和气血,达到降压效果。四穴均为远端取穴,体现了“上有病取之下”的取穴原则[6]。配以风池、内关、三阴交、肝俞、肾俞,其中风池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善治头痛目眩、耳鸣,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通阴维脉,擅调理心神,且对血压、心率均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辅穴为三阴交、肝俞、肾俞,养阴益血、滋补肝肾,全方合用,有整体与局部并重,补益与疏理共奏之效。同时现代研究表明[7],针刺可以从多系统、多层面调节血压水平,如调节交感神经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改善血管功能等等。黄凡等[8]研究证实,针刺风池、曲池、内关、足三里、太冲等穴可以显著降低高血压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提示针刺可以减轻高血压患者血管慢性炎症反应,起到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另有钱春艳等[9]研究发现,针刺曲池穴可以显著降低高血压模型大鼠血管紧张素II的水平,进一步证实了曲池穴的降压作用。
本研究采用滋水清肝饮结合针刺治疗肝肾阴虚型高血压,通过2个疗程的治疗,2组血压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与治疗前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其中治疗后观察组血压水平较对照组血压水平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结合针药对于肝肾阴虚型更年期高血压比单纯降压治疗疗效更好,且更能综合改善患者其他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但本研究亦存在样本量小、研究单一的缺陷,需进一步多中心、大样本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得出更有意义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