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型现代学徒制的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2019-10-17李艳芳韩志引赵松玲

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产教实训技能

李艳芳 韩志引 赵松玲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青州 262500)

全球制造业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制造强国战略,在《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智能制造产业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建立完善的智能装备产业体系,实现装备的智能化及制造过程的自动化”。这标志着机械制造业的制造理念和生产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新时代要重点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在新工业革命的浪潮下,单一专业难以把握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教育部职成司副司长谢俐在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工作会上的讲话,明确了“特高”计划中的高水平专业要以集群的形式支撑、推动、引领产业发展,其特征体现在“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可、国际可交流”。为适应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结合专业特色,对学院装备制造类专业进行整合,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

一、精准对接产业需求,优化智能制造专业群结构

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山东省新旧动能重大转换工程,主动适应区域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依据“智能制造领域典型生产环节”开展专业群结构优化,形成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深度融入智能制造领域典型生产环节,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数控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为支撑的“一体两翼”智能制造专业群布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面向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集成,数控技术专业面向高档数控机床加工及智能化改造,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重在机器人应用及智能装备控制。智能制造专业群各个专业协同发展,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铸造形成全国重要高端智能制造产教融合职业教育基地。

二、深度践行产教融合,创新“二二三六”现代学徒制人才模式

智能制造专业群以培养适应区域装备制造业向转型升级、掌握智能制造岗位关键技术的“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产教深度融合为途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实施校企双主体育人,构建基于协同创新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平台,创新基于新型现代学徒制的“二二三六”人才培养模式。“二二三六”即实施“双主体”(学校与企业)、“德技双修”(立德树人与技术技能培养并重)、“三级递进”(基础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专长综合职业能力)、“六对接”(对接产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对接企业典型工作岗位构建课程体系、对接职业标准开发课程资源、对接企业真实工作环境建设共享型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对接企业岗位评价标准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接企业文化打造专业特色文化)。

牵手名企,引进大国工匠,实行先招生后招工,与区域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共建新型现代学徒制试点班,落实“双主体”责任,明确学徒“双身份”,构建“一师一徒、一师多徒”师徒关系,不断在实践中完善“以企业为主导”的双主体育人长效机制,探索实施“二二三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2019年,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施意见》指出,整合校企资源、利用“互联网+”构建区域性或行业性的产教融合服务平台。智能制造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产教深度融合,依托“校中厂”亚太地区最大最先进的卡特彼勒培训中心和2万平米的“厂中校”国家现代学徒制教育实训中心,联合卡特彼勒、潍柴集团、歌尔等区域龙头企业,构建基于产教互融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服务平台,为新型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提供稳定和高水平的实训条件。

第一学年,在学校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在企业开展为期8周的岗位剖析与岗位认知;第二学年,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时间各半,学训交替,在学校主要进行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企业主要进行企业文化和岗位技能的培养;第三学年,以企业岗位核心技术培养为主、学校理论教育为辅对学生进行培养,跟岗成才。校企双方双轨融合,各尽其责,共同承担人才培养责任。实现校企双导师、双场所育人,不断完善“分段实施、学训交替、岗位育人”为特色的新型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

三、对接国际一流企业标准,构建“平台共享、核心互融、拓展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瞄准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岗位对“专业技能扎实、创新创业能力突出、德技双修”杰出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对接国际一流企业岗位职业标准,结合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对专业群现有课程进行整合优化,搭建专业群共享课程平台、专业群核心课程平台和专业群拓展课程平台,校企联合构建“平台共享、核心互融、拓展互选”的“平台+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专业群课程体系打通专业群各专业课程壁垒,实现专业群底层平台课程共享、中层核心课程互融、上层方向课程互选。

专业群共享课程平台为群内共享课程,由专业群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群通用能力模块组成,体现了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共性要求。公共基础课程模块面向群内所有专业,按照培养社会人的要求,突出培养现代社会对人才所要求的最基本素质,该模块还创新性融入响应市场需求的人工智能类课程和顺应中国智造走向世界的国际素养类课程。专业群通用能力模块面向群内所有专业,是专业群内各专业共同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主要是夯实专业基础,形成基本的专业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

为了适应智能制造领域不同的生产环节,实现按需分流,群内专业分别对接智能控制技术、精密加工技术、工业机器人集成技术等技术领域,构建由各专业核心课程组成的相互交融的专业群核心课程平台,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耐心专注、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

根据专业群内各专业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原则,打造由专业群方向课程组成的专业群拓展课程平台。上层方向拓展课程平台打破专业界限,根据专业群内各专业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原则,实现专业群内拓展课程互选,专长方向任选。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专业特长,开拓学生知识视野,跟踪学术的前沿信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也为学生在专业内更具个性地设计自我发展提供条件。

四、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双线并行、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与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根据专业群课程体系中各课程模块的不同特点,与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要求对接,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职业认知规律,构建校内“专业群通用能力实训、专业核心能力实训、专业群分方向综合能力实训”和校外“识岗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双线并行、分层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图1 “平台共享、核心互融、拓展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图

专业群通用能力实训属于群共享课程模块,主要训练学生的专业群通用技能和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在校内实训室完成。专业核心能力实训与专业群分方向综合能力实训分方向进行,培养学生专业相关设备的操控、安装、调试和维修等能力及耐心专注、执着专一等优秀品质,主要在“校中厂”进行。校外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主要在“厂中校”及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同时每学期制定社会实践活动计划,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校内校外两条主线、“多层次、开放型”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实现学生课岗能力的迁移。

五、构建“人文+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依托区域素质教育基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同时,根据智能制造专业群内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职业意识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具体目标,搭建“基本素质平台”“日常行为平台”“国际素养课程平台”“职业发展平台”和“素质拓展平台”五大素质平台,如图3所示。五大素质平台相互作用,通过授课、专题讲座、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类大赛及活动等多渠道,构建“人文+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提升青年学生人文素养,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国防观念,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身心素质、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

图2 “双线并行、分层递进”的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图

图3 “人文+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六、依托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四阶段、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以智能制造创新实训平台和应用技术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以课程、工程实践项目为载体,构建创新创业精神启蒙、创新创业素养培育、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创新创业实践拓展“四阶段、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按照专业对接行业、课程对接岗位的原则,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形成专业能力与双创能力的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改革结合,以“通识学习+创业认知”“专业学习+创业技能”“技能训练+创业项目”等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将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猜你喜欢

产教实训技能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