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涉农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9-10-17付爱斌
付爱斌 陈 洁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7)
一、涉农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背景
1.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要实现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的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关键。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改革”的思想,其意义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对社会的供给是相对于社会需求的,除人才供给外,高等教育还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高水平的决策咨询和先进的文化服务”。
3.涉农高职院校与乡村振兴的紧密联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2017年,250余所高职院校的近1000 个涉农专业点,为乡村振兴培养了4万名技术技能人才。涉农高职院校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供给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涉农高职院校应面向现代农业办学,整合教育资源,为农村输送大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人才。
二、涉农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供给与需求错位
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是提高教育供给侧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使其更贴近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做到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对接未来社会的需求。目前,我国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急需复合型、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然而,我国涉农高职院校面临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一是涉农高职院校数量很少、生源匮乏、人才供给总量不足,优质农业人才培养能力较弱。截至2017年5月,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南省,共有73所高职高专院校,而其中以农业或生物等命名的仅有2所;北京、上海、天津分别有高职高专院校25所、26所、27所,其中以农业或农林命名的院校分别有1所、1所、0所。2017年,我国高职涉农专业毕业生数只占全国毕业生总数的1.60%,招生人数占全国招生总数的1.73%,高素质农业人才供给不足。其二,农业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失衡,农业类企业招聘难与涉农专业学生就业难现象并存。
2.理论与实践脱节
现代农业的产业升级呼唤知识创新、技术革新,需要涉农高职院校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更多的现代农业人才。当前,涉农高职院校在教育经费、师资队伍、教学设备等方面改善显著,但仍存在对教材编写和课程开发重视不足,现代农业知识和技术没有及时编入教材,学习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实习、实训教学流于形式,实验基地缺乏,校企合作平台不足;部分重科研、轻教学的老师对教学缺少投入,教学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
3.人才供给质量欠佳
从生源结构来看,涉农高职院校的学生多为高考分数偏低、志愿被调剂而被迫选择涉农专业,学农初衷不浓,其涉农就业意向较弱,即便就读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后不是升学就是“跳农门”,表现出“不安农”状态。从社会认同来看,企业和社会民众对农业教育存在传统认知偏差,对涉农专业学生造成压力,表现在来自城市的涉农专业学生,对农村、农业缺乏真实体验,很难培养农业情怀;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励志跳出农门,更不愿回归农村。生源危机、社会认同等使涉农专业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影响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高素质农业人才培养。
三、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供给侧改革的实践探索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116年历史的农业职业院校,是湖南省办学历史最长、涉农专业最全、在校学生规模最大的农业类高职院校。学院坚持服务“三农”办学宗旨,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动力,优化专业结构和办学布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科技示范和推广服务,在涉农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1.农职文化培育“三农”情怀
学院坚守服务“三农”的初衷,坚守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主阵地的使命,服务乡村振兴。学院高度重视传承农耕文化,培育“隆平精神”。出版了《百年辉煌》院史和《成功没有偶然,奋斗成就梦想》校友创新创业典型案例集,并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教材,引导学生爱校、爱专业、爱农业。依托“修业讲坛”、校史馆、动植物标本馆等场馆以及学院周边的水稻博物馆弘扬农职文化,引导广大学生树立保护、传承和利用农耕文化、人文精神与和谐理念的意识,普及现代农业科学知识,传播现代农业技术,增进学生对“农业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农业是一项科学技术,从事农业有十分广阔的前景”的认识,形成传播农耕文化,热爱农业、尊重农民、服务农村的情感氛围,促进涉农专业学生践行隆平精神,增强学农爱农的信心,坚定投身农业、服务“三农”的信念。
2.专业群建设凸显办学特色
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己任,按照“专业链”深度融入“产业链”的产教融合的专业建设思路,加强专业建设。一是优化专业结构,对现有近20 个服务于种植、养殖、农业装备、农产品加工、农业贸易和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产业领域农业类专业,通过“增、停、并、转”,调整优化了专业结构,加大了农业类专业改革建设力度,在全国率先开办了休闲农业专业,积极构建现代种植、现代畜牧、智能农业装备、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信息服务5大专业群,形成了对接现代农业和乡村建设两大专业体系,专业设置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契合度越来越高。二是培育骨干专业,学校根据自身定位和专业群架构,选择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办学积淀厚实、具有可派生性的专业,从师资培养、资源配置、成果培育、教改推进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构建了现代种植、现代养殖、智能农业装备等三大重点特色专业群,入围湖南省“高职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项目。学院不断加强省级以上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争创示范性、卓越和“双一流”高职院校,进一步凸显“农”字品牌。打造了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 个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3 个省级特色专业、4 个省级精品专业;拥有1 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 个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7 个省级实训与教师认证培训基地、4 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农技推广团队,培养了全国农业职业教育名师6 名、省级专业带头人9 名、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入选3名。
3.适应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先后探索实施了“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三边联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等。“三边联动”(边学习、边生产、边创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所示)校企共建“场中校”“校中场”,学生以双重身份参与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
图1 “三边联动”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校企深度融合。学院建有超级杂交水稻生产、动植物标本馆、茶艺室、经管类专业实训云平台、钳工实训中心、机械自动化生产线等一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了湖南猪卫士动物疫病检测实训室、都市花乡、慕陶科技园、机器人与移动互联网实训室等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牵头分别与中联重科和隆平高科组建了中国现代农业装备职教集团和湖南省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学院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有效运行,校企合作企业逐年增加,现已达到210多家,企业实训基地达180 个,校企共同开发课程53 门,订单培养学生1326人。
三是加强课程建设。以资源建设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实施课程建设提质工程,立项建设了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8 门,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示范课程234 门,网上合格课程280 门,录制微视频4190 个,开发校本教材98 本。多名教师的课程被授予“省级名师课堂”和省级在线精品课程。
学院人才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和在校人数位居全省涉农高职学院前列,均占全省涉农高职学院的60%以上。通过对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对口就业率85%以上,雇主满意度95%以上;毕业生对学院的满意度90%以上,对就业岗位和薪酬的满意度均在90%以上。近两年,学生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创业创新大赛和技能作品奖一等奖5 个、二等奖13 个、三等奖33个,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27个、二等奖34个、三等奖43 个,在全省专业技能抽查和毕业设计抽查中成绩优秀,学院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湖南省卓越职业院校。
4.社会服务成绩显著
农业高职院校不仅承担着育人的职能,更肩负着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责任。近年来,学院社会服务成绩显著。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学院建立了2 个省级科研平台,成立藤本植物、休闲农业、现代种植、现代畜牧、职能农业装备等应用技术研究机构,立项厅级以上科研项目289项,立项国家星火计划等国家级项目9项、省自科基金等省部级课题78项,主持制定湖南省地方标准18项,获省科技进步奖4 项、应用技术成果35 项、专利授权200 多项。每年都有10 余项科研成果被应用到生产中,为社会创造直接经济价值数亿元。在全国率先开展藤本植物研究与应用,建成了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收集藤本植物种质资源最多的专类种质资源圃,种质资源收集、藤毯技术、繁育技术“领跑”全国,城市立交桥绿化、石漠化治理技术引领全省产业前沿。
二是组建专家服务团队。学院教师主动走进融入乡村,大力开展引领示范、决策咨询、成果转化、产业推广、技术服务等服务,助力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通科技兴农的“最后一公里”。学院实施了“十百千万”服务工程(组建十个技术服务团队、派遣百名专家教授进村进企、组织千名师生下乡服务、培育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组建了休闲农业、万名工程服务团等10 个农业科技服务团队,遴选了110余名骨干教师深入农村开展休闲农业、农业产业、农业发展规划、乡村农耕文化内涵挖掘等服务和指导。仅2017年,为42个村镇开展乡村规划,开展107次农庄设计咨询活动,设计农业庄园规划图17套,开发休闲农业专题教材20本,为农村年增收1.12 亿元。作为典型案例写进了《2018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在2018年湖南省高等院校服务脱贫攻坚推进会上,学院作为唯一高职院校代表作典型发言。
三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院将培养现代职业农民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举措。构建“校本部+生产现场+网络学习空间+集团连锁培训”的培训体系,围绕培育现代农场主和新型职业农民,广泛开展了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新模式以及网络营销和信息化服务等专项培训。近年来,先后设立了“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业部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湖南培训基地”“湖南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培训对象范围由湖南拓展至全国,由乡镇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拓展至农业部门领导和管理人员;积极与农业部、省农委、省扶贫办等上级有关部门开展合作,承担了“阳光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农村科技骨干培训、农业新技术培训等培训项目,四年累计培训达到35000余人次,下乡培训及技术指导服务1000 多次。职业培训提升了农民素质,催生了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学院因此获得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服务社会20强、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是湖南省唯一获此荣誉的高校。
四、涉农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的策略
1.与乡村振兴战略对接,着力涉农专业集群的升级
乡村振兴是全新战略理念下的创新发展,必须选择新思路、启用新方法。涉农高职院校应围绕服务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体系,打造精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涉农专业集群。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专业集群建设,巩固优势专业、淘汰陈旧专业、加强特色专业、扶持新兴学科专业,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农科专业体系。实现农林牧渔、旅游、教育、文化、餐饮、工业等产业交叉融合,以适应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二是要加强专业集群化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与建设工作,对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 字要求设计复合型涉农专业教学内容(如表1 所示),支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除此之外,设计编写农职文化等以“学农爱农”精神文化为主题的校本教材,开设“大国三农”等相关选修课程。强化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重视职业精神的培育。
表1 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复合型涉农专业教学内容
2.与实践教学结合,着力教育支持体系的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大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目前农业发展紧缺人才类型,这部分人员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关键人力资源。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涉农高职院校要立足区域特色,积极拓展社会关系网络,与国内外企业、政府职能部门等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支持体系,搭建实习实训平台,让学生亲身体验农业生产环境,亲自动手栽培作物、饲养动物,直观地学习、理解现代农业知识和文化,在实践中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感知农业的发展方向,形成独具特色并有推广价值的人才培养模式。
3.与社会服务同行,着力科技成果的应用与推广
涉农高职院校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推广等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服务及科研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为科学研究提供目标、注入活力、增加动力,使教学生动化、具体化,学生借助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更加了解社会需求,培养科学观念和创新精神。涉农高职院校要加强农业领军人才培养,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和培养具有创新和战略思维,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能带领本专业达到全国高职教育一流水平的领军人才。通过完善评价和利益分配机制,设立专业的服务机构,多渠道寻求资金支持,加大社会服务及科研成果转化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