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场表达力:由立“言”到立“人”

2019-10-16刘宁

人民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教学改革

【摘要】让小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有思想的表达,即使始于稚嫩,也必然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经由立“言”到立“人”,究竞立什么“人”?立的是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人”,这是教学改革需要回答的重要命题。

【关键词】教学改革;综合素质;现场表达力

【作者简介】刘宁,江苏省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江苏南京210029)

何为“现场表达力”

“现场表达力”是一种什么“力”?

它是指在某一场景或场合中,学生为实现特定交际目的,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等,自主地用语言、文字、图形、动作等明确地表达出来,引发对方思考、引起对象共情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中指出,小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完全达到这一目标的学生是有限的。比如第一学段的“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二学段的“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学段的“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困难。每个学段的困难累积起来,就会有更多的孩子缺乏“现场表达力”。

在我看来,“现场表达力”中的“现场”二字,既可以理解为“在场”,也可以理解为“当场”。两种理解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场”,要求学生对表达的环境、时间、对象、形式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当场”,则对学生接收、编码、储存、分析、转换、输出的速度和质量提出了要求。

这些要求反映出“表达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一种综合素养,它是阅读力、思考力、写作力的综合体现、外在表现,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学生的自主思考、创意表达等多方面水平,还可以反映出教学中阅读、写作等方面的扎实程度。只有当学生基于阅读力、思考力、写作力,形成富有生命活力的完整、能动、积极的输出型言语行为,才能指向人的综合素养的“合金”。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立言”促“立人”,通过语文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进而带动实践方法的创新,可能是我们在学校层面可以努力的方向。

“现场表达力”要在“现场”中发现和培育

绝大部分学生的“现场表达力”是可以在“现场”中培育的。

如果能够依托学校的课程框架,基于“基础课程”,借助“拓展课程”和“定制课程”的资源和空间,融会贯通,则效果会更好。

以《学习采访》一课为例,这是“基础课程”中的内容。

教材中的口语交际《采访》的要求是,“采访前,要确定好采访的对象,列好采访提纲。采访时,提问要有礼貌,要得体。边听边记,把重要的人和事、用得着的数据记下来”。

要求不长,但要想在一节课内达成却很难。要想真正培养小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必须在教材的基础上“再开发”。

学习过程的设计从“采访老师”开始。选择一位经历比较特别的老师——如三次远赴宁夏、贵州支教的虞老师。让学生针对“支教”这个点每人提一个最想问的问题,然后汇总问题,整理如下:

老师您第一次支教是在什么时候?

您为什么会选择支教?

您在那里会给孩子们上什么课呢?

山区的孩子与我们有什么不同?

三次支教给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

在有限的时间里,你最想问的是什么问题呢?引导学生给问题排序。把有限的采访时间留给最重要的问题。这时候学生会发现,有礼貌、得体的采访需要关注被采访人的心理状态,要让被采访人愉快地接受采访,愿意倾诉内心的想法,采访提纲的顺序必须精心思考,有所铺垫,慢慢推进。当采访者注意到由轻松到深刻、由简单到复杂,才可能慢慢帮助受采访者打开话匣子。

“采访老师”的好处在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纠正错误,鼓励优秀,甚至可以临时改变对话的方向,考查学生随机应变的能力。

有的学生为了完成采访提纲,不去倾听受采访者的心声,而是一味朝着自己既定的方向追问,老师就会巧妙地进行提醒,帮助学生改正相关的行为。有的学生被采访者滔滔不绝的讲述所吸引,忘记了自己原先要问的重要问题,老师也会适时暗示,给予帮助。

当然,在课堂模拟现实场景进行采访,不足以让每个学生真正学会采访。于是,我们依托“拓展课程”和“定制课程”,为学生创设真实、多元的采访场景,让学生根据不同学科的学习任务设计采访提纲。

比如“街头采访”,采访对象为街头行人,采访内容围绕数学学习中“对支付宝的了解”。孩子们不仅可以收集到非常真实的数据,而且在面对陌生人时,他们发现第一句话特别需要勇气。

又如“超市采访”,采访对象为超市工作人员,采访内容围绕“大白菜的价格波动”。孩子们学会了阅读简单的“菜品价格表”,发现农产品的价格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同时身处超市这种复杂的环境,要记录下工作人员快速的话语,记录重要数据一定要讲究方法,并通力合作。

再比如“博物馆采访”,采访对象为非遗传人,采访内容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历史”。在面对专业人士时孩子们又发现,遇到不明白的专业术语要及时请教,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理解,有机会还可以现场操作一番。

通过“在场”的培育,每个孩子都有了采访的真实经历,对课标和教材中提出的要求有了具体可感的理解。同时,受访者的现场评价,也让学生得到及时的鼓励和反馈,并主动思考和重新审视自己的采访提纲、采访记录、采访礼仪。

有一位受访者就在孩子们做网络调查时留言,认为孩子们把18-60岁的人放在一起问同一个问题缺乏区分度,学生们看到后觉得非常有道理,立刻做了调整,并且互相提醒:划分年龄层次也有讲究。

在设计采访稿时,孩子们还学会了用“问卷星”之类的互联网采访工具,针对特定问题获取大数据信息,感受到智能工具的高效、迅捷,同时也初步意识到我们人类的能力优势在哪个方面,明白采访的目的是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现场中发现或培育小学生的“现场表达力”,表面上看是语文学科素养的发展,实际上由于“在场”情境的真实性、复杂性,融合实践过程中还涉及多学科问题,必然使学生得到多维发展、全面锻炼,朝向的是真实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过程。

用“现场表达力”促进语文课程改革

“现场表达力”的前提是倾听力,基础是阅读力,核心是思辨力,关键是道德力,支柱是讲述力。五种能力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侧重点有所不同,共同支持小学生“现场表达力”的形成。

正因为“现场表达力”不仅联结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更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因此它可以成为撬动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支点。

以我校贯穿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演讲课程为例。

比如,演讲的主题是“基因编辑婴儿”,首先考查的就是学生的“阅读力”——阅读新闻、阅读课文、阅读书籍、阅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不同类型的任务卡。课堂上,学生在理解了“基因编辑”“艾滋病”“生命伦理”等关键词后,就能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发表观点,寻找论据。

该次演讲对学生的“思辨力”是一次巨大挑战。在“演讲任务卡”(见下表)中“有一定的说服力”这个核心要求,就需要孩子们认真思考。

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份开放的资料卡(见右表),上面有支持不同观点的例子,需要学生阅读、理解、判断并选择。

另外,孩子们还要运用“演讲提纲”评价卡(见下表)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演讲提纲,分析合理性。

在高年级“讲述力”专题,教师要求学生在现场略做准备就能发表简单的演讲。这种能力是无法一蹴而就的,必须扎扎实实突破心理关,认认真真细致准备。一位学生是这样演讲的:

大家好!我完全不同意“基因编辑婴儿”这项实验。

第一,这项技术一旦成熟,就会被很多人掌握。如果被希特勒这样的“战争狂人”所掌握,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会定制许多他所需要的人类,批量生产。那么,整个社会将会怎样?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如果这项技术完全成熟,很多家长就会定制属于自己的“完美婴儿”。假设你是一位家长,你选择“自然婴儿”,而你的邻居选择的是“完美婴儿”。“完美婴儿”不会生病,不会流鼻涕,特别漂亮,样样完美。你的孩子呢?虽然很可爱,你很爱他,但是会生病,会流鼻涕,长得也很普通。你会怎么想呢?如果你的孩子和“完美孩子”在一起做朋友,你的孩子会怎么想?你会不会感到焦虑呢?

最后,如果再让你选择一次,你会选择哪一种婴儿呢?

我们会发现,这篇演讲中包含着这位学生的“道德力”。首先,他认为科学技术应该为“善”服务,如果对社会产生坏“恶”的后果,就不应该发展这项技术。其次,他从一个儿童的同理心出发,以己度人,认为增加人焦虑的科学技术也不应该发展。

这一案例从侧面反映出“现场表达力”对学生言语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影响。

在我校,“现场表达力”的培育还可以定制化设计,比如:

一年级的“望星空”:星空下的想象故事

二年级的“春日生长”:春风里的自然对话

三年级的“十岁成长”:心怀感恩的人物访谈

四年级的“读城”:充满自豪的城市解说

五年级的“工业4.0”:激荡思维的激情辩论

六年级的“大梦想家”:挑战自我的竞职演讲

这些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的课程,都把“现场表达力”这项综合素养的培育作为核心目标,教学方法也呈现出多样灵活的组合,实现了“情境设计——文本阅读——框架建构1效果反馈”教学逻辑链的生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学生则可以在其中得到整体而系统的熏陶和培育。

“现场表达力”的评价体现“六个真实”

“现场表达力”的培养,基于真实的现场;“现场表达力”的评价,也要体现生活的“真实”。归纳起来,大约有六个方面的“真实”。

以“金陵老地名”一课来说明。

一是有真实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前往所要了解的老地名处看一看、问一问,那么说再多的“乌衣巷”“朱雀桥”,大抵都是纸上谈兵,没有真实感受。既然安排了学习实践的时间,就一定要到“现场”。

二是有真实的内涵。老地名的内涵在岁月的变迁中,有的经典流传,有的呈现多个版本,有的已经大相径庭,需要学生做调查研究,了解真实的含义。

三是需要真实的情意。学生在发展“现场表达力”的过程中,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会体验到丰富的情感,只有经历了这些真实的情境和情意,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这样的表达才会更加接地气,才能转化为综合素质。

四是有真实的学习。從“不会”到“会”,从“不敢”到“敢”,从“不能”到“能”,学生在现场将完整地经历学习的过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表达,阅读学生的记录或写作,聆听学生的交流等,可以看到真实的学习实实在在地发生。

五是有真实的评价。“现场表达力”的评价主要来自于表达对象。可能是被询问的当地居民、片区民警,也可能是同学、同伴、老师,学生可以感受到交流的需要,评价的方式也是真实的、即时的现场反馈。

六是有真实的作品。因为起源于真实的任务,学生的汇报交流或作品展示也必须指向真实。比如,面对对金陵老地名不甚明了的听众,怎样作出翔实、生动的介绍,如何准备好接受听众的咨询或追问,对于学生来说充满乐趣,同时也是对综合素质的挑战与锻炼。

让小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有思想的表达,即使始于稚嫩,也必然会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经由立“言”到立“人”,究竟立什么“人”?立的是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人”,这是教学改革需要回答的重要命题。

责任编辑 施久铭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教学改革
提升办公室秘书综合素质,助力企业发展
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创新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