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与金融融合的优势、风险与监管

2019-10-16李祺齐静雅

新财经 2019年18期
关键词:比较优势金融监管互联网金融

李祺 齐静雅

[摘 要]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提升了金融服务可得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技术风险、系统风险、长尾风险、行为风险等新增风险,加大了监管和执法的困难。因此,为促使互联网与金融融合健康发展,需要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发展监管科技提升风险防范能力,构建互联网金融行为风险的监管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比较优势; 新增风险; 金融监管

[中图分类号]F832.51

1 互联网与金融融合的比较优势

金融与互联网这两种不同属性和基因的事物相互融合,一度成为市场投资和关注的热点。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塑造新的经济形态、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及降低生产成本,因此,金融作为经济运行的血液,主动融入“互联网+”的大潮中,是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具有天然的比较优势,解决了传统金融的部分痛点。

第一,互联网与金融融合降低了金融行业经营成本。“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将传统的线下业务移至线上,摆脱了物理网点的束缚,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此外,互联网利用其技术优势对用户产生的大量信息数据进行有效记录和精准分析,确定客户的风险等级,提升了平台对客户的风险识别能力,节约了大量的风控成本。

第二,互联网与金融融合拓展了金融服务的广度和宽度。互联网与金融融合使得金融服务覆盖的广度已经远远超出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区域,体现了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从宽度来看,这种融合最大的特点在于降低了金融服务的准入门槛,小额、大众的服务覆盖到了普通民众和中小微企业,体现了金融的平民化趋势,大大降低了金融的贵族属性。

第三,互联网与金融融合有效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数据得到了沉淀和积累,数据的承载量非常大,任何数据都可以成为信用的一部分。因此,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信用甄别具有覆盖广泛、信息广谱多维、数据实时鲜活的特征,可以有效的挖掘客户的偏好和潜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一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资金融通效率。

2 互联网与金融融合的新增风险

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推动了金融业的数字化创新和技术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提升了金融服务可得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潜在的风险,加大了监管和执法的困难。从风险的类型来看,互联网金融除了和传统金融一样面临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法律法规风险等常规金融风险外,还面临着新增风险的挑战。

2.1 新增的技术风险

新增技术风险指由计算机技术的落后或缺失及系统工具的漏洞引发的风险。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也是金融与技术的融合,技术方面的不足将对金融行业的平稳运行产生严重的威胁。第一,新增的技术安全风险。技术安全风险是指存在缺陷的互联网技术可能为客户带来利益损失。存在漏洞的系统防火墙、兼容性较弱的客户端和身份认证系统和不完善的加密技术等问题都有可能会导致病毒感染和黑客入侵,使企业账户储存的客户资料被盗取,对客户的财产和信息安全造成威胁。第二,新增的技术选择风险。技术选择风险则是互联网平台技术选择失误引致的风险。对高度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行业来说,选择成熟适当的技术方案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失误就可能会失去客户的信任导致市场份额流失,甚至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

2.2 新增的系统风险

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主流金融所具有的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等风险因素,但互联网的应用也增加了金融机构的关联性和金融体系的复杂性。第一,加速了风险在金融系统的传递。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发展使得地域差异进一步缩小、金融机构间的界限逐步消融、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壁垒逐渐瓦解。在整个金融系统的联系更为紧密的情况下,任何风险都会通过互联网等技术和平台快速传导到整个金融系统。第二,放大了风险对金融系统的冲击。由于互联网与金融融合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市场成熟性远远低于传统金融,防范措施和政策保护尚不完善。另外,金融业务依赖于互联网,对市场的变化更为敏感,传导的链条也更为简化,因此其受到冲击影响的时间远早于传统金融业务,冲击的力度也更为猛烈。

2.3 新增的长尾风险

新增的长尾风险是指因为其所覆盖的交易对象的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和差异较大引发的风险。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拓展了传统金融的交易可能性边界,服务于传统金融机构排斥的尾部人群。这一群体主要由小微型企业和中低收入人群构成,其金融知识比较匮乏,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很容易被虚假信息误导从而遭受不公平的待遇。此外,由于这一群体的数量比较大且分布较为散乱,从监管角度看成本比较大,一旦出现危机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冲击也会比较严重。

2.4 新增的行为风险

新增的行为风险主要是指给消费者带来的不良后果,但也包括對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企业本身(因消费者的维权行为)造成的声誉风险和财务损失,乃至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的不良后果。 目前,我国新增的行为风险涵盖了部分技术风险,例如泄露客户个人信息等,还体现在产品的不当宣传和销售、非法集资、跑路失联等给消费者带来的损失。此外,互联网与金融融合中往往绑架银行业等金融机构的信誉,借助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誉迎合客户的需求,一旦互联网平台出现风险,不但拖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声誉,而且风险还通过多种路径向金融机构传递。

3 互联网与金融融合的监管对策

3.1 完善法律法规推进互联网与金融有序融合发展

有法可依是进行监管的基础。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法律法规,现存的法律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对其进行补充完善。一方面,结合实际情况对互联网平台的性质、业务范围、注册资本、退出机制和处罚方案等方面做出具体适度的限制,在保证进入行业的平台资质的同时增加其违法成本,为金融消费者的权益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与国家相关技术部门进行联合,协力找出我国当前法律体系中存在的疏漏之处,及时出台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法律法规,以推进互联网与金融行业的平稳有序融合发展。

3.2 发展监管科技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大幅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一方面,应加强监管科技标准化顶层设计,从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应用标准、管理标准等方面健全监管科技标准化体系,确保监管科技应用规范的先进性与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在坚持依法合规、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着力加强监管科技与现有金融监管体系的有效衔接。在法律层面,坚持立法与监管科技应用相适应,加快完善监管科技相关法律法规;在制度层面,围绕科技与监管深度融合的新特點,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框架。

3.3 构建互联网金融行为风险的监管体系

构建互联网金融行为风险的监管体系需要从监管机构和互联网金融企业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依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坚持监管的真实、公正、公开,实施“穿透式”监管,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互联网企业的金融化制定统一的政策和规制标准,堵塞监管漏洞和监管套利行为。二是加大对金融产品治理和产品干预,在研发、分销、销售和售后阶段,对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进行前瞻性干预,消除产品创新、业务规则制定及销售过程等流程中对消费者的不利因素。三是要建立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对资金存管要在商业银行开设专门存管账户,与互联网平台企业自有资金分账管理,保障金融监管机构对资金流向能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四是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塑造以“诚信”为内核的企业文化。五是加强对互联网平台企业员工针对性地培训,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行为操守,强化风险合规文化的养成。

3.4 加强行业自律与投资者教育

互联网与金融的快速融合,现有的监管体系不可避免存在滞后,通过行业自律进行风险管控是一条关键路径。可喜的是,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已经成立并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为适应未来金融监管的要求,需要切断监管机构与行业协会之间的利益链条,通过市场选择来规范相关行业协会的发展。此外,在互联网与金融融合发展中,由于参与的消费者数量巨大,素质参差不齐,对金融知识的掌握及风险防范意识各异,因此需要监管部门承担起本应承担的教育责任,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把保护消费者权益放在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1]许恋天.互联网金融“穿透式”监管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9(3):98-111.

[2]陈彦宇.互联网金融:反思、展望与监管路径选择[J].金融经济,2019(6):68-69.

[3]兰虹,熊雪朋,胡颖洁.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发展问题及创新监管研究[J].西南金融,2019(3):80-89.

[4]皮天雷,刘垚森,吴鸿燕. 金融科技:内涵、逻辑与风险监管[J].财经科学,2018(9):16-24.

[5]冯乾,王海军. 互联网金融不当行为风险及其规制政策研究——以市场诚信、公平竞争与消费者保护为核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2):24-31.

[6]吴晓求.互联网金融:成长的逻辑[J].2015年国际货币金融每日综述选编[C]: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2015(10).

[7]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的基础理论[J].金融研究,2015(8):1-12.

[8]刘澜飚,沈鑫,郭步超.互联网金融发展及其对传统金融模式的影响探讨[J].经济学动态,2013(8):73-83.

[9]巴曙松,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J].中国农村金融,2012(24):15-17.

猜你喜欢

比较优势金融监管互联网金融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互联网金融监管原则与新模式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论金融监管与金融行政执法风险防范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与管理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影响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