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复习课中“情境创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19-10-16马佳丽
马佳丽
摘 要:通过对中考试题的分析和情境教学的理论探讨,阐述了在初中生物复习课中进行“情境创设”教学的必要性,并且通过举例,说明在复习课中进行“情境创设”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生物;复习课;情境创设
一、初中生物复习课进行“情境创设”教学的必要性
1.从2018年福建省生物中考试题分析入手,明确复习课进行“情境创设”教学的必要性
纵观2018年福建省生物中考试卷,取材鲜活,关注热点。选取的真实情境包括生活情境,如第30题选取常见宠物红毛龟给生物多样性带来威胁为背景,引发学生对宠物饲养和弃养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的关注;第34题选用基于泡菜制作工艺的真实实验情境,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执行水平;还包括经典事件,比如31题选取2014年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和疫苗研制为背景,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包括地區特色,比如第33题,以我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线索,把学生置于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和土壤重金属对农业污染的具体事例中,激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考试对教学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因而中考改革引领着初中教学与评价的改革方向。既然省生物中考以创设真实情境来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作为命题趋势,那么我们在复习课中必须要重视情境的建构,以顺应中考对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考查需求。
2.从“情境教学”的理论探讨入手,明确复习课进行“情境创设”教学的必要性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状况、情感态度等得到优化与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让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认识上升到抽象理性的顿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活动。
目前初中生物中考复习课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老调重弹”式的将知识点简单罗列,二是“遨游题海”式的将复习课上成习题课。这种复习教学模式下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不完整的,也是学生不能真正接受的,因而在需要的时候无法灵活运用。只有将学过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将枯燥乏味的知识穿上生动的“新衣”,学生才能够切实体会到知识应用的价值。将知识镶嵌在情境中,有利于帮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经验背景下,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生物复习课进行“情境创设”的教学实践
以“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之绿色植物的一生”专题复习为例,通过分享“花园日记”——用龙眼种子制作盆栽的经历,创设生活情境,再及时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用新信息刺激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创设生活情境:吃完龙眼,剩下的种子直接扔掉有点可惜,我突发奇想要把它制作成盆栽。
首先清理种子,除残留果肉,以防小飞虫,将种子泡在水里(水不要没过种子),每天换水,直至裂开,放在水苔里催芽,最先长出的是桂圆的根。
问题1:用龙眼种子制作盆栽的过程中,龙眼种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2:以上操作能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展示图片:带有蜜蜂的龙眼花特写
材料:龙眼树3~4月开花,7~8月果熟。新鲜的龙眼肉质极嫩,汁多甜蜜,美味可口,实为其他果品所不及。鲜龙眼烘成干果后即成为中药里的桂圆。
问题:龙眼花有哪些结构?5~6月的龙眼花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龙眼花的哪部分结构最终发育成了龙眼果实?
三、初中生物复习课进行“情境创设”教学的成效评述与思考
在上述的专题复习案例中,本人都通过创设一个完整连续性的材料情境或生活情境,使复习课具有很强的连贯性,有利于引发学生连续的思维活动,找到专题中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以致用,再进一步对已有的知识不断深化。可见,在复习课中创设完整的连续性情境,能够让学生成为复习知识的主体,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认知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在进行专题复习时,教师应提前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选择和整合情境材料,同时对复习内容和学生的学情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需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具体情境时,应该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并且紧扣核心概念,引发学生思考且顺应学生发展。除此以外,一定要考虑创设情境的必要性,为复习的知识服务,为突破重点和难点服务,达到复习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冯卫东.情境教学操作全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2]胡庆芳,杨翠蓉,等.有效情境创设的40项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李寨阳.利用情境教学提高复习效率[J].学苑教育,2011(10):54-55.
[4]陈秋香.例析2018年福建省中考生物学试题中科学思维的考查[J].中学生物学,2018(12):49-51.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