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信贷发展与对策研究
2019-10-16金敏杰陈海林张妍丁文婷蒋沁妍
金敏杰 陈海林 张妍 丁文婷 蒋沁妍
摘 要: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信贷在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商业银行收益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绿色信贷在我国的实行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管理经验尚不成熟,其发展受到了多方面因素制约。阐述绿色信贷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指出绿色信贷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根源,最后从源头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绿色信贷的进一步发展助力。
关键词:绿色信贷;问题;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1-0086-03
一、绿色信贷及其发展现状
1.绿色信贷的含义。绿色信贷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了提高自身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和提高业界声誉,借助信贷政策工具,通过改变信贷资金的流量流向,以践行绿色低碳、可持续经济理念的一系列制度安排。绿色信贷是绿色金融框架下的重要金融工具,能够调节社会资金流量流向,从而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绿色发展。商业银行通过对不同融资主体实施差别化授信策略,给予绿色产业及绿色项目以低利率、高额度等贷款优惠措施,大力增加绿色投资额以支持绿色低碳、清洁环保产业发展,从而为从经济制度根源改善环境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落实绿色信贷政策,提高政策实施效果主要有以下实现途径:一是对来自绿色产业或持有绿色项目的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二是加强金融企业自身风险管控,防范由环境问题与社会负面影响带来的不利经营管理风险,三是树立良好业界形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环境和社会表现。
2.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历程。从2011年“十二五”规划期间政府加强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至今,环境经济政策地位逐渐升级,绿色信贷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见下页图)。2012年发布的《绿色信贷指引》(银监办发[2012]4号)对绿色信贷的含义进行了六个方面的全面界定。该文件作为我国第一部以绿色信贷为主题的政策发文,对我国绿色信贷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引领和导向作用。2013年制定的《绿色信贷统计制度》提供了绿色信贷认定标准,规定主要统计内容包括涉及落后产能、环境、安全等重大风险企业贷款情况和绿色信贷情况,明确和统一了对各类绿色项目的统计口径,为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撑。2014年出台的《绿色信贷实施情况关键评价指标》(银监办发[2014]186号)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开展自我评价工作。评价内容为反映绿色信贷实施效果的四大类定量指标和五大类定性指标。同时指导中国银行业协会制定绿色银行评价制度,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做好环境风险管理。2015年《能效信贷指引》(银监会[2015]2号)由银监会和发改委共同发布,文件从能效信贷流量流向、授信的具体形式及其环境风险管控、产品和工具创新等方面进行引导。2016年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银发[2016]228号)对绿色金融体系做了明确的定义,并提出大力发展绿色信贷。
随着绿色信贷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各银行机构将绿色信贷提高到金融企业管理的战略高度,绿色信贷发展成果日益显现,具体(见下页表)。
二、发展绿色信贷的原因
1.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随着我国当前环境日趋恶化,有效利用绿色金融工具,从源头控制资金的流动和配置以支持绿色产业发展,是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优化资源配置和调整产业结构,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方式。绿色信贷具有集聚效应,通过加大绿色投资力度来吸引清洁环保、绿色节能产业聚集,由此产生规模效应,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同时,企业的节能、创新发展又促使更多的生产要素往绿色行业内流动,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因此、绿色信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绿色信贷具有资本引导效应。通过绿色环保项目财政补贴、给予项目一定的贷款优惠利率或者对“两高一剩”实行惩罚性措施,绿色信贷能良好地引导社会资金从“两高一剩”行业流向节能环保行业,以使节能环保型、科技创新型企业获得资金支持,促使企业壮大。
3.绿色信贷具有信号传递效应。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项目的资金流向能向投资者发出信号,引导投资者去投资那些潜力大、价值高的项目,带动国内新兴理念ESG(將环境影响、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三个因素纳入到投资决策)的实践,从而推动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成熟。
4.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对于消费者,可通过购买低碳信用卡、参与绿色房产贷款等绿色信贷产品,直接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承担中。对于企业,绿色信贷的发展引导企业采取集约型增长方式,鼓励企业循环利用资源,进行节能低碳化生产。长此以往,公众环保意识得到普遍增强,这有利于进一步形成良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5.为商业银行带来收益。开展绿色信贷,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经营效益。乔科对我国15家主要上市商业银行的2012—2016年绿色信贷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其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绿色信贷余额与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显著正相关。杨梦以兴业银行2009—2017年的各项数据,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其分析结果表明,绿色信贷与信贷总额比率与兴业银行净利润呈正相关。
开展绿色信贷,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控。环境风险和声誉风险的管理对商业银行意义重大,银行通过对绿色产业授信,限制“两高”产业项目贷款,从而减小了受相关监管部门处罚以及声誉遭到损害的可能性,降低商业银行潜在的环境风险和声誉风险,同时自身信贷资金配置结构得到优化。
6.国内21家主要商业银行最新的社会责任报告显示,开展绿色信贷,有利于商业银行自身治理结构的优化。商业银行在日常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显著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带动提高银行的运作效率。另一方面,绿色信贷强调商业银行对社会环境责任的承担,绿色办公、绿色运营理念的实践,能得到社会公众和政府机构的认可,为商业银行带来绿色声誉收益,提高影响力,使商业银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提升其综合实力。
三、绿色信贷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绿色信贷缺乏制度保障。由于相关法律规范不够健全,配套制度不够完善,绿色信贷在我国的初期发展面临阻碍,关于绿色信贷的放贷标准、环境评价制度及绿色企业评定等都没有统一的标准。此外,虽然国内部分商业银行已经专门建立了绿色信贷管理部门,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和信贷专员,绿色信贷评估水平整体较低,缺乏合理完善的制度保障。现阶段,绿色信贷只依靠商业银行对政策的自觉执行,在实际的实施过程,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2.绿色信贷缺乏激励和惩罚机制。鼓励性、补贴性绿色信贷优惠政策的缺乏,不仅会打击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绿色信贷业务的长远发展。目前,我国对绿色信贷资金投向仍未建立起具体的激励政策,对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缺乏一定的财政补偿机制,这使得商业银行对于发展绿色信贷的积极性不高。此外,我国现行绿色信贷多为指导性文件,由于惩罚机制的不完善,商业银行、地方政府以及污染企业等三方的博弈往往造成了绿色信贷项目的停滞不前。由于部分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是重要税收来源,地方政府往往出于税收或其他利益的考虑而减轻对它们的惩罚力度,而那些环保节能项目却因其自身风险高、收益低得不到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
3.绿色信贷缺乏信息沟通机制。截至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一般只披露绿色信贷额度、“两高一剩”行业贷款额度等基础信息,对于深层次信息几乎不对外披露,这就使得社会公众难以有效对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进行监督。与此同时,银行授信依赖环保部门公布的信息,但与环境监测部门之间却未建立起统一的信息反馈平台,这会造成双方信息交流的不及时、不准确,信息的不对称极大地降低了绿色信贷的执行效率。
4.绿色信贷产品品种匮乏、专业人才稀缺与良好市场环境缺失。由于绿色项目所涉及到的行业众多、产业链较长,商业银行需要一支专业绿色信贷人才队伍来应对复杂困难的信贷问题。调研结果表明,具备环境风险评估能力和信贷业务能力的专业人员在我国各商业银行普遍稀缺,长期来看,这将降低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运营效率。专业人才及技术水准的欠缺也造成了绿色信贷产品不够丰富。虽然目前已有上海市分布式光伏“阳光贷”项目、兴业银行“碳金融”生态体系、中国银行绿色账户借记卡、光大银行绿色零碳信用卡、农业银行金穗环保卡等实例,但主要以贷款融资产品为主,产品种类有限,难以形成系统化的产品体系。此外,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以及国民薄弱的环保意识,国内尚不具备成熟的绿色信贷市场发展条件,缺乏发展绿色信贷的合理市场环境。
四、绿色信贷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完善多方信息沟通机制。首先,国家环保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应与商业银行进行信息共享。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便于环保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进行信息沟通,对企业环境动态实时跟踪,及时发布环保信息。商业银行依据其信息,决定是否给予该企业发放信用贷款。其次,商业银行可借鉴赤道原则等国际经验和准则,构建自身的监测和报告机制,并与相关监管部分进行信息共享。
2.改善内部管理机制。绿色信贷业务高效率开展需要商业银行上至高级管理层下至员工具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商业银行制定绿色信贷发展战略时应充分考虑潜在风险与收益,设计绿色信贷流程时需响应落实环保政策,确立绿色信贷制度时应尽可能确保其全方位、多层次。因此,制定鲜明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业务流程,确立绿色信贷制度等是银行今后工作的重点方向,优化内部管理机制刻不容缓。
3.建立绿色信贷激励机制。建立绿色信贷贴息、担保、税收减免等激励机制,不但能够降低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以此来弥补商业银行因开展绿色信贷业务可能造成的损失,而且能够促使商业银行加大对绿色信贷项目的授信力度,扶持绿色产业,一定程度上改善环保企业的经营状况。
4.因地制宜,多元化发展绿色信贷产品。商业银行应积极在浙江、广东等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有关经验,结合所在区域绿色信贷业务的特点,深入细分市场并开拓业务,因地制宜促使绿色信贷业务与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鼓励绿色信贷产品创新,适当增加研发投入,尽可能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在金融改革创新时期抓住机遇及时开发绿色信贷衍生产品,以拓展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范围。
5.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完善国内市场。由于開展绿色信贷业务涉及对相关环保法规、政策的掌握;对企业的尽职调查、贷后管理等内容,专业性较高。而目前国内这方面专业人才尚且稀缺,需极力吸收海内外的高层次人才。同时,商业银行也应注重内部培养,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应积极借鉴相关经验,加大对公司内部员工的培训。此外,为了营造出更有利于绿色信贷发展的市场环境,提升公众环保参与度,政府应加强环保理念宣传并发展PPP项目,继续落实相应的环保政策,使绿色信贷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编写组.寓义于利——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53-54.
[2] 乔科.绿色信贷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8,(13).
[3] 杨梦.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研究——兴业银行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8,(17).
[4] 刘继艳.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探析[J].环球市场,2018,(9).
[5] 张婷婷,刘雪洁.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问题探析[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7,(2).
[6] 高宇虹.兴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分析[D].石家庄:河北金融学院,2017.
[7] 刘晓芳.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的问题与建议[J].当代经济,2016,(30).
[8] 方智勇.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创新实践与相关政策建议[J].金融监管研究,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