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外治法在胃肠癌腹部术后功能恢复中的临床应用
2019-10-16刘海
刘海
(四川省仪陇县中医医院 四川 仪陇 637600)
腹部手术患者受手术创伤、麻醉等因素影响往往都会在术后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肠梗阻等症状,其临床表现一般为腹胀、呕吐、腹痛、排便困难等,若不进行有效治疗则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效果和生活质量[1]。因此本文通过对照实验分析研究了中医外治法在腹部术后胃肠癌功能恢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与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8年9月在我院进行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共42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n=21)和对照组(n=21)。纳入标准:取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患者均自愿签署实验意见书;排除标准:排除对所用中药有过敏症状、有精神病史以及合并有其他严重内科疾病的患者。实验组中有男性9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在41~82岁,平均(52.3±4.8)岁;胃癌手术患者6例,结肠癌手术患者3例,腹膜后肿瘤手术患者7例,其他手术患者5例。对照组中男性8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在42~84岁,平均(52.7±4.9)岁;胃癌手术患者5例,结肠癌手术患者2例,腹膜后肿瘤手术患者8例,其他手术患者6例。两组患者的资料经对比显示结果为P>0.05,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护理,主要包括胃管引流、肠胃减压以及对症治疗等。实验组患者则采用中医外治法,具体方法如下:①中医灸治。根据患者疾病辩证取穴进行针灸和艾灸,每次针灸时间保持在半小时,艾灸时间则保持在15~20min,对肠道手术患者取足三里、支沟、上巨虚等穴位,对妇科手术患者取三阴交、脾俞、足临泣等穴位,对胆道手术患者取丰隆、阳陵泉等穴位。②穴位贴敷。将250g的吴茱萸和粗盐炒热并装入布袋中,待其温度降为65℃左右时对患者的神阙穴进行外敷,每次外敷次数为1~2次且每次时间保持在20~30min。③中药足浴。以生白术、决明子各40g和玄参20g作为药方,指导患者用热水进行足浴,每日浸泡一次且每次时间保持在20~30min。
1.3 观察指标
通过听诊腹部的方式确定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并通过询问调查的方式确定患者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同时评估记录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术后并发症的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将时间、并发症例数等数据输入SPSS软件,对计数资料采用(%)格式表述并通过χ2值检验,对计量资料采用(±s)格式表述并通过t值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数据对比结果显示为P<0.05,差异显著,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对比(±s,h)
表1 两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对比(±s,h)
分组n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实验组2127.63±3.5134.68±3.49对照组2137.81±4.9656.23±4.51 P-<0.05<0.05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
实验组中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并发症的患者例数均远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更低,数据对比结果显示为P<0.05,差异显著,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例)
3.讨论
目前在西医领域,针对腹部术后患者还无可直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注射用药,一般都是通过临床护理等方式来加以辅助。而在我国传统中医领域,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属于“气机不畅”的范畴,中医外治则是以“内病外治”为原则的一种中医疗法,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方法多样以及安全性高的显著优点[2]。通过中医灸治可以起到通经络、理气血的作用,对患者的胃肠液分泌和胃肠激素进行调节,进而使患者脾胃健运,逐步恢复正常胃肠蠕动;通过穴位贴敷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者胃肠道部位,起到暖肾温脾和活血化瘀的作用,进而改善患者胃肠部位的血液循环情况,使胃肠道积气尽快排出;通过中药足浴可以对患者足心部反射区进行高温刺激,使患者的血管扩张并提高血液流量与流速,进而改善患者的脏腑功能,使患者气血运行更加通畅[3]。
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和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说明中医外治法对腹部术后患者的胃肠癌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的术后痛苦。这一结果与国内其他专家的研究也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中医外治法在腹部术后胃肠癌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显著,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的胃肠蠕动并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值得在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