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引导下小剂量局麻药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价值体会

2019-10-15石卫军

健康大视野 2019年23期
关键词:超声引导应用价值

石卫军

【摘 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小剂量局麻药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院于2017年6月~2019年5月选取了120例行麻醉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原则组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给予对照组大剂量局麻药外周神经阻滞,给予观察组小剂量局麻药外周神经阻滞,对比分析镇痛优良率、镇痛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镇痛优良率为91.67%,高于对照组的45.00%(P<0.05);观察组患者镇痛满意度为98.33%,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结论:应用超声引导下小剂量局麻药外周神经阻滞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超声引导;外周神经阻滞;小剂量局麻药;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3-0-02

前言

麻醉镇痛是缓解术中患者疼痛的有效方式之一[1],以往包括疼痛治疗、临床麻醉和急救复苏等。随着近年来临床医学的发展,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医学中获得良好的效果,可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因此,本文重点分析超声引导下小剂量局麻药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价值,旨在探讨其临床效果,现将报告叙述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5月收治行麻醉治疗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纳入本研究的病例患者均符合行麻醉治疗的条件,且未患有心肝肾等其他并发症;排除对麻醉药物过敏、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60例对照组和60例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齡区间(32-57)岁,平均年龄为(44.48±4.88)岁。观察组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区间(33-58)岁,平均年龄为(44.56±4.92)岁。该研究均是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及患者家属签字同意。2组资料结果对比,P>0.05,可进行研究和对比。

1.2 方法 进入手术室后,给予患者常规检查,密切关注各项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在神经刺激器的帮助下确定麻醉部位,连接定位器与心电图电极,将穿刺针与定位器负极连接,开启后进行穿刺,设定电流1.5mA,设定频率1.5Hz。严密观察患者的肌肉收缩情况,并选择合适的进针深度。之后设定电流在0.5mA以下,在超声引导下确定是否穿刺成功。给予对照组大剂量局麻药外周神经阻滞,即1.5%的利多卡因(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2147)联合0.5%的罗哌卡因(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73193)治疗。给予观察组小剂量局麻药外周神经阻滞,即1%的利多卡因和0.375%的罗哌卡因联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镇痛优良率——优:术中无任何不适感和疼痛感;良:术中有轻微疼痛,但无不适症状;可:术中有一定疼痛,且有部分不良反应出现;差:术中疼痛感强烈,且不良反应较大。镇痛满意度——非常满意:患者完全接受;一般满意: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接受;不满意:患者不满意。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恶心呕吐、穿刺部位感染、麻醉毒性反应及神经损伤等。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其中“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t值进行检验;“%”表示计数资料,卡方值进行检验,P<0.05表示组间结果有意义。

2 结果

2.1 评价镇痛优良率 观察组镇痛优良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评价镇痛满意度 观察组镇痛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评价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许多外周神经可被超声清晰显示,从而可在超声引导下方便地行外周神经阻滞,以用于神经阻滞麻醉、疼痛治疗,以及外周神经炎的治疗等[2]。由于超声引导的周围神经阻滞技术准确、微创,且效果确切,目前已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可。外周神经阻滞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且并发症少,对患者的保护程度较大。但临床医生无法控制麻醉药物的剂量,无法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增加了患者的额外疼痛。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临床医生在采取外周神经阻滞过程中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定位器进行辅助,该仪器可准确进行局部阻滞麻醉,一定程度上可提高阻滞效果[3]。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在超声引导下注射1%的利多卡因和0.375%的罗哌卡因进行联合麻醉治疗。结果显示其镇痛优良率和镇痛满意度显著提升,分别达到91.67%和98.33%,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这两种药物能够最大程度的抑制神经系统的兴奋,且能够发挥长时间的麻醉效果,促进患者顺利完成手术。且注射1%的利多卡因和0.375%的罗哌卡因不会导致过多的炎性因子出现,也就不会产生较大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超声引导下小剂量局麻药外周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侯加伟, 秦毅彬, 徐兴国,等.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多点小剂量法阻滞与传统方法的效果比较[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35(6):625-626.

陶岩, 王庚, 岳云.神经刺激器与超声引导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患者膝关节术后镇痛临床价值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4, 34(10):1204-1206.

熊远洪, 黄冰, 姚明,等.CT引导下臂丛阻滞技术用于冻结肩的松解治疗[J].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7):1160-1162.

猜你喜欢

超声引导应用价值
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效果分析
超声引导下不同硬化剂注射治疗肝囊肿的临床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