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中心动脉压的相关性研究

2019-10-15黄映芳刘毓秀陈翠林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脂肪性家族史甘油三酯

黄映芳,刘毓秀,陈翠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一类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的疾病,指在没有酒精或其他明确病因作用下的肝脏细胞脂肪含量>5%的疾病,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及肝癌[1-2]。因部分患者在肝脏进展较轻的情况下,已发生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3],所以有众多研究关注NAFLD与血压、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及动脉弹性的关系。中心动脉压(central aortic pressure, CAP)反映的是主动脉根部血管所承受的侧压力,不仅能反映外周血压,也可反映大动脉的弹性,预测CVD的发生[4]。笔者就NAFLD与CAP的相关性作一阐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收集2016年2-12月就诊的患者677例,男性424例,女性253例,年龄(62.24±11.95)岁(22~91岁)。纳入标准:完成外周血压和CAP检测及肝脏彩超或CT检查,收集相关的临床血液检查指标。排除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以及其他明确病因的肝损伤。NAFLD的诊断参照文献[5],其中NAFLD组433例,男性294例,女性139例,年龄(62.17±11.49)岁(22~89岁);非NAFLD组244例,男性130例,女性114例,年龄(62.37±12.73)岁(29~91岁)。

1.2方法

1.2.1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 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腰围及臀围,并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询问吸烟史、饮酒史、肝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及CVD家族史。

1.2.2检测血液生化指标 受试者于空腹8 h后的清晨抽取肘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ery-low density lipoprotein, VLDL)、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丙氨酸转氨酶(alam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 glutamyltranspeptidase, GGT)、胆碱酯酶、肌酐、尿酸、尿素氮、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 HbA1c)和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

1.2.3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超声检查具备以下两项即可诊断为弥漫性脂肪肝:(1)肝脏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明亮肝”),回声强于肾脏;(2)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3)肝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减。CT诊断脂肪肝的依据为肝脏密度普遍减低,肝/脾CT之比<1.0。

1.2.4测量肱动脉血压 使用医用电子血压计[HBP-1300,欧姆龙(大连)有限公司]进行测量,连续测量两次,两次间至少间隔1~2 min,取两次数据的平均值为最终血压。若两次测量结果相差>5 mmHg(1 mmHg=133.3 Pa),则再次测量,计算3次数据的平均值。研究参数包括肱动脉收缩压(brachi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bSBP)和肱动脉舒张压(brachial diastolic pressure, bDBP)。

1.2.5检测CAP 使用心血管功能及动脉硬化检测仪(Complior Analyse,法国ALAM-Medical公司)测量。患者取坐位,输入受试者的相关信息(包括姓名、编号、性别、出生日期、病史、身高、体质量及肱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将压力感受器置于颈动脉位置(以喉结斜上两指节下颚搏动点为准),系统自动读取10个颈动脉脉搏波后测出CAP。研究主要参数包括反映CAP及其反射波变化的中心动脉收缩压(centr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cSBP)、舒张压(central diastolic pressure, cDBP)、脉压(central pulse pressure, cPP)及增压指数。

增压指数=反射波的增强压/脉压

2 结 果

2.1一般资料比较 与非NAFLD组比较,NAFLD组的男性、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人数更多(P<0.001),吸烟史、饮酒史和CVD家族史人数也更多(P<0.05),BMI、甘油三酯、VLDL、白蛋白、ALT、AST、GGT及胆碱酯酶、HbA1c、空腹血糖、尿酸水平显著增高(P<0.01),HDL水平显著降低(P<0.001),但年龄无明显差异(表1)。

2.2两组患者肱动脉血压及CAP比较 与非NAFLD组比较,NAFLD组的bSBP和bDBP均显著增高(P<0.001);cSBP及cDBP也显著增高(P<0.001),但cPP及增压指数无显著差异(表2)。

表1 NAFLD组与非NAFLD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nNAFLD组=433,n非NAFLD组=244. 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BMI:体质量指数;HDL:高密度脂蛋白;LDL:低密度脂蛋白;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ALT:丙氨酸转氨酶;AST:天冬氨酸转氨酶;GGT:γ谷氨酰转肽酶;HbA1c:糖化血红蛋白;HCY:同型半胱氨酸;CVD:心血管疾病. 与NAFLD组比较,☆:P<0.05;☆☆:P<0.01;☆☆☆:P<0.001.

表2 NAFLD组与非NAFLD组患者的肱动脉血压及中心动脉压比较

nNAFLD组=433,n非NAFLD组=244. 1 mmHg=133.3 Pa. 表中除增压指数单位为%,余单位为mmHg. 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bSBP:肱动脉收缩压;bDBP:肱动脉舒张压;cSBP:中心动脉收缩压;cDBP:中心动脉舒张压;cPP:中心动脉脉压. 与NAFLD组比较,☆:P<0.01;☆☆:P<0.001.

2.3NAFLD的危险因素分析 以NAFLD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BMI、糖尿病、ALT、GGT、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尿酸、吸烟史、饮酒史、CVD家族史、cSBP和cDBP为自变量,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只有糖尿病、BMI、cDBP、CVD家族史和甘油三酯与NAFLD相关,其OR值分别为3.003,1.336,1.041,2.287和1.445(均为P<0.01,表3)。

表3 NAFLD的危险因素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BMI:体质量指数;cSBP:中心动脉收缩压;cDBP:中心动脉舒张压;ALT:丙氨酸转氨酶;GGT:γ谷氨酰转肽酶;CVD:心血管疾病.

3 讨 论

NAFLD是由代谢、环境、遗传等因素综合导致的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与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6],也与CV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3]。高血压病是CVD发生发展的有力推动因素,也是预测心血管死亡的强有力因素[7-8]。长期以来,临床上以肱动脉血压作为主要的血压评定方式。CAP与外周肱动脉血压不同,指的是升主动脉根部的血管承受的压力。血压由心室射血产生的前向压力波和外周动脉反射波两个部分组成。一般情况下,动脉的反射波在收缩期重叠在外周动脉上,在舒张早期重叠在主动脉根部,所以bSBP高于cSBP。当动脉硬化时,反射波传导速度加快,落在主动脉压力波的收缩中晚期,产生收缩期第二压力高峰波,从而增加了反射波在收缩期的叠加幅度,表现为cSBP及cPP增高,增压指数增大,但外周的肱动脉血压受此影响较小。所以CAP较肱动脉血压能更准确、客观地反映动脉血压的真实情况,并且能预测心血管事件及靶器官的早期损害,更能决定终点事件的发生[9]。

本研究发现,与非NAFLD组比较,NAFLD组的BMI、甘油三酯、VLDL、HbA1c、尿酸水平显著增加,而且糖尿病、高血压病患者比例显著增高,该结果支持NAFLD组存在肥胖、血脂、血糖、尿酸、血压等代谢相关指标异常。许多研究关注NAFLD与高血压病的关系,有的提示NAFLD是高血压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的认为高血压病是NAFLD及肝脏病变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10-12]。既往研究显示,NAFLD人群的收缩压、舒张压均可高于非NAFLD人群,部分研究显示,NAFLD患者只有舒张压升高[13-14]。本研究中,NAFLD的外周血压,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均显著高于非NAFLD患者,与文献报道一致。

NAFLD与CAP的相关研究较少,一项在青春期人群中的研究显示,NAFLD患者的bSBP,bDBP,cSBP和cDBP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当校正了肥胖因素后,无论是外周血压还是CAP,都与NAFLD不再相关[15]。本研究显示,NAFLD患者的cSBP和cDBP显著增大,与文献报道一致。但cPP和增压指数并未增大,这不能用动脉硬化来解释,是否还有其他的因素,值得进一步探讨。另外,文献报道,尿酸、ALT、GGT等血液生化指标可以预测NAFLD的发生[16-17]。本研究将这些因素及性别、年龄、BMI、糖尿病病史、血脂、吸烟史、饮酒史、CVD家族史、cSBP和cDBP等因素纳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BMI、cDBP、CVD家族史和甘油三酯与NAFLD相关,说明cDBP是NAFLD的影响因素之一。提示在NAFL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关注BMI、血糖和血脂的控制情况,也要控制好cDBP。另外,本研究只是单中心的研究,入组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证实此结论。

猜你喜欢

脂肪性家族史甘油三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郑瑞丹:重视询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携带线粒体12S rRNA基因突变的新生儿母系家族史分析
高甘油三酯血症
GW7647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
成军: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新药的研发
体检时甘油三酯水平正常,为何仍需注意?
汤显祖家族墓后的家族史
人乳脂中甘油三酯分析方法及组成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