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社区居民应急救援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9-10-15罗园园王家威于明凯依帕热奴尔买买提李思琦王冰冰由淑萍
罗园园,王家威,于明凯,依帕热·奴尔买买提,李思琦,王冰冰,由淑萍
(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乌鲁木齐 83001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1],全球都面临着人口增长、资源减少、环境破坏等严峻挑战,频繁发生的各类紧急事件,尤其是卫生突发事件,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位,身为社区主体的居民[2]在预防以及对抗紧急事件方面都是强有力的助手和后备军,其应急救援水平可直接影响社会长治久安的稳定大局,面对不断增加的紧急事件,提升社区居民自身的应急救援能力是降低社会损失的关键[3]。因此,加强社区居民对应急救援知识的关注,提高居民应急救援的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调查乌鲁木齐市社区居民的应急救援能力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出可提升其应急救援能力的策略与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于2018年3-9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综合考虑其经济水平、人口比例、教育水平以及卫生环境等因素后,选取乌鲁木齐市的行政分区:包括天山区(共14个街道)、沙依巴克区(共10个街道)、新市区(共7个街道)、水磨沟区(共6个街道)以及头屯河区(共4个街道)为一级抽样群体,再根据各行政分区的街道数量按照比例抽取7条街道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框架区,所抽取的街道占各层的比例为:若该区街道总数≥10,则选取2个;若该区街道总数<10,则选取1个,最终从街道中随机抽取1 396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乌鲁木齐市常住人口(要求在该市居住一年以上);(2)行动方便、具有阅读写字能力者。排除标准:(1)意识不清晰、对事物无判断能力者;(2)不自愿配合调查者;所有研究对象均已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1.2 方法研究工具主要为调查问卷,问卷参考张梦娜的《社区居民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调查及培训研究问卷》[4],结合乌鲁木齐市社区人员的实际情况,在预调查的基础上修订为适用于本研究的《乌鲁木齐市社区居民应急救援能力调查问卷》。内容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第二部分为实践经历与培训意愿(包括已经历突发紧急事件的种类、级别,应急预案演练的层次、时长和内容,获取知识的途径以及是否愿意参加培训、希望参加培训的方式);第三部分为应急救援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包括突发意外事故现场的避险逃生与急救方法、创伤急救及搬运、心肺复苏的基础生命支持(BLS)技术、日常危急重症处理等),此部分共计20题,每题1分,答对赋值1分,答错赋值0分,满分20分,按答对题数计分;总分为各条目得分相加后的得分,得分越高,表示该居民应急救援能力等级越高:总分0~7分为基本没有能力、8~12分为有部分能力、12~16分为基本有能力、17~20分为完全有能力;第四部分为开放性问题(包括居民对社区应急救援体系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现延用体系的建议、居民自身的应急救援能力以及对应急培训的看法和需求等)。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23;KMO和Barltell检验分析:KMO=0.828(P<0.05),因子分析:累计贡献率为75.468%,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 资料收集方法在进行正式的现场调查之前,对调查员进行统一指导语和评判标准的培训,杜绝人为因素的干扰。调查问卷现场启封,由达到培训标准的调查员发放到被调查对象手中,征获同意后,请居民独立填写问卷;如居民有不理解或不清楚的情况,调查员可作客观解释,但不可暗示正确答案。填写完毕后统一收回,并现场核对,如有缺漏情况,须重新补缺、复核,以保证资料的完整性。所有数据经双人手工录入,录入后进行整理、检错,再次与原始调查表核对,准确无误方可计入系统,并再次进行核对,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 500份,回收1 473份,其中有效问卷1 396份,有效回收率为93.07%。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社区中的居民年龄段在45~59岁、学历为初中居多,均有较为强烈的应急救援培训需求。其中男性584名(41.83%),女性812名(58.17%);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人数为318名(22.78%),初中462名(33.09%),高中/中专/技校为380名(27.22%),大专及以上学历者236名(16.91%);愿意接受应急培训的居民有1 244名(89.11%),对接受应急救援培训表示不愿意和无所谓的人数较少,仅152名(10.89%),见表1。
2.2 乌鲁木齐市社区居民应急救援能力现状乌鲁木齐市应急救援能力为“完全有能力”的社区居民人数有152人,占10.89%。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培训意愿的社区居民应急救援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的应急救援能力较男性强,30~44岁的居民掌握应急救援能力为最佳,应急救援能力最强的为大专及以上的居民,其次为高中/中专/技校的居民,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社区居民应急救援能力最弱(P<0.05);在不同获取知识的途径中,人数最多的为互联网络,其次为电视/广播、与人交谈,最少的为印刷媒体,见表2。
2.3 乌鲁木齐市社区居民应急救援能力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的被解释变量为应急救援能力,具体为:基本没有能力、有部分能力、基本有能力、完全有能力,其值分别为1、2、3、4,为有序分类的数据。如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会丧失部分统计信息而降低研究结论的精度。因此,本研究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在构建影响居民应急救援能力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前,对模型整体进行拟合信息、平行性假设的检验。结果显示卡方值为168.746,且P<0.001,表明模型拟合结果较好。此外,平行性假设检验结果P为0.067,>0.05,说明模型适合使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社区居民应急救援能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培训意愿。且在不同年龄段中,居民应急救援能力与≥60岁年龄段相比,30~44岁居民的应急救援能力最强,≤29岁、45~59岁次之;在不同文化程度中,文化程度越高的社区居民应急救援能力越强。在不同培训意愿中,培训意愿越积极的社区居民应急救援能力越强,见表3。
表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n=1 396)
3 讨论
3.1 社区居民应急救援能力的现状本研究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市应急救援能力为“完全有能力”的社区居民人数有152人,占10.89%,与杨嘉昕[5]、亚森·阿不力米提等[6]的研究结果相似,提示乌鲁木齐市社区居民整体应急救援能力水平不高,相关知识与技能欠缺明显,可能与居民对应急救援知识关注较少,日常宣传教育时对紧急情况所致伤害的介绍不够有关[7]。
表2 乌鲁木齐市社区居民应急救援能力现状/例(%)
表3 社区居民应急救援能力与不同个体特征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
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年龄段为30~44岁的居民应急救援能力最强,≤29岁、45~59岁其次,≥60岁最弱。可能由于30~44岁年龄段的居民生活经验更为丰富,有关应急救援事件的经验较为充足,且记忆力减退较少有关。学历层次为大专及以上居民的应急救援能力水平较高,高中/中专/技校、初中次之,小学及以下较低;知识的理解程度依赖于居民的生活阅历和文化程度[8],本研究的结果可能与知识接受程度以及所处的环境有关:在校学生正处在信息接收较为密集的阶段,接受紧急救援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概率较大,有着较强的知识获取能力;并且文化程度较高的居民获取、理解信息的能力也比较强,因此应急救援能力呈现明显优势[9]。在不同的培训意愿中,愿意接受培训的社区居民应急救援能力较好,这可能是由于愿意接受培训的居民对学习应急救援知识的意愿较高、态度更为积极主动,因此掌握的应急救援知识比不愿意接受应急救援培训的居民程度要好。同时,由于新媒体“互联网+”的兴起,社区居民获取信息的方式已从报纸、广播等转变为手机、电视与互联网等更为便捷的通道;89.11%的居民愿意接受应急救护方面的培训,表明乌鲁木齐市社区居民的应急救援能力有较大提升空间,求知态度积极。
3.2 提升社区居民应急救援能力的对策社区居民的应急救援能力与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培训意愿等因素有关,因此在制定计划提高社区居民的应急救援能力时应综合考虑居民的个体特征,调动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例如:相关部门可加大力度进行儿童以及老年人的应急救援知识培训,因老年人及儿童在社区内活动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社区可借助新媒体、互联网、电话等多渠道对社区居民进行有关应急救援知识的介绍,如:可创建本社区的微信公众号,也可在社区内的宣传展板、公示栏以及标语栏等文化领域展示有关应急救援的知识,将有关应急救援的时事告知居民,营造浓郁的应急救援文化氛围。同时,在介绍应急救援知识时应注重文化程度的差距,在开展处理伤势、撤离等知识讲座时,需“深入浅出”,避免医学专业术语,使用通俗易懂的言辞,融合平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使其产生共鸣,加深理解,以便让各个年龄阶段的社区居民都能相对提高应急救援水平。也可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包括地理位置、突发事件特征、居民个体特点等)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社区居民定期进行演练,组建社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加以“激励制度”辅助,给予演练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团体或个人奖励,以激发社区居民的求知欲望、强化居民的应急救援意识。同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身心健康关注[10]、采用教、学、做相结合的多元培训模式[11]与医学高校的志愿者协会、医疗社团等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让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加强心灵交流,进楼入户与居民“结对子”也可提升居民的应急救援能力[12]。
综上,提高社区居民应急救援能力需充分考虑居民的个体特征,以年龄、文化程度、培训意愿为切入点,提高其自主学习有关应急救援知识的意愿,从而使社区更有针对性地建立坚固的应急救援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