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颈部血管彩超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效能的影响

2019-10-15王晓燕黄勇智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动脉血颈动脉多普勒

黄 月,王晓燕,黄勇智

(1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超声科,重庆 400037; 2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外科,重庆 400042)

缺血性脑卒中又被称为脑梗死,主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造成脑部血液供应障碍,致使局部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发生软化坏死的疾病类型[1]。统计数据显示,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80%左右[2]。该病的临床症状与脑缺血部位及严重程度相关,轻者可发生头晕头疼,重者可发生失语、大小便失禁、肢体瘫痪、猝死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3]。当前临床多采用血管内超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等对其进行检查诊断,以上检查虽能客观、准确地检测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形态及血管狭窄程度,但其属于有创检查,加之短时间内不易进行反复检查,因此无法及时动态监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变化,使其在临床上应用受到限制[4]。近些年随着医疗设备及影像学技术不断进步,CUS、TCD等无创、无电离辐射、无对比剂不良反应等检查诊断技术逐渐受到临床关注。本研究选取确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4例作为观察组,另设对照组,探讨CUS与TCD联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效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04例作为观察组,均符合《神经病学》中缺血性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5];且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认;存在颈内动脉供血区域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体征,且发作时间持续≥24 h;发病72 h经脑部MRI或CT检查,发现颅内存在梗死病灶。排除脑肿瘤、脑出血、风心病、心源性栓塞、动脉夹层、动静脉畸形等其他其原因引起的脑梗死患者。男性60例,女性44例;年龄43~79岁,平均年龄(59.74±10.28)岁。另选取同期神经内科检查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4例作为对照组,患者有头晕、头疼等症状,经脑部MRI或CT检查证实未见脑部病变血管,无脑梗死病灶,其中男性62例,女性42例;年龄45~81岁,平均年龄(60.03±10.83)岁。均行CUS、TCD检查。

1.2 方法

1.2.1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 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深圳市开立科技有限公司,SSI-5000)检查,探头频率2.0 MHz,患者取仰卧位,探头经枕窗、颞窗、眼窗等探查前循环:颈内动脉终末端(TI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后循环: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等部位,获取记录动脉狭窄段舒张末期峰值流速、收缩期峰值流速、动脉内径、血流动力学数据等来判定动脉血管狭窄程度。颅内动脉狭窄判定标准[6]:狭窄程度分级:正常0%、轻度0%~50%、中度51%~69%、重度70%~99%、闭塞100%。轻度狭窄平均血流速度(Vm)为90~140 cm/s;中度狭窄Vm为141~179 cm/s,频谱窗口部分填充,且伴有粗糙杂音;重度狭窄Vm为≥180 cm/s,频谱窗口填充,且伴有高强度粗糙杂音;调整探查深度为45~60 mm,检测到MCA无连续性的血流信号为闭塞。

1.2.2 颈部血管彩超(CUS)检查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德国百胜,AU5),7.5 MHz探头频率,取平卧位(去枕,头略后仰),充分显露颈部,自胸锁乳突肌外缘、锁骨上实施纵切扫描,对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膨大处及颈外动脉起始部上2~3 cm处、颈内动脉起始部上2~3 cm处依次进行探查,而后逆向横行扫描,测量颈内动脉(颈内外动脉分叉上1 cm左右处)及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分叉部1 cm左右处)管腔内膜交界面至管腔外膜交界面与管腔中膜交界面的垂直距离,测量分叉处内-中膜厚度,最大程度地显示颈动脉最高位置,对是否存在斑块及斑块大小、位置、回声、数量等情况进行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7]:轻度≤50%、中度51%~69%、重度70%~99%、闭塞100%。颈动脉狭窄评估标准:轻度狭窄舒张末期峰值流速(EDV)≤40 cm/s,收缩期峰值流速(PSV)≤125 cm/s;中度狭窄EDV为41~99 cm/s,PSV为126~229 cm/s;重度狭窄EDV≥100 cm/s;PSV≥230 cm/s;无血流信号为闭塞。

1.3 观察指标(1)统计比较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动脉狭窄及颅内动脉狭窄情况。(2)统计比较CUS、TCD单一与两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比较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比较(n/%)

2.2 两组颈动脉狭窄情况比较CUS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颈动脉狭窄情况较对照组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颈动脉狭窄情况比较(n/%)

2.3 两组颅内动脉狭窄情况比较TCD检查结果显示,观察组颅内动脉狭窄情况较对照组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颅内动脉狭窄情况比较(n/%)

2.4 诊断效能两者联合检查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CUS、TCD单一检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4。

表4 CUS、TCD单一与联合诊断效能比较/%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常见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动脉粥样硬化造成颅内、颅外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其发生主要因素。从理论上可知,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的原因是动脉狭窄或闭塞,但临床研究发现,部分脑卒中患者在长期脑供血不足时,机体可建立起代偿性反应机制生成侧支循环来满足脑组织血供需要,因此认为动脉血管严重狭窄甚至闭塞也可使脑卒中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并不严重[8]。但臧丽娥等[9]研究指出,脑卒中患者动脉狭窄处血液流动力学极不稳定,容易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等情况下发病,因此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伴动脉狭窄,更易形成易损斑块,其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风险更高。故临床采取何种安全、有效的措施及早确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指导临床治疗及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颈动脉为最接近机体体表的一种动脉血管,而颈动脉内膜由上皮细胞层、中膜由肌层、外膜由结碲组织组成,颈部血管彩超(CUS)可清晰显示颈动脉血管壁三层结构,通常呈高、低、高回声的双线征。此外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客观指标,其与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发生率较对照组高(P<0.05),说明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对早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CUS检查可实时观察动脉血管管腔内情况,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置、范围、大小及斑块内部回声及形态等特点来评估斑块的性质,及早发现易损斑块。CUS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法,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易损斑块具有以下特征:呈现低回声或混合回声时,提示斑块内脂质成分较多或内部成分复杂;形态不规则提示纤维帽可能已发生溃疡,极为不完整,其管腔内存在正性重构,此类斑块引发脑卒中的风险较高。而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者,动脉血管内血液流动速度极为不稳定,容易使粥样硬化斑块破损,形成易损斑块,最终碎裂阻塞动脉引发脑卒中。本研究结果显示,CUS检查后,观察组颈动脉狭窄情况较对照组严重(P<0.05),说明颈动脉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是一种检测颅内血管动力学改变的无创影像学检查技术,主要通过对患者经内动脉颅内段、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血流流速、方向及频谱形态进行探测,当发生血液流动速度减慢,搏动性下降,峰形变钝时,则提示颅内血管已发生病变,对脑血管疾病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11-12]。但临床实践发现,TCD虽能准确的检查出动脉血管的狭窄程度,但对颅内动脉的易损斑块及变异血管的检查还较为薄弱,为此本研究将CUS、TCD联合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检查中,可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信息,提高患者诊断效能。本研究结果显示,两者联合检查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CUS、TCD单一检查(P<0.05),提示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与颈部血管彩超联合检查,可提高其诊断效能。

综上所述,经颅多普勒超声与颈部血管彩超联合可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断效能,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动脉血颈动脉多普勒
多普勒US及DCE-MRI对乳腺癌NAC后残留肿瘤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勘误声明
多路径效应对GPS多普勒测速的影响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β-HCG值对宫外孕早期诊断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的应用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脐动脉血气对新生儿窒息及预后判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