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工学结合环境创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

2019-10-14张中泰杨迪

文教资料 2019年19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学生管理高职院校

张中泰 杨迪

摘 要:我国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教育产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成果,高职院校的数量逐年递增。现有高职院校要在激烈的院校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将以往的教育模式革新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和水平。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些问题,从工学结合角度提出革新方案,希望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与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学术型人才培养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对实务知识的学习。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一批具有高等教育知识和一定专业技术技能的实际应用型人才,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工学结合已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这种培养模式把学生实践能力放在首位,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不仅提高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提高学生的专业化水平和实践能力,与高职院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因此,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必须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完善学生的管理制度,革新学生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如此才能在激烈的院校竞争中取得优势。

一、工学结合模式概述

(一)工学结合模式的具体内容。

工学结合,顾名思义,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有不同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等形式。无论什么具体方式,本质都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学习必要理论知识,还要进行一定的社会工作实践。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中的工作不是简单的学校实习,而是与正常上班族一样的工作。学生只有真正进入社会工作,才能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得到有效的锻炼。工学结合这种教育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实施类似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称之为“合作教育”。1983年,40多个国家共同成立了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对“合作教育”做出了官方解释:合作教育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模式,学生在学校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并通过工作实践将理论应用于现实,之后再将工作经历带回校园,提高学校教学质量。2000年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从名称上凸显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便于理解。

(二)工学结合模式的主要特点。

工学结合是教育体制不断发展的结果,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和公司企业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实践化。注重实践是高职院校在整个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核心指导思想,高职院校的教学重心应逐步从理论知识转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2.强调市场化。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人才市场的敏感度,让学生对未来从事的工作有全面、详细、深入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3.强调多元化。高职院校应该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把多元化和包容性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不拘泥于形式,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让学生在更多元的选择环境中实现最好的发展。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院校虽然在工学结合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对“工学结合”模式认识理解不到位。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公司企业、学生和家长对工学结合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知之甚少。首先,部分家长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不应该在上学期间过多接触社会:而且工学结合模式中与学校合作的公司企业规模小、效益低,不值得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种陈旧的思想导致工学结合难以实施。其次,一些学生在学校教育期间盲目注重工作实践,忽视对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一些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工学结合的优势,或者不愿意工作,或者以工作为由逃课,以学习为由翘班。不能通过工学结合这种模式真正提高自身能力。此外,一些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公司企业没有意识到工学结合的重要性。一些管理者盲目地认为,学生就是临时工和廉价劳动力,对待高职学生的态度很不友好。一旦运营过程中出现问题,就很轻易地把错误归咎于这些学生。这种落后错误的观念不仅不能让学生吸收养分,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反而会挫伤高职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甚至降低公司企业的效益。最后,一些高职院校认为为学生寻找合适的公司企业是一项既艰难又烦琐的工作,不以市场为导向,直接“一刀切”,或者让学生自己找工作单位。这些情况违背工学结合的实际理念,不利于学生成长,也不利于培养公司、企业、社会需要的人才,没有实现工学结合的教育目标。

(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管理不到位。

一些高职院校虽然采用了工学结合,但仍然沿用之前的模式,没有创新,自我定位不合理。具体表现为:首先,一些高职院校进行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单调、陈旧。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具体管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量大又琐碎,管理工作缺乏创新,工作表面化,流程形式化。从教学上看,课堂教学模式仍采用班级管理,高职院校学生以宿舍为单位活动,在日常管理中,一些輔导员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缺乏科学指导,管理深度不够。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教育环境相对封闭,与公司企业的互动交流程度不高,不利于工学结合工作开展。而且在学校中.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没有主动性和发言权。学校和教师安排分配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对专业了解不够深入,职业思维能力不高。一些学生不能适合这种工学结合模式,难以真正认识到工学结合的优势,没有对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感,不利于个人健康成长。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创新路径

(一)开展上岗培训,做好动员工作。

社会工作实践是高职院校将学生送到相关单位,让学生提前熟悉社会和工作环境,从理论上讲,对学生百利无一害。但是,一些高职院校提供的工作职位只是名义上的社会实践,学生是公司或企业的廉价劳动力,甚至有些职业的工作环境恶劣:而自己寻找工作的高职学生往往薪资不高,或者被骗。因此,高职院校应在学生正式离校上班之前,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适量的培训,不仅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职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通过工作实践让学生明确工作责任。学校应该在学生进入工作单位之前,如实告知学生具体的工作信息,如:公司背景、相关制度、待遇福利、工作范围等,让学生初步了解工作单位。此外,高职院校还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单位,让学生吸收养分,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进行积极有效的工作实践。通过正面反馈增强学生对工学结合的认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找到自身位置,提高其在实际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后,在学生工作实践之前,学校可以邀请优秀校友回校讲课,把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传授给即将进入工作单位的学弟学妹们,鼓励他们不害怕即将到来的工作机会,以良好、健康、积极的态度迎接工作的到来。

(二)明确工学结合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和企业以具体项目为中介,根据项目需要分别对派遣学生进行教学和培训。企业为学校提供项目,培训学生专业技能。学校为企业提供相关专业人员,这是一种互利双赢的机制形式。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既要重视学生工作实践,又要结合教学大纲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构建完善的学生工作管理和评估制度。如:实习任务、实习地点、实习时间、考核标准等。定期评估学生的工作表现情况,了解学生的专业水平。学生要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实践,企业对学生进行考核,并给予学生相应津贴。高职院校与公司企业必须相互配合,调整培养目标,制定和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彼此权利和义务,促进工学结合顺利实施。

(三)核查测试实习效果,发挥榜样作用。

工作实践的目的是加快高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进程,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让他们在未来激烈就业环境中占据优势。目前高职院校的一些学生没有充分意识到工学结合的优势,或者不愿意工作,或者以工作为由逃课,以学习为由翘班。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定期和学生的工作单位联系沟通,检查学生的实习效果,考核学生的工作情况。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第一,学生必须在实习阶段认真完成实习工作任务,认真撰写实习报告。学校辅导员应认真检查学生实习报告的质量,不可糊弄了事。第二,工作实践完成后,检查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学习情况。第三,定期与公司企业的负责人联系,了解学生的工作表现,如考勤、工作状态等。学校完成这些考核工作之后,应挑选出一些杰出代表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表扬,充分发挥优榜样作用。总之,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评估机制,做好学生工作实践期间的管理和考核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

(四)宣传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的工作单位直接影响学生对待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工学结合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公司企业的积极作用。管理人员要改变过去的观念,明确一个观点:学生绝不是临时工和廉价劳动力,也不是公司企业的拖累,他们可以为公司的发展做贡献。在高职学生进入工作单位后,他们就是公司企业中的成员。企业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培训和教导,让学生吸收养分,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自己,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实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为学生创造积极、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度与好感度,让学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内心深处真正接受工学结合,不再把工作实践当作任务负担,如此才能真正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法和模式,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是教育体制变化和发展的结果,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和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核心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当前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难题,高职院校必须结合当前教育形势,以学生为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完善学生管理制度,革新学生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付强,万忠,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J].考试周刊,2017(A3):50.

[2]罗珺,杜江.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机制研究[Jl.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9-90.

[3]黄良峰.实现技能与素质的双线提升——工学结合模式下创新高职教学管理的探索与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学报,2018 (1):6-8.

[4]陈佳琪,“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数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人生十六七.2018(3X):123.

[5]李晓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现状分析[J].科教导刊,2018(5):26-27.

[6]钟飞跃,“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学生管理方法研究[J].明日风尚,2018(7):244.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学生管理高职院校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