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中的语言学技巧

2019-10-12杨雨柔

艺术大观 2019年19期
关键词:合作原则

杨雨柔

摘要:戏剧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的价值不可估量且尚未被完全发掘。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戏剧语言的关注日益增多,而戏剧语言中的语言学技巧精妙复杂,值得研究探讨。合作原则、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等技巧是最为常见语言学技巧之一,无数作家、语言学家熟练运用这些技巧,创作出经典名篇、不朽巨著。

关键词:戏剧语言;语言学技巧;合作原则;有声语言;无声语言

一、简介

戏剧是一种通过舞台表演呈现的特殊文体,兼具可演性与可读性。仅以文学体裁而言,戏剧在语言学研究方面的价值不可估量。

然而,与诗歌、散文相比,戏剧的语言学价值还未被完全发掘。不过,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文体学家了解并掌握的体裁更加广泛,有关戏剧语言的分析也开始出现并逐步形成完整详备的体系。

戏剧语言涉及两种形式:一种“在舞台上”(on stage),另一种“在稿纸上”(on page)。大部分研究分析着眼于后者,因为“在舞台上”的戏剧语言是瞬态的、多变的,比“在稿纸上”的语言更难把控。本文将根据戏剧的书面语言分析戏剧中常见的语言学技巧。

二、戏剧语言技巧

戏剧语言中的语言学技巧繁多,应用频率较高的有合作原则、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身份暗示、语句的数量和长度、对话次序、语言失误以及称呼等。考虑到篇幅限制,本文将仅对前两个相关技巧进行阐释。

(一)合作原则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赫伯特·保罗·格里斯(Herbert Paul Grice)首先提出“合作原则”的概念。格里斯认为,人们在彼此交流时总会有意或无意地遵守某些规则。这些规则大致可归类为四个准则,即数量、质量、关系及方式准则,分别指对话所含信息充足、真实可靠、逻辑融洽、条理分明。同时格里斯强调,人们时常打破准则以使其对话有“隐含之意——笼统地说,就是含有说话者想传达却不直接表述出来的信息的一组非逻辑性推论。”正是这种“违规行为”让对话交流中多添了几分委婉含蓄,抑或幽默诙谐。

莎翁名剧《哈姆雷特》就是遵守又违背合作原则的一个典例。

下列引文为化作幽魂的哈姆雷特父亲的独白,他试图告知儿子自己罹难的真相:

“我是你父亲的灵魂……你要知道,好孩子,那毒害你父亲的蛇,头上戴着王冠呢……可是无论你怎样进行复仇,你的行事必须光明磊落,更不可对你的母亲有什么不利的图谋,她自会受到上天的裁判,和她自己内心中的荆棘的刺戳。”

这段独白完全遵循“合作原则”。幽灵不但言简意赅地(方式准则)陈述其死亡原因(质量准则),并且在表达复仇欲望的同时,还告诫儿子不要伤害他的母亲(数量准则)。此外,幽灵的情绪涨势符合独白进度,独白因此连贯可读、具有逻辑性(关系准则)。

另一個例子是哈姆雷特和他的朋友之间的对话:

吉尔登斯吞:“牢狱,殿下!”

哈姆雷特:“丹麦是一所牢狱。”

罗森格兰兹:“那么世界也是一所牢狱。”

哈姆雷特:“一所很大的牢狱,里面有许多监房囚室;丹麦是一间最坏的囚室。”

哈姆雷特在此段对话中违背了“合作原则”。 他没有直接对他朋友的观点进行点评,而是将丹麦描述为“一所牢狱”,甚至是“一间最坏的囚室”。不难猜到,哈姆雷特在他叔父的步步紧逼下感受不到自由,对祖国和丹麦的热情也因此日渐消散。哈姆雷特的间接式回答极具讽刺意味。

(二)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

戏剧发展早期,传统剧作家过分追求表达流畅、内容紧凑,对“无声语言”技巧嗤之以鼻。甚至有人认为戏剧不应有任何停顿。等到十九世纪西方社会开始转型,“虚无主义”当道,人们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与人生无常”。越来越多的作家、艺术家借无声语言表达内心。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在戏剧写作中有相辅相成之效。200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将无声语言运用得炉火纯青。品特则认为,无声语言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言不发,另一种则是发声不断。可见品特已将有声语言与无声语言巧妙糅合,融为一体。他的佳作《房间》(The Room)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伯特坐在桌子旁看报纸,罗斯在火炉旁)

罗斯:“你来了。这样可以使您保持温暖。”

(她把肉和鸡蛋放在盘子里,关掉煤气,把盘子放在桌子上)

罗斯:“天好冷,冷得要死哩!

再说一句,你可以吃点东西。

你也该吃点东西。房间里很暖和,至少比地下室暖和。”

(给面包涂黄油)

罗斯:“我不知道他们在地下室做什么。好吧,吃饭吧。

把这些吃光。对你有好处。”

(她去了洗手池,洗干净了碗碟并将它们放在桌子上)

罗斯:“太冷了,根本没法待在外面,

你听到风了吗?”

……

在此选段中,罗斯的絮絮叨叨与伯特的沉默不语形成鲜明对比。罗斯不断转换话题以吸引伯特的注意,并且不断停顿,给足伯特回应的时间。罗斯“唱这出独角戏”是为了强调自己女主人的身份,暗示伯特这个家离不开她的经营,而实际上则反映出了她的焦虑和不安。但是,伯特并未如罗斯之意。不管她说什么做什么,他总是坐在桌子旁,自顾自地看杂志、享受美食。他的“无声”无疑是对罗斯的“有声”的直截否定与蔑视。在这种情况下,“无声语言”表现出伯特在家庭中的绝对话语权。

戏剧创作者通过结合有声与无声语言,向读者传达人物难以言表或不形于色的心理活动,从而供读者从多角度解读人物。无声不是一种无意义的噤声,而是一种非语言层面的交流,即最高的言语水平,揭开语言的面纱,暴露现实的面目。

三、结论

戏剧语言的语言学技巧博大精深、耐人寻味,寥寥几句不足以体现其绝妙之处。本文着重分析合作原则与有声无声语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技巧,简要介绍了戏剧语言中的语言学内涵,期以今后对戏剧及相关语言学做出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Basso, K. H. Give up on Words[M]. Toronto:Sol. p, 2017,August 17: 4.

[2]Culpeper, J. Exploring the Language of Drama from Text to Context[M]. London: Taylor & Francis e-Library, 2005:41-43.

[3]Davies, B. L. 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Meaning and rationality[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8,39(3): 2308-2331.

[4]George, S. Language and Silence: Essays on Language, Literature and the Inhuman[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8:142-146.

[5]Grice, H. P. Syntax and Semantics[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63.

[6]Leslie, K. The Language of Silence: On the Unspoken and the Unspeakable in Modern Drama[J]. Canadian/American Studies Journal, 2013(4):54, 66-146.

[7]Marie, L. E. Literary Silences in Pascal Rousseau, and Beckett[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003:33.

[8]Moore, H. T. Harold Pinter: The Poetics of Silence Preface[M]. London: Faber&Faber, 2006:213-220.

[9]Pinter H. The Room[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0:17.

[10]Sanger, K. The Language of Drama: introduction[M]. Hamilton, ON: 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2011:55-58.

[11]Short, M. From dramatic text to dramatic performance[M]. London: Taylor & Francis e-Library, 2002:91.

[12]Short, M. & Verdonk, P. Drama: the Neglected Child[M]. London: Taylor & Francis e-Library, 2002:27-29.

[13]Sun De-mei&Fang Xin-tong Brief Analysis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Electronic version][J].語言学教程, 2018(11): 37-38.

[14]William Shakespear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M]. Liaon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2:11-21,61.

[15]Yan Huang. Pragmatic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8, 51.

[16]朱生豪.哈姆雷特:中英双语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7]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8]流扣.品特对‘沉默的探索[J].上海戏剧,1982(2):42-43.

[19]谭巧.浅析《哈姆雷特》中的会话含义[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3):26-27.

[20]王登云.称呼语的语用功能[M].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33):57-59.

[21]王瑞.莎剧翻译的社会——语用视角[J].外国文学,2006(6):65-70.

猜你喜欢

合作原则
合作学习在艺术类院校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合作原则的违反与幽默语的产生
英语网络流行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分析
会话含义在广告语中的体现
合作原则下的《老友记》语言幽默分析
从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分析网红papi酱的语言风格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
从合作原则看言语幽默
《老炮儿》之语用分析
从合作和礼貌原则谈商业场所公示语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