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弦子,一世情缘
2019-10-12夏君璐
摘要:多彩的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博大。本文的文化背景始于热情奔放、能歌善舞的藏族,它们的音乐舞蹈文化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歌曲旋律顿挫抑扬,歌词贴切合韵,随歌起舞的舞姿或优美或豪迈。笔者以弦子与传承人的情缘角度出发力求将弦子的魅力宣扬。
关键词:藏族舞蹈;巴塘弦子;传承
一、巴塘弦子
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其民间自娱性舞蹈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其中“谐”即是人们熟悉的弦,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
(一)历史背景
巴塘被称之为“歌舞的海洋、弦子的故乡”,当地人民能歌善舞,无论城镇还是乡村,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胡琴声响起便可忘情地结队而舞,甚至跳上几天几夜都没有丝毫倦意,故在巴塘县有“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之说。于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弦子)之乡”,巴塘弦子也因此遐迩闻名。
巴塘弦子,是集诗、琴、歌、舞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关于巴塘弦子的起源,有学者认为它历史仅有一百余年,有学者其形成于明、清时期,已有四五百年历史,也有学者认为弦子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均无从考证。
(二)艺术魅力
弦子,藏区颇具知名度的民间音乐舞蹈艺术,其表演形式不受人数和场地限制,它以演奏“毕旺”的琴手为中心,整个弦子的节奏均由琴手掌握。在弦胡手的带领下男性在前女性在后,按顺时针方向围成圆圈向顺时针方向舞动。弦子舞动作的特点可用轻、柔、颤、顺概括,其上肢动作的挥、摆、盖、抛、拖等动作使得弦子舞姿态丰富、动作优美。
它的音乐结构是一段体曲式,曲调短小精炼,节奏整齐,因此舞蹈便随音乐的结构特征形成一曲一节的形式。弦子歌词丰富,分为祭奠歌、团聚歌、风土人情歌、情歌、悲歌、祝福歌等七种类型,所反映的内容既直抒胸臆又寓意深刻,以生动朴实的感情表达藏族人民的追求和理想,体现出浓厚的藏文化气息与藏民族精神。
二、传承人与弦子的一世情缘
笔者有幸认识巴塘弦子传承人之一的格桑洛布老师,并对他认识弦子、学习弦子、研究弦子、传承保护弦子等方面进行了了解。出生于巴塘县的格桑老师受其母亲影响开始接受弦子的熏陶,随后在当地文化传播与教育的环境中逐渐认识弦子并对它愈发喜爱,出于兴趣爱好的初衷开始学习胡琴,在他14岁时有幸前往甘孜州歌舞团进行系统化与专业化的二胡学习。格桑老师从最初浅显的喜爱弦子到潜心研究胡琴,在这过程中他将胡琴与二胡的演奏技巧相结合,使胡琴的传统演奏技法得到了突破的同时也丰富了弦子舞蹈的伴奏色彩。
格桑老师由于任职文化馆的工作性质必会参加每周一次的弦子晚会,并作为胡琴演奏者参与其中与群众共舞;他大量采用“弦子元素”為创作素材编创出一批用于弦子舞蹈的曲目等等事项。在成为项目传承人后,他在对巴塘弦子的传承与推广上更是不遗余力。继续坚持演奏胡琴舞动弦子;编创更多用于弦子舞的音乐作品;提倡并推动在巴塘县举行大型弦子艺术节时加入少儿弦子,使弦子文化渗入每一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在退休后仍会参与舞蹈的编排、音乐的制作等工作。
传承人对文化进行传扬与保护不仅因为肩负的责任,更多是因为内心的那一份爱。巴塘弦子格桑罗布老师在移居成都后仍努力发扬弦胡文化,虽因种种原因未能达到心中预想的效果,但其坚持的决心和执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传承与保护
2006年5月巴塘弦子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巴塘弦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来源于藏族人民长期的生产实践、生活方式,处处展现我国少数民族所特有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的同时更体现出中华民族浓厚的历史气息。
弦子的传扬离不开巴塘县政府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人在传承工作上的潜心研究及推广、巴塘县人民的积极配合。
政府首先从孩童阶段的潜移默化中落实,在巴塘县小学开设弦子课程;并要求在课间操、体育课等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跳弦子舞;其次在广大群众中,时常组织民间歌舞活动同时渗入弦子表演;随着人们艺术审美的提高,政府单位开始组织学员进行专业性弦子舞学习,在正式活动或演出时全面运用弦子的元素进行节目编排,使弦子更具系统性、舞台性、艺术性。从弦子文化涉及的人群范围就体现出巴塘县人民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
在政府的带领下,作为传承人更是责无旁贷。非遗项目“巴塘弦子舞”的传承人一共有三位老师:洛松达瓦、扎西、格桑洛布。据传承人格桑洛布老师的描述,他对弦子的研究、推广不仅因为有幸成为“巴塘弦子舞”非遗项目传承人,更是因为对弦子热爱的情愫使然,弦子的乐音与舞姿已烙印在他心中,时常魂牵梦萦,不由自主地想要去探索弦子未知的魅力想与更多的人分享弦子的美妙,相信另外两位老师的初衷与格桑洛布老师是不谋而合,才会共同成为“巴塘弦子舞”传承与保护的引领者吧。
总之,有国家部门领导的鼎力支持、巴塘县政府的大力推动,群众的积极响应,在弦子的传承与保护上是值得肯定的。
作者简介:夏君璐,女,汉族,籍贯四川省万源市,硕士研究生,成都领川外国语学校音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