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视频在美术课堂的应用

2019-10-12叶敏芝

艺术大观 2019年24期
关键词:微视频人文素养美术教学

叶敏芝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微视频逐渐进入到校园并被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尤其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微视频作为教学手段之一,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还能协助老师比较轻松地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有效地提高教师讲课的效率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视频;美术教学;学习兴趣;人文素养

在钱初熹教授《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一文中提道:大数据时代下,高品质的学校美术课程与教学越来越多地将媒体技术与美术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微视频源于微课程,是当今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堂上使用的微视频其来源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网上直接下载的,另一种是自己拍摄剪辑的,时长一般在十分钟以内,往往被教师在课堂上用来教授美术知识,展示创作技巧,传播人文素养。美术作为一门具有视觉性和操作性的独特学科,微视频的应用,不但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还能通过教师的示范步骤,降低学生美术作业的难度。现在,笔者就基于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利用微视频增强课堂教学的立体感

视觉性——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特点,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会根据备课的需要,在制作课件中利用大量的图片和部分文字,随着讲课的进程逐一展示,美术作为一门让人直接在视觉上获得感受的艺术,图片的应用不容或缺。然而,在一些知识点上,微视频的应用会进一步增强视觉的立体感,效果是单纯的图片展示所无法达到的。在六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源远流长的古代美术》中,其中一件作品是秦兵马俑中的一尊跪射俑,书本中呈现的是他的正面,按照以往,我们结合书本图例会多找几幅不同角度的图片丰富学生欣赏,遗憾的是,图片仅能从二维的角度趣去欣赏。而现在,利用网络视频《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关于跪射俑的视频介绍,不但能以360度的视觉展示跪射俑的面貌,镜头还能近距离地展示跪射俑上的很多细节,例如发髻的梳理、铠甲设计的细节、鞋底的肌理甚至他的掌纹。

从这样的视觉欣赏是立体的,是图片的二维效果所不能达到的。学生深深被视频吸引住了,他们感受着震撼的背景音乐,跟随着镜头欣赏跪射俑的美学特点,从生动的解说中了解该作品制作的朝代背景以及出土,这样的认知学习是立体的。千年的秦俑,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是外在的视听感受,还有那一份沉淀了千年的民族情怀。

二、利用微视频拓展学生的视野

如果我们把教材比作是船,老师比作是摆渡人的话,那么,学生就是船上的乘客,丰富的媒材就是游历的风景,风景是否赏心悦目,取决于老师引领的航线。在四年级下册《模仿画家画一画》一课的图例中,展示了《韩熙载夜宴图》中的部分场景——管乐合奏,而完整的《韩熙载夜宴图》描绘了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有琵琶演奏、观舞、宴间休息、清吹、欢送宾客五段场景。可想而知,这样的夜宴是热闹非凡的,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个夜宴图的热闹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本图例人物的特点呢?那肯定是声影乐俱全的视频比单纯的图片来得更加真实的。因此,在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这一图例时,作为老师的笔者向学生呈现了这一传世名画的动态版的音画视频。视频伊始的片头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月下的豪门大宅,进入灯火通明的大宅后,随着欢快的中国民乐,夜宴画面中的人物动起来了,韩熙载挥动着鼓槌敲出节奏明快的鼓声,王屋山跟着鼓点和音乐声翩翩地起舞,管乐合奏的仕女边吹奏边跟着乐声的节律摆动着身体……整个视频按照画卷的顺序,把五个场景逐一呈现,然后再一次像电影胶片一样把整幅画连城一卷过一次,既让学生了解了局部的细节,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画面的整体感。有声有色的画卷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了夜宴的热闹和欢快,这是静态无声的图片展示所无法达到的身心和视觉感受。又如在《小桥、流水、森林》这一课中,在欣赏莫奈的作品《绿色的种着睡莲的池塘》时,为了让学生对作品的意境有更深的感受,笔者制作了微视频《莫奈的花园》,在视频中,学生们一边感受着莫奈花园如画的风光,一边通过旁白地阐述了解了莫奈的生平,以及他晚年在维吉尼小镇这座花园居住的原因,从而知道莫奈创作这幅作品的由来,学生在欣赏书本作品时就有了情感上的链接,对莫奈作品特有的光与影表现技法,也有了初步的感受。视频的最后,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展示了莫奈其他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油画作品,让学生对这位著名的画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培育不再局限于本科目的知识,需将本科目的知识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抱着课本或者专业打滚”,不能产生应对未来社会的综合素养;因此,拓宽自己的视野,才能真正做到扎根“美术”,又不拘泥于“美术”。

三、利用微视频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基于美术教学原理,美术教学的内容主要有技能性教学内容、陈述性教学内容等。其中技能性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即因此,针对一种技能或一个操作知识点,需要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观察、动手体验等活动来完成学习,微视频正可以满足这样的学习需求。在绘画步骤的展示和手工制作的课程中,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拍摄和制作用于示范的微视频。演示绘畫步骤的视频制作相对简单,最大的优点就是利用视频制作的倍速功能,把演示的步骤进行提速,既能让学生了解绘画的步骤,又能节省课堂的时间。拍摄手工制作的视频,其最大的优点就是除了节省时间以外,还能通过反复的播放,让一些手工操作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起到很好的辅导作用。对于要加强注意到地方,还可以配以文字着重提醒,这对对制作的步骤和重难点也得到较好的解决。如在三年级课程下册《剪团花,巧装饰》中,作为笔者的老师利用自己拍摄的制作的视频,把四折团花,六折团花和八折团花分别进行了演示,不但从折-画-剪等步骤一一作了详细地演示,剪纸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和要点利用字幕进行提示。这样,多媒体电视反复进行播放,教师可以到学生的座位中巡视,进行实操上的指导,这类的技法演示视频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学的效果理想。

美术课的堂上时间是比较有限的,作业要做到精致,有质量,往往还需要学生在课后继续完善,因此,针对这种情形,笔者会把技法演示视频发布到班级微信群,让有需要的学生在课后继续得到指导,既是复习也是对相关知识的巩固。授课结束后,笔者还会把课件、教学视频、示范作品等素材进行打包上传至网盘,成为自己教学资源包保存。

四、利用微视频传播人文精神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定义了美术的学科特点: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人文性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而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不仅是明了和理解,还必须是一种感悟,并带有亲历性——见过、听过、说过,再转换为自身的行为。微视频能在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激发热爱优秀文化的情感。例如在二年级下册《象形文字的联想》一课中,让二年级的学生感受文字的起源,从而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想象,用象形文字进行联想绘画,是有一定难度的。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都曾出现过属于自己文化的象形文字,其他三种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仅有汉字可以一直延续至今还被使用,这是我们中国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文化,课堂教学,是传承我们优秀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在讲授这一课时,笔者在引入环节利用了故事式的视频进入新课,在故事中,笔者以“梦回商周”作为主题,讲述自己在梦中穿越到了商周时期,看到美丽的商周时期的风景,而这幅风景画里的景物,都是由象形文字组成的。当视频播放完毕后,笔者提问学生能不能猜出画面中有什么景物,这些景物分别是哪些象形文字时,学生毫无困难就回答出来了,利用这个故事视频,学生很快就感受到了象形文字的特点,接下来学习这一课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油然而生了。

在讲授完新课以后,笔者利用了一个网络微视频《殷墟嵌绿松石甲骨:刻辞骨柶》对象形文字进行了小结,把甲骨的发掘、起源都作了详细地介绍,让学生了解了甲骨文的前世今生,生动的画面和情节让学生产生了共鸣。

美术课堂教学,既要有美学的内涵,也要有人文的精髓;既要有科学理性,也要有人文诗性。这是课堂教学价值追求的内在规定性和本质特征,也是我们对理想课堂的憧憬与期求。

五、结语

微视频,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学习方法,是一种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学变革,它在美术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对微视频教学的探索过程中,笔者感受到微视频教学体现了关注学生学习的教学理念。首先,微视频的图像、声音、文字功能为学生打造了愉悦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多感官的调动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记忆,他们的学习效率提高了,也变得更加主动和乐学了。正如钱初熹教授所说的:科技进步与传媒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态,也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特别是进入大数据以来无处不在的图形,改变了人们生活学习和感知世界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李冬青.微視频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设计与应用——以《魅力青花(三)》一课为例[J].中国美术教育,2016(4):69-72.

[2]李彬彬.智慧型美术课堂的困境与出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8(5):105-110.

[3]钱初熹.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J].美育学刊,2016,7(1):49-54.

猜你喜欢

微视频人文素养美术教学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专题实践活动中的微视频教学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