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清音的曲式和调式特征分析
2019-10-12王婷
摘要:四川清音是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曲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特殊的艺术魅力,研究四川清音的音乐特征对于保护和传承艺术瑰宝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追溯四川清音的起源,对其曲式结构和调式旋法特征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四川清音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四川清音;曲式;调式;特征
四川清音又名“唱小曲”“唱小调”,因演唱时多用月琴或琵琶伴奏,又叫“唱月琴”“唱琵琶”[1]。四川清音是文学与说唱高度结合的艺术形式,以美妙的唱腔和独特的哈哈腔艺术著稱,表演方式诙谐幽默、生动形象,是中国曲艺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并于2008年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四川清音概述
四川清音是流行于四川一带的曲艺说唱艺术,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其并非源自四川,它是来自陕西、山西、河南、浙江等地的杂曲、小调、戏腔、调腔与四川本地的川剧、明清俗曲等融合后形成的一种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民间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四川泸州、宜宾、重庆以及商业较为发达的其他地区[2]。四川清音唱腔优美、曲调丰富,按照地域风格可分为以成都地区为代表的上河调、以泸州、宜宾为中心的中河调和以重庆为中心的下河调[3]。其中上河调风格偏向于婉约流畅、细腻华丽,如《尼姑下山》《小放风筝》等;中河调风格简洁明快、爽气质朴,如《秋江》《五节头》等;下河调风格则更加大气磅礴、豪迈刚健,如《昭君出塞》《贵妃醉酒》等。
二、曲式结构特征
四川清音,原名唱琵琶、唱月琴,其曲式结构十分丰富多样,其中以曲牌体、板腔体最具有代表性。
(一)曲牌体
我们通常所说的“曲牌体”,是指以许多曲牌连缀而成一出戏的音乐,它可以是几支不同的曲牌联成一套,也可以是同一支曲牌通过不同长短的重复等方式联成一套,也可以“子母调”。所谓“调”有大、小调之分,大调又被分为寄生调、荡调、越调、勾调、马头调、反西皮调、滩黄调、背工调。除此之外的其他曲牌则被称为“小调”。
通常所见的曲牌连缀,往往是将不同的曲牌机械连在一起,但是四川清音的曲牌体则并非如此。其擅长以某一个基本曲牌诸如“八大调”等作为一出戏曲的头尾,中间穿插了连缀曲牌或其他曲牌。
曲牌连缀结构因其具体的连缀情况及整个曲式的大小不同,可以分四种结构:
1.“素”,即一个唱段既有基本曲牌,也有其他曲牌,其他曲牌往往被插在基本曲牌的头、尾两个部分,这些曲牌是基本曲牌的变体,两者具有亲缘关系。
2.“净”,如同其名字所言,即一个唱段不掺杂任何其他曲牌,整个唱段由基本曲牌的头、尾直接构成。
3.一个唱段由基本曲牌和其他连缀曲牌构成,即多支曲牌被插在基本曲牌的头、尾两个部分之间。
4.与结构3.类似,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其他连缀曲牌被替换为不完整的句子,即将多个不完整的句子插在基本曲牌的头、尾两个部分之间。
曲牌体的唱腔中的基本曲牌名称,可以单纯仅指一个唱段中,构成其“头尾”的“曲牌”,还可以指一种套式结构,这种套式结构常由一基本曲牌和其他连缀曲牌构成。
(二)板腔体
代表板腔体的基本曲调有“反西皮”“汉调”两种曲式结构,它通常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此种曲式结构借鉴于胡弹戏,灵活多变,可被用于基本曲牌、连缀曲牌、其他曲牌中任意一种曲牌结构。
三、调式旋法特征
四川清音中,调式上多使用宫调式、商调式、徵调式等民族调式体系(五声调式体系),包括五声、六声、七声音阶;旋法上主要有起伏型旋律、直下型旋律、跳跃型旋律三种。其中抒情性唱腔中,主要运用起伏型旋律,此旋律如同波浪线、锯齿线旋律线条一样,结构精悍短小,上下交替,流利自然、清新爽朗是其主要特点。另外此旋律还常被用于以某一个乐音为基础,在其四周加入其他音节诸如经过音等环绕式的旋律片段。
一些需要渲染激动、紧张氛围的音乐中,则主要运用跳跃型旋律,相比起伏型旋律,此旋律情绪的变化更大,更加跌宕起伏。与后者适用于抒情不同的是,前者更加适用于活泼、调皮的气氛。对于一些长时值的、下行级进则更适用于直下型旋律。
四、结语
音乐多样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音乐发展的趋势,四川清音尽管具有鲜明的巴蜀地方特色和极高的艺术价值,但这一项古老的说唱艺术却正经历着逐步衰退的命运。要想挽救这一文化遗产,离不开广大民族声乐表演者和学习者的不懈努力,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江黛骐.试论四川清音唱腔流派的形成与流变[J].四川戏剧,2015(3):39-42.
[2]蓝鹰,周伟,牛会娟.也论四川清音的源起与形成——从清代巴县官府档案管窥清音的蛛丝马迹[J].四川戏剧,2016(9):99-102,115.
[3]付琪.四川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的演唱赏析[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2013(11):173-174.
作者简介:王婷(1986.1-),女,四川成都人,硕士,讲师,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为声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