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生理学》实施“雨课堂”教学的研究*

2019-10-11黄兴裕幸仁凡吴秀华周红林涂翔廖亚琴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生理学实验班运动

黄兴裕 幸仁凡 吴秀华 周红林 涂翔 廖亚琴

(1. 赣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缺席的在场”被认为是当前高校体育专业理论课教学的一种常态,学生的“物质身体”虽已进入课堂,但“精神身体”则是缺席的[1]。教学中“不在场”、“游离”、甚至“倦怠”等现象远比想象严重。《运动生理学》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其内容对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的积淀和对学生开展训练、教学与锻炼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同仁们对《运动生理学》教学的存在问题、内容选择和教学模式建构等进行了广泛探讨和实践,但收效甚微。为此,本研究以清华大学和学堂在线共同研发免费推出的“雨课堂”(Rain Classroom)为主要教学工具,探讨和研究“雨课堂”对促进《运动生理学》教学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效果,以便为高等院校生理课程的课堂教学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赣南师范大学2017级体育教育专业4个行政班共152人为本研究的教学实验对象。

1.2 方法

1.2.1课堂观察法

自雨课堂发布起笔者先后在11个体育专业班级的《运动生理学》教学进行实践,通过初试课、反思调整和优化,逐步完善形成了雨课堂在《运动生理学》课堂教学的新型混合式模式。教学实践中从学生学习和课堂文化两个维度进行观察,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课堂教学效果。

1.2.2教学实验法

为研究雨课堂教学的效果,实验前将4个行政班平分成两个教学班。其中,运用雨课堂智慧教学的一班(77人)为实验班,实施“多媒体+板书”传统教学的二班(75人)则为对照班。课程教学由相同教师和相同进度执行,全部教学包含68个理论学时和12个实验学时,试验时间为2018年3月至7月。

1.2.3问卷调查法

实验前后用量表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问卷调查。该量表共20个条目,包括学习动机、计划和实施、自我管理和人际沟通等4个维度[2]。实验后发放的问卷增加“学生对生理课程教学的整体满意度”问题。教学结束后通过教务系统收集学生的网上评教分数和综合评语。

2 结果

2.1 教学前后学生自学能力的变化

如表1所示,授课之前两个班学生在学习动机、计划与实施、自我管理、人际沟通、及总得分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授课后,实验班的自学能力较对照班有明显提高(P0.05)。

2.2 学生对雨课堂教学满意度和评教

两个班学生的教学满意人数分别为65人和54人,实验班显著高于对照班(P<0.05)。实验班评教分比对照班高2.72分,分别为98.68分和95.96分,差异显著(P<0.05),表2。

2.3 雨课堂教学对学生期末成绩的影响

实验班生理成绩较对照组高4.78分,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良好率分别为25.97%和12%,差异显著(P<0.05),见表3。对学生的解剖和生理成绩进行相关检验后发现,实验班没有相关性(P>0.05),对照班则存在显著相关(P<0.01,r=0.396)。

表1 教学前后两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

注:与对照班教学实验后相比,*P<0.05,**P<0.01。

表2 学生满意度和评教分统计表

注:与对照班相比,*P<0.05。

表3 学生《运动生理学》期末分数与成绩分段统计表

注:与对照班相比,*P<0.05。

3 讨论

3.1 《运动生理学》应用雨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3.1.1落实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确立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发展目标,并将“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翻转课堂是一种将教师为中心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以网络和课堂为中介,注重学生课前学习和课中课后知识技能的内化与应用[3]。翻转课堂有助于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和教学资源的利用,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的实现[4]。然而,即便翻转课堂风靡全球并迅速席卷国内教育界,但它在体育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却始终不甚理想。翻转课堂引入体育教学还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相关研究也尚处空白[5]。鉴于信息时代的大背景和体育课程教学的特殊性,融合网络和传统教学的优势、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是体育教学契合教育发展的可靠路径[6]。雨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混合教学模式,轻易可让课堂“说翻就翻”。因此,将雨课堂应用于《运动生理学》教学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然趋势。

3.1.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专业重要基础理论课,可为学生日后的健身锻炼与指导、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积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是确保学生未来相关工作科学化的重要保障。若将运动技能看成是体育专业学生的硬实力,那么专业理论水平,尤其是《运动生理学》知识水平则是学生的软实力。再者,考取并攻读硕士研究生是体育专业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良好途径,更是维系我国体育专业高层次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调研发现,《运动生理学》是我国高校体育多数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必考科目。以2018年为例,全国体育类和重点师范类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有73.75%的专业将《运动生理学》作为学术型硕士入学考试科目,7所重点师范大学的比例更是高达85.71%。由此可见,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探索《运动生理学》新的教学模式对全面提升我国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1.3改善教学现状的需要

体育专业的理论课教学存在严重的“被分离”,教学主体、教学主导和教育资料间在教学中存在精神上的分离[1]。课堂教学的“三率”较差、教学内容抽象、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较差、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等被认为是《运动生理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其根源固然与特殊专业学生文化底子较差及“重技术轻文化”的思想观念有关,但追根刨底,其核心仍然是由于教学方法和模式相对落后所引起。当前,《运动生理学》教学依然存在“重讲授轻实践”的现象,“满堂灌”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依旧没有得到改变,即便引进了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也仅由过去的“粉笔+黑板”变成了“计算机+屏幕”,但其本质不过是由“口述式灌输”过渡到了“多媒体灌输”,师生间仍然缺乏应有的深层次的互动。虽有学者对《运动生理学》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7]。遗憾的是,多数研究仅限于理论层面的探讨,立足于实践的改革研究则由于其本身的诸多缺陷而难以推广。因此,新形势下研究雨课堂对改善《运动生理学》教学现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3.2 《运动生理学》应用雨课堂教学的意义

3.2.1雨课堂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三率”

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是要让学生走进课堂、留在课堂和爱上课堂。课堂教学的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依次代表学生参与课堂的出勤率、学生对知识的入耳入脑率和入心率。如果授课学生多和/或教师考勤松散,学生的到课率必将受到影响。《运动生理学》教学内容与人文社科类课程不同,章节间内容关联性强,如果学生出勤无法做到延续性,必将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下降。因此,体育专业学生的到课率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雨课堂自带的扫码签到功能可快捷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到课情况。在学生“物质身体”来到课堂后,留住他们的“精神身体”便是要解决抬头率和点头率。如果说优秀师资是提高抬头率的软实力、教学内容有用性是硬实力、学生主动学习是内驱力[8],那么良好教学模式和方法则是提高抬头率的外推力。如今,智能手机已成了大学生的标配,学生低头玩游戏、刷朋友圈等不断地冲击着课堂教学。虽然学界对“无手机课堂”有不少研究,部分学校也采取“配备手机袋、课前交手机”的做法,但都收效甚微。相反,雨课堂以逆向的思维,顺势而为,变手机为学习工具,在线授课时的弹幕互动、随机点名、实时答题等可迅速将课堂翻转,以达到提高抬头率和点头率的目的。

3.2.2雨课堂有助于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

“平时松散,期末紧张”是当前体育专业理论课学习的普遍现象。造成该现状的原因与期末成绩占总评的比重过大相关。教师们试图通过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进行调控,但均以平时成绩的评定缺乏量化依据而难以实施。因此,改革学业考核制度,营造全程紧张的教学过程,建立操作性强的过程性考核机制至关重要。雨课堂可把课前、课上和课后联系在一起,全程监控学生的学习动态,给予教师教学的立体数据。首先,通过课前推送课件,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可先了解相对简单的知识要点。教师则通过后台可获得预习数据,如预习与否、预习的幻灯片数量等,及时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其次,课上教学时,教师可获取学生扫描签到、不懂按键、限时习题等方式产生的全部数据,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实现教学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型[9]。最后,雨课堂永不下线。教师可随时随地推送习题和建立讨论区与学生交流互动并获取数据。由此可见,雨课堂不但可为过程性考核提供量化依据,更能为教师便捷获取全景式大数据提供帮助,让教师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学习轨迹。

3.3 《运动生理学》应用雨课堂教学的效果

3.3.1学生学习氛围和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学习氛围是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重要因素。教学观察发现,实验班的学习氛围好于对照班。实验班表现出非常积极的学习氛围:课前预习积极;课内学习热情饱满、求知欲强,很少出现迟到现象,更有甚者提前“占座”,课堂参与和师生互动活跃,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和谐统一;课后思考和练习完成质量高,课后讨论交流频繁。相反,对照班则呈现出相对懒散和消极的学习氛围,甚至不少学生出现厌学情绪,注意力分散,低头玩手机,各行其是等表现。“学生自学能力量表”各条目包含“非常不同意”至“非常同意”5个等级,分别计1-5分,因此得分越高表明自学能力越强。本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授课前两个班学生的学习动机、计划与实施、自我管理、人际沟通均无显著差异;而协方差结果则显示,实验班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施雨课堂教学后较对照班有显著提高。雨课堂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平台接受课前课后的学习任务,课中重点学习与讨论难点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

3.3.2学生对课程和教师教学的评价较高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班学生对生理课程教学中持满意、一般和不满意的人数分别为65人、10人和2人,对照班则依次为54人、16人和5人,两个班学生的满意度分别为84.4%和7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雨课堂通过多种互动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课堂氛围,因此广受他们的喜爱和好评,满意度更高。学生评教自上世纪80年代便成了西方高校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评教既是学生的权利,也是学生的义务,更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评教基本与专家的评教结果相一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较好的稳定性[10]。本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班评教分比对照班高2.72分,差异显著,且实验班学生多留下了诸如“教学方法多样化”、“上课方式新颖”、“教学方法独特”等肯定性评语。由此可见,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学生显然对《运动生理学》课程实施雨课堂的教学模式接受度和认可度更高。

3.3.3可提高学生课程期末成绩

考试成绩是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评定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运用课程试卷分析软件对本研究的《运动生理学》试卷分析后发现,该套试卷的难度为0.54,基本符合学业考试考题0.5左右的平均难度[11]。鉴于解剖学与生理学知识联系紧密,本研究通过对学生先前的运动解剖学成绩T检验后发现,P=0.2030.05,表明分组前两个班的关联基础知识并无显著差异。然而,实验班的生理学平均成绩较对照组高4.7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卡方检验后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良好率分别为25.97%和12%,差异显著;虽然两个班的及格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实验班仍然比对照班高出六个百分点。最后,本研究还对学生的解剖和生理成绩进行了相关性检验,结果发现实验班没有相关性,而对照班则显著相关。提示:传统教学模式下,解剖学基础对生理课程的学习有重要作用,而雨课堂教学模式下这种关联作用并不明显,可能与雨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有关,即雨课堂教学可促使学生自觉“补课”落下的前期基础课知识。总起说来,雨课堂教学模式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 结语

新时代如何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生理学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本研究表明,雨课堂对提高《运动生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具有良好作用。今后,为更好发挥雨课堂的教学辅助作用,雨课堂团队应尽快解决公众号文章分享至雨课堂的技术问题,以便学生能便捷了解学科前沿;对一线教师而言,应努力探索和构建生理实验课程的雨课堂教学模式,加快慕课视频建设,并在实践中举一反三,将雨课堂应用于研究生的教学与培养。

猜你喜欢

生理学实验班运动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高校大类招生模式按实验班/基地班招生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稿约.
不正经运动范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