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区域乡村全面振兴的路径选择
——以青岛市为例

2019-10-11康春鹏

□孟 波 康春鹏

[内容提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落实党的十九大重大决策部署,更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对青岛市涉农县区乡村现状与不足的调研与分析,正视我国乡村政治机制组织运转虚化、经济结构转型偏软、人才动力内外不足,生态保护简单粗暴、历史人文传承乏力的现实难题,运用AAHP算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本区域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路径的先后和突破口,并紧扣区域传统产业优势与现代资源禀赋的特色,有针对性提出不惧炸碉堡、勇于攻山头、敢于打硬仗的新时期实现乡村振兴的攻坚作战图。实现我国乡村全面振兴的根基壮、特色凸、产业强、资源聚、人才丰的“清明上河图”,打造可复制、可传播的乡村振兴的齐鲁经验和样板,为我国全面乡村振兴做出齐鲁贡献。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把乡村振兴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同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具体振兴方略。青岛上合峰会后,习近平视察山东时再次强调山东省要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2019年两会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山东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肩负起打造全面乡村振兴的样板任务。山东盘家底、比先进、谋发展、做实事,制定“1+1+5+N”政策规划体系,实施“十百千”示范工程,开展美丽村居“四一三”行动,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明确了打造乡村全面振兴齐鲁样板的发展路径和措施。青岛市作为省内的经济龙头大市,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2万亿元左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居全国第七,农产品出口额50亿美元,居全国城市第一。省级美丽乡村达标村达63.7%居全省前列。青岛产业基础扎实,资源质量优良,内生动力强劲,在探索齐鲁乡村振兴样板上更应昂起龙头,贡献青岛担当,做出全国样板。

一、全面乡村振兴面临的普遍困境

山东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之说。山东是全面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和试验田。青岛作为山东省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经济上有实力,历史上有典型,发展上有经验,其发展路径的选择,对于全国全面乡村振兴战役的胜利,有着扫雷连、先锋排的示范意义。2018年底,青岛市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0个省定贫困村、31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10个市定经济薄弱镇全部退出摘帽。农业政策普惠红利得到落实,乡村经济实体得到充实,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保障,为乡村全面振兴创造良好的开局。

当然,在保底脱贫的基础上,内部纵向相比,乡村全面振兴距离青岛市资源禀赋的匹配度和发展潜力还存在着我国其他区域共性的三个发展困境:一是组织振兴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大部分贫困乡镇收入来源还主要依赖上级的转移支付和集体的土地流转,政策依赖性强,土地财政难以持续;集体经济小而散,收入来源单一,经营业态重复,缺乏自生动力和持续活力;基层组织班子凝聚力不强,经营大户主导组织生活,基层组织“不敢说话”、“不能说话”、“说了也不好使”,组织振兴全面缺乏内生经济保障;二是产业振兴缺乏闭合的产业链条。农作物种植品种单一化,靠经验做饭普遍存在,农作物种植规模碎片化,靠天吃饭依旧占主流,农业生产加工片段化,靠人给饭暂难扭转,农产品销售本地化,靠中介送饭预期不稳,创业经商寡头化,靠官要饭难以复制。乡村种、产、销、创产业缺乏产业规模的基础,没有产业主链条的串联,找不到互赢的闭合流量出口,难以形成长期稳健,持久受益性产业集群;三是人才振兴缺乏有效的内外供给。乡村政策高红利倾斜,人口低欲望现象凸显,自身放弃学习提升,不愿自我脱贫,死守政策红利,靠政策走捷径,对帮扶简单直接要物、钱、房,杀鸡取卵,变现化态度强烈。新生一代断层明显,种地不会,经商无门,升学无望,单一劳务交换,重复体力重压下乡村新生一代困于现实生计,内生动力不足,外部环境支援有限,严重缺乏能与农业产业链深度耦合型人才。

外部横向相比,乡村全面振兴中还存在三个不协调:一是上下级力度不协调。在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推进中,上级把乡村振兴放到生死的战略高度,当作富民强国一号工程,在政策、人员、资金、机制考核等方面都全力倾斜、步步落实、环环相扣,但是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尤其是以GDP为核心的考核体系下,乡村工作难出亮点,难出政绩,求“稳”占主流,“等看”占主线。上面多条线,基层一根针,这就存在等政策细细再干、看左右趟趟再走、要资金落实在说,都愿送炭拍合影,不肯织网教捕鱼。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上重视度、持续度和力度上有待加强和协调一致;二是软硬件建设不协调。在乡村全面振兴工作推进中,地方政府积极重视硬件环境的建设和完善,乡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的任务目标坚决完成,美丽乡村的样板示范接连打造,“七改”工程基本完成,城镇化建设全面提速;但是在拥有崭新的园、街、楼、路之后,乡村文脉传承、历史文明挖掘、群众文化丰富、主流精神打造、生活风尚引导等方面没有做足、做好与做强文章,缺少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更像是中彩票一夜暴富的乞丐,有形无魂,软硬件均衡发展有待协调一致;三是新旧动能转换发展不协调。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中,百县千乡万村工程、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工程、精准扶贫等项目注入了大量的专项资金,提升了生产水平,改善了人民生活,亮丽了生活环境;但是多数资金是直接补贴改善人居环境为主,部分产业引导资金因为需要抓手落地也大部分上了传统经济的“旧船”,落到乡村“四新”产业上的寥寥无几,乡村新动能有待打造,科技创新对农业贡献度不大,旧动能激活尚需时日,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度不够,乡村新旧动能转换乏力,新动能产业发展可持续性不协调。

总之,清晰认识乡村发展的趋向,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勇于自我解剖与变革,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造全国全面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示范工程。

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选择

文献检索得到青岛市200个省定贫困村、31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10个市定经济薄弱镇全部摘帽。20个乡村振兴工作队扎根基层开展帮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2.5万家,建成986个现代农业园区,粮食总产300万吨,水产品总产118万吨,农业适度规模比重达到67%,完成398公里公路整修,1649个项目农村电网改造、165个村庄饮水安全提升工程。问卷调研青岛市5个涉农地市的27个乡镇街,回收问卷2200余份,主题访谈11个乡镇主要领导、管区干部、第一书记及村两委班子成员,结合青岛大学、青岛网商协会8专家的赋权打分,得到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权重比例表。

表1 乡村振兴发展路径权重比例表

通过FineBI大数据智能BI分析出打造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实施图1。结果显示,对于农业产业链(0.25)的整合、乡村组织机制(0.17)建设、乡村扎根人才(0.14)的培养、美丽乡村(0.12)的打造、精准扶贫(0.10)、人文历史(0.08)的传承是人们关注的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的重点领域。

在此提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要攻下“三大碉堡”,即组织振兴缺“根”、产业振兴无“门”和人才振兴没“家”这三大碉堡;守护“两座山头”即“绿山头”与“红山头”;打赢“一场硬仗”即实现我国全面乡村振兴,不折不扣的执行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

图1 青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频词图

在具体推进乡村振兴实施路径选择上,重点考虑三个维度:一是宏观维度,即充分考虑乡村振兴的发展趋势,选择未来政策集中扶持、具备较强发展潜力的领域;二是内生维度,即考虑自身是否具备相应的发展基础和创新能力,并凸显出乡村发展定位和特色;三是样板维度,即从可复制、可推广角度出发,发展路径是否能够形成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发展典型,是否能为全国的乡村振兴提供借鉴样板。考虑到选择过程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特点,运用AAHP算法软件,主要是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发展路径的方向,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CE)建立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层次模型,考量各层要素间的关联关系进行两两比较,得出它们对上一层次某个准则的相对重要程度,将全部比较结果对于某一上层因素的标度值列出分析表,就得到判断矩阵,形成判断雷达图,发现该领域的助攻方向和突破点,更有针对性的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工作的开展。

组织振兴缺“根”方面:根据AHP模型在分层赋权,构造计算分析可以得出:集体经济(0.3639)>特色产业(0.2784)>集体决策(0.2731)>基层领导人(0.1964)>精准扶贫(0.1569)>体制机制(0.1354)>组织权威(0.1044)>硬件建设(0.0812)(图2)。由此可见,组织振兴的关键在于发挥资源禀赋的优势,打造传统产业与特色产业融合共生的基础上,壮大集体经济实力,选出真正为民办事的基层领导干部,发挥其政治觉悟高、经济头脑活、说话威信强的特点,通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平度云山镇以大樱桃种植为突破口,打造大樱桃产业产、销、加工为一体的产业集聚平台,借助互联网+的翅膀,后发形成省内最大单品产业市场,农民收入得到了提升,集体经济得到了充实,基层组织提升了威信,基层面貌得到了改善,形成了西宋戈庄村等一批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图2 全面乡村振兴中组织振兴发展路径图

从青岛市来看,借助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的“莱西经验”已有成果。进一步突出宣传和弘扬“莱西会议”精神,继承和提升“莱西经验”的“三配套”建设的灵魂,打造新时期“三三制”的“莱西样板”,以组织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具体发展路径是,以公选、公决、公开、公正为根,加强村党组织领导制度建设,尤其是在危房改造、低保认定、土地确权等方面,让全程公开、全程留痕、全程公正的阳光照在每一个角落,构建权威高、活力足、人心聚的村民自治机制;以产品线、供销链、人才群为主干,通过上级拨一点,村民凑一点,集体筹一点,成立股份制的集体经济体,重点在乡镇特色产业、传统产业、一村一品、乡村旅游、民俗风情、体验营销等为切入点,发展壮大村党组织整体实力,构建经济夯实、产业繁荣的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家族、家庭、亲友为叶脉,构建孝道当先、守望相助的村级人文关系,选出集体内活力足、威望高的“乡贤”型基层领导干部,总结“莱西经验”在新时期乡村振兴中的新特点和典型,升级基层组织为有经济基础腰板硬、有明白人带头头脑活,有群众拥护手有力的乡村组织振兴齐鲁样板。

在产业振兴无“门”方面:根据AHP模型在分层赋权,构造计算分析可以得出:产业链(0.4739)>特色小镇(0.3131)>产业人才(0.2864)>政策培训(0.2454)>电子商务(0.2384)>组织建设(0.2069)>产业环境(0.2044)>产业扶贫(0.1812)(图3)。由此可见,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产业链条的打造。威海市为了打造打印机项目产业链,把打印机拆开,整理出七大系统、八千多个零件,分门别类研究一遍,梳理出110多家供应商,按图索骥,不仅引进惠普打印机知名产业,还带起一个千亿元的打印机产业集群,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产业聚合力不断增强。两个支撑点:一个是特色产业小镇的融合形成,利用这个载体汇集各种资源要素,深化乡村振兴与区域特色产业的融合,实现美丽人居自然生态与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式均衡发展;另一个是产业人才的培养,尤其是产业蓝领的分工培养,在乡镇区域内部实现德国二元制产业技工培养试点,发挥产业链和产业带集群的优势,借助特色小镇事业留人的人才理念,转型传统农民职业身份,培养乡村现代产业技能工人群体,支撑产业链条的完善和延伸。青岛即墨区为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吸引整合了全市技工院校资源,合并产业所需院校,提升技工实训基地水平,打造全新职教园区,补贴技工学员培养,为全市乡村产业振兴形成“人才湖”蓄、输效应。

青岛市依托各乡村资源禀赋,嫁接“互联网+”发展工具,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培养共享共赢思维,依托建设农业供产销数据智慧化、共享化、赋能化一体平台,确保粮食安全红线不动摇,产业结构动态优化升级,农业机械装备网络共享,海上粮仓种类持续丰富,打造智慧数字农业生产的“青岛样板”。如青西新区的北茶小镇、即墨区的蓝谷等。依托我市电商示范镇工程和精准脱贫工程,完善乡村电商公共体系内涵,提升乡村电商应用水平,打造乡村电商知名公共品牌,健全乡村电商终端物流体系,倒逼乡村电商标准化建设,助力乡村电商精准扶贫开展,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打造农业新零售的“青岛样板”。如胶州的九龙街道上合示范区、胶西镇等通过电商平台,形成了本地规模产业集群,打造了网络销售品牌,完善了本地产业的配套,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

图3 全面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发展路径图

在人才振兴没“家”方面:根据AHP模型在分层赋权,构造计算分析可以得出:返乡大学生(0.5139)>大学生村官(0.3269)>第一书记(0.2384)>支援干部(0.2331)>产业专家(0.1412)>务农人员(0.1054)(图4)。由此可见,首位的也是可持续性的人才供给是紧抓返乡大学生群体,激发其扎根工作的热情,提供其扎根工作的事业,关心其扎根工作的需求;其次是大学生村官群体,两个群体的突出可见乡镇对于知识的渴望与尊重;最后是下派干部,这个群体有资源、见识宽、站位高,为乡村发展把脉护航是再适合不过的。如莱西院上镇对返乡大学生逐户走访、登记台账,结合其大学所学专业,有意识的培养,有针对性的培训,有组织的联谊,形成乡村人才互动圈。

图4 全面乡村振兴中人才振兴发展路径图

青岛市通过组织安排、产业引人、教育育人和政策留人,养胖了亲生的“儿子”,留住外来的“女婿”,引来常住的“邻居”。以乡愁、血缘、家族为纽带唤回漂泊的“儿子”,激发“儿子”的家乡情怀,给予最大资源的倾斜,尤其是社会地位的尊重,养住、养大、养胖能说“方言的自己人”;以产业链为纽带,以事业群为核心、以服务周为名片,事事处处体现“儿子”“女婿”都是“儿”的环境,以乡村人民幸福感获得为衡量标准,舍得资源供给,不惧创新变革,留住外来的“女婿”建功立业、名利双收;以本乡村山青水秀、民风淳朴为卖点,以孝德文化传承、农桑体验为亮点,以一棵树、一陇苗、一间房的资源专属供给为切入点,不拘一格吸引不能常住的“周末工程师”、“寒暑假专家”等邻居人才,提供“度假式”智力供给,有意识的打造诸如青西新区“画家村”、大场镇“文创街”、市南区“同心慧”等人才集聚高地与平台。

“两座山头”即“绿山头”与“红山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美是硬件,是自然的馈赠;文脉是软件,是历史的传承。这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守护“绿山头”一刻不放松。根据AHP模型在分层赋权,构造计算分析可以得出:污染企业(0.5412)>污水治理(0.3384)>厕所革命(0.3139)>垃圾分类(0.2331)>手工作坊(0.1369)>农村集市(0.1054)(图5)。由此可见,守护“绿山头”治理污染是民之所迫,是最大的民生。对污染企业转移迁入的一律说不,对原有污染企业强令其升级改造,对污水治理不留隐患。厕所革命和垃圾分类关系每家每户,是身边的细微民生工程,实现容易,持续难。青岛,已累计完成80余万座的农村改厕任务,惠及8个区市的87个乡镇,3742个村,惠民数达200余万人。胶东镇建设卫生厕所智能管控平台实现长期、持续管理服务。

图5 全面乡村振兴中生态振兴发展路径图

青岛市提高乡村规划站位,坚守“两山理论”底线,严防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在董家口建成了符合环保标准的生态园区,承接转移产业,配套升级传统“散乱污”的手工作坊,通过奖补形式完成乡镇中小企业升级改造,以国家美丽乡村建设和我省“十百千”工程为契机,以厕所革命、垃圾治理和污水处理为抓手,完成乡镇民生工程,创新互联网网格思维体系的注入,打造可见、可管、可控的网络化管控体系。创新以精神鼓励和地位尊重为主的乡村特色奖罚体系,落实乡镇为主体的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的“一控两减三基本”的任务目标,打造“三生三美”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青岛样板。

传承“红山头”一刻不能忘。根据AHP模型在分层赋权,构造计算分析可以得出:红白理事会(0.4369)>传统文化注入(0.3954)>乡村文物保护(0.3331)>民风民俗弘扬(0.2384)>乡村非遗传承(0.2139)>村志村史整理(0.0912)(图6)。由此可见,乡村人民心中的大事依旧是红白事。以此为突破口,弘扬新人新风、厚养薄葬的风气,形成红事简办,白事不办的地方新习俗。从资金、场地和人员上加大对乡村文物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形成有形的在眼前,无形的在心中的人人参与的新风尚。传习齐鲁儒家优秀文化精髓,注入乡村现代特色文化风情,形成宜儒则儒、宜新则新的新文化。如琅琊镇砚台地村制定了《砚台地村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通过村民自我约定、自我规范来实现村事自治,坚决遏制和改变农村打牌赌博、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陋习,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凸显优秀家风故事,传承好家训传统,全面深化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儒家思想发源于齐鲁大地,孔子作为儒家思想创始人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核心思想为仁、义、礼、智、信被尊为正道,而五色中红色为正色,以“红山头”代表齐鲁文脉的传承无论从其思想精髓和抽象意义都相契合。青岛市应以申建孔子大学青岛研究院为突破口,以我市传统艺术茂腔、柳编等为载体,以深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保障,清晰我市乡村文化肌理,梳理我市乡村文化脉络,整理我市乡村文明的历史碎片,传承我市乡村文明特色文化,激活我市乡村文化的产业动力,挖掘我市农耕与渔业相融合的山海文化,注入儒家文化的仁与礼的核心灵魂,增强乡村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自我内生管控能力,激发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文明,结合全域旅游的开展、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打造“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乡村文化品质。

图6 全面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发展路径图

“一场硬仗”即实现我市全面乡村振兴重大战役。青岛市已经确立乡村振兴近、中、远三阶段发展目标。到202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40%以上的村(社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100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提升1000个农村新型社区服务中心,农村实用人才规模达到25万人,确保湿地面积不低于14万公顷,建成100万亩节水农业示范区,10个“乡村记忆”村落、20个“乡村记忆”博物馆。农村经济发展得到持续优化升级,农业创新力、整合力、竞争力和融合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前列,彰显“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青岛魅力。

青岛结合自身“莱西经验”发源地的先发优势,开展“三带展开”构建生态中轴发展带、滨海综合发展带、北部突破发展带的发展布局,加强“三区保护”对崂山、珠山-铁镢山、大泽山-大青山三大生态涵养区的重点保护。在发挥基层组织核心引领作用,打通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渠道,推进普惠共享公共服务工程,促进生态富农、弘扬文化兴村,激活内生动力上,扑下身子,深下功夫,不胜不归,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青岛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