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公共健康服务效率评价研究
2019-10-11陈瑞斌
张 莹,陈瑞斌
(西安财经大学统计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制度性安排。
公共健康服务的支出效率分析主要是研究一定的公共卫生支出所能得到的最大产出量[1]。不同的学者在研究中选取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各不相同[2,3]。从研究方法上看,由于DEA方法在多投入与多产出效率评估上的优势,绝大部分关于医疗卫生效率的研究均采用该方法。通过公共卫生的支出效率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表现为大致相同的变化过程[4]。分地区来看,各省区的医疗卫生支出效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5]。
虽然对医疗卫生支出效率已经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卫生支出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全面;其次,对人口健康服务供给效率多从静态角度或者动态角度,而没有将两者结合。因此,本文将以“一带一路”沿线省区作为研究对象,从“大健康”的角度出发,重新构建供给与需求的指数体系,对健康服务供给效率做出综合评价,进一步研究供给服务效率的现状和趋势的协调性。
1 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对效率的评价必须建立在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建立公共健康服务供给效率的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是实施评价的关键,而实证分析的过程就需要运用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
1.1 指标体系与数据来源
根据公共健康服务供给的内涵界定,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卫生健康资源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公共健康服务效率评价投入指标,从人寿状况和疾病状况构建公共健康服务产出指标,见表1。
分析所用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2016)》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8-2016)》。另外,鉴于西藏地区部分数据在年鉴中未给出,加之西藏地区特殊的区域特点,本文的分析对象只包含17个省区。
1.2 评价方法
1.2.1 DEA模型
现有文献对于供给效率的研究多采用DEA方法,这是由数据的特征、分析目的、方法本身的适用性决定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于 1978 年由Charnes和Cooper等提出并逐步发展完善的一种非参数相对效率评价方法。DEA方法要求首先利用线性规划构建一个生产前沿边界,而后通过比较实际投入产出与生产前沿边界的距离,求出相对效率[6]。DEA方法两种常见的模型是 CCR 模型(Charnes et al.,1978)和 BCC 模型(Banker et al.,1984)。本文结合人口健康供给指数和需求指数,采用 BCC 模型测度17省区人口健康公共服务效率。
1.2.2 Malmquist指数
Malmquist指数最初由Malmquist于1953年提出,用以分析两组不同时期的消费变化。Caves、Christensen和Diewert于1982年开始将这一指数应用于生产效率变化的测算。Malmquist指数借助距离函数反映相邻2个时期决策单元生产效率变动情况。Malmquist指数的具体形式为:
2 17省公共健康服务效率分析
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方法实证过程[7]:第一,利用上述投入和产出评价指标体系在2007-2015年截面上的数据,利用BBC模型得到17省区公共健康服务供给综合效率;第二,得到反映跨时期动态效率变化的Malmquist指数;第三,结合静态和动态数据分析各省区的健康服务供给效率状态。
2.1 截面数据效率评价
由健康服务综合效率(图1)可知,2007-2015年,沿线省份健康服务效率处于中等水平均值为0.877。从平均水平来分析,新疆自治区、云南省、广西自治区、海南省、广东省的综合效率一直保持在1的水平上,表明这5个省区健康供给在满足健康需求的方面是有效的。陕西省、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的综合效率处于最后三名。
图1 2007-2015年17省公共健康服务效率平均值
2.2 时间序列数据扶贫效果测度
MI指数反映了指标动态效率的变化。从表2可以看出,总体上供给效率呈上升趋势,其均值为1.0462。
从区域横向分析,除海南、福建、广东外,其余省区的供给效率呈上升趋势(MI均值大于1)。通过对比2007年与2015年MI指数变化值,总体呈增长趋势的有甘肃、陕西、云南、广西、辽宁、吉林、内蒙古。影响供给效率变化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医疗卫生资源现状、医疗服务管理水平等。这些省区效率呈现上升趋势的原因主要是2个:一是经济基础较薄弱、健康服务供给效率较低,政府重视加上政策支持,加大投资规模,使得效率提高;另一方面是通过积极引进先进方法和技术,提高服务管理水平,促使效率增长。除了上述省区外,其余省区的效率变化范围相对较小,保持效率平稳趋势。
从时间纵向分析(见图2),10年间MI指数的均值都大于1,表明每年供给效率都在呈增长的态势,且分为3个阶段。2007-2009年公共健康服务供给效率基本保持在1.06左右,变化趋势不明显;2009-2014年供给效率的增长趋势逐渐减缓,到2014年达到最低;2014-2015年供给效率迅猛增长。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2008年政府为实现“保增长、促就业、调结构”的宏观调控目标,将经济发展的重点集中在基础设施及其相关设备与原材料行业,对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关注不够。随着经济趋稳、行业振兴,以及鼓励医生到基层多点执业,发展社会办医等政策的实施,公共健康服务供给规模和水平也逐渐提高。
表2 2007-2015年17省公共健康服务效率变化
图22007-2015年MI指数均值图
2.3 各省区效率状态综合分析
利用DEA模型的效率指数和Malmquist指数测度结果,可以对这17省区的供给效率做动态和静态的综合分析。以DEA模型的效率指数为横坐标,以Malmquist指数为纵坐标绘制散点图,并以DEA效率均值0.877为供给效率大小的临界值,以MI=1作为效率变化的临界值,将散点图分为4个象限,进而按效率状态分为4个类型,即落后型、发展型、成熟型和衰退型。根据各省区均值的原始数据绘制的效率形态分类如图3所示。
图3 17省区公共健康服务供给效率形态分布图
第一,落后型(1象限)。该象限所属地区的供给效率较低且从趋势上呈下降态势。从图中看到没有一个省区处于此形态。第二,发展型(2象限)。该象限所属地区的健康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同样低于临界值,但MI指数大于1,供给效率将保持上升趋势。出现在这个象限的省区有陕西、内蒙古、四川、重庆、黑龙江、浙江、吉林。第三,成熟型(3象限)。该象限两项指标值均高于临界值,供给效率高,且上升趋势明显。出现在这个象限的省区有甘肃、宁夏、青海、云南、广西、辽宁、新疆。第四,衰落型(4象限)。该象限效率指标值高于临界值,但是效率变化值低于1,效率递减。出现在这个象限的省区有海南、广东、福建,其公共健康服务供给效率超出平均水平,规模投入和管理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出现了效率的提升瓶颈,需要创新管理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实现供给效率的持续提升。
3 结论
综合以上对“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健康服务供给效率的动态和静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3.1 沿线省份健康服务综合效率处于中等水平
健康服务供给效率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卫生资源、管理制度与水平等都有关联,各因素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组合关系,综合效率体现了规模、管理和技术,使要素发挥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上述分析中,综合效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供给有效的省区既有东部发达省区又有西部经济落后省区,而效率低的地区中没有东部发达省区。
3.2 沿线省份健康服务供给效率变动呈上升趋势
在空间上变现出区域特征,发达省区的改进不明显,其余省区均呈增长趋势,究其原因在于健康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相关资源和政策的倾斜促使发达地区的增速减缓,欠发达地区加速增长。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健康服务供给效率必将持续增加。
3.3 没有落后型省区,而经济发达省区多为衰退型
处于发展型的陕西、内蒙古、四川、重庆、黑龙江、浙江、吉林省区,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投入规模和管理能力不足,导致健康服务供给综合效率不高,但随着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资源配置水平的提高,其供给效率将实现持续增长。处于成熟期的甘肃省、青海省、宁夏自治区、云南省、广西省区,其健康服务的产出虽不高,但在有限投入的情况下已经发挥了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其综合效率有效,同时,由于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健康投入,这些省区的供给效率也将会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
4 政策建议
4.1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包括医院管理制度、分级诊疗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安全和供应制度以及监管制度。应明确强调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强调坚持公平与效率的统一。一方面,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和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有序竞争。通过改革,形成中央政府领导、权责清晰、依法规范、运转高效的医疗卫生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模式,通过完善政府职能促进政府与市场的有效结合,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效率和水平。
4.2 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合理配置资源
优化国家基本公共健康服务项目,整合公共健康服务质量体系和政策措施。通过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在不同地区、不同机构、不同人群之间合理配置公共健康资源,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在地区层面,向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倾斜,缓解地方财政支持医疗卫生资源的相关配套资金压力,发挥中央财政的引导作用;在机构层面,更多财政资金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推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以财力资源的持续增长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供给的同步发展;在人群层面,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采取有效措施提升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和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健康水平。
4.3 完善医疗相关制度,提高健康资源使用效率
通过规范医疗卫生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机制,提高健康资源的使用效率,以公平性、可获得性、可接受性、效率性和风险规避性为评价标准,对医疗卫生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规模效益与结构效益进行综合性评估。同时,要提高民众的健康管理意识和水平,加强健康和医疗基础知识的普及。另外,加强健康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远程医疗服务等发展,建立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实现各级医疗服务、医疗保障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