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段学生有序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19-10-10陈冬
陈冬
[摘 要]小学低段学生受心理年龄与认知基础的制约,在数学思维过程中往往呈现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因此,引导与训练学生有条理、有步骤地开展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教师,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有序操作、有序表达、有序思考,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促使他们的思维从“无序”向“有序”转变。
[关键词]小学數学;低段学生;有序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6-0079-02
有序思维是指在思考与解决问题时,遵循一定的规则与顺序,按照特定的步骤与次序进行探索的一种思维方式。有序思维可以让问题变得条理化、层次化,便于解决问题。低段学生受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思考问题时没有一定的顺序,表述时模糊不清,其实就是缺乏有序思维的表现。如何在教学中培养低段学生的有序思维?教师应致力于引领学生的学习从散点状走向结构化,给他们一个循序渐进、整体全面的学习体验,厘清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总结出有序的解题策略和步骤,从而保证高效学习。
一、有序地看——有序观察,有序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那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低段学生以形象直观为主,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有次序的观察,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借助图形的直观性去感知与比较事物的数量特征,切实做到不遗漏、不重复。通过有序的看,学生可以充分了解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从而把知识层次化、条理化,促进有序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时,其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有顺序(从上往下、从左往右)地数数,在数的同时作记录。为此,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并正确地数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先用多媒体出示一幅儿童游乐园的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瞧,游乐园可真热闹!快去看看游乐园里都有哪些好玩的吧!”让学生逐一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并尝试动手画圆点来记录不同物体的数量。由于情景图中小朋友的人数较多且分散,所以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避免遗漏或重复。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帮助学生建立起圆点与物体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更让学生感觉到有序观察、有序数数的重要性。
二、有序地做——有序操作,有序思考
皮亚杰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低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无序”向“有序”过渡的阶段,需要教师通过物质化的、外在化的操作活动,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猜想、推理与操作,让他们在亲身体验过程中形成清晰流畅的解题思路,提升操作能力和认知能力,发展有序思维。
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一找:“教室里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待学生找到长方形的面后,教师立即引出周长的概念——图形一周的长度,接着以课本封面为例,让学生分组探讨如何求出它的周长。
师:你们猜一猜,要想知道这个封面的周长,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呢?
生(齐):封面的长和宽。
(学生先动手探究,后进行成果汇报)
生1:我们组首先测量了封面的长和宽,然后从封面四个顶点中的任一点出发,以顺时针方向沿着封面的一周观察,发现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或宽+长+宽+长)。
生2:我们组通过直尺测量,发现封面的两条长相等,两条宽也相等,所以长方形的周长=2×(长+宽)。
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了多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对于这些方法,教师没有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再次提问:“你们认为哪种计算方法比较简便?说说理由。”又一次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使他们从实践的角度去思考算法的简便性,同时也能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样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潜力与主体地位,学生不仅牢固掌握长方形周长的概念,而且学会了有序操作、有序思考,再让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探讨正方形的周长时,学生就得心应手了。
三、有序地说——有序表达,有序思考
思维是对概念的统合加工,而语言反映了这个过程。思维是语言产生的基础,语言反过来也会影响思维。儿童语言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他们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发展。低段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表达常常会出现词不达意、思绪混乱、语义不完整等问题,对此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语言发展对于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开口说的机会,同时,还要适当引导他们学会有条理、有序地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使他们在表达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进而促使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共同发展。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学生虽然能够快速地算出结果,但对于计算的过程不能做到条理分明、逻辑清晰。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先”“然后”“最后”等连接词完整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与计算过程。
例题:有三袋面包,第一袋装了10个,第二袋装了8个,第三袋装了5个,幼儿园老师要为班上13个小朋友准备面包,你觉得买哪两袋比较好?
生1:我先将第一袋和第二袋相加,10+8=18(个),结果不对,再将第一袋和第三袋相加,10+5=15(个),结果也不对,最后将第二袋和第三袋相加,8+5=13(个)。因此,应该买第二袋和第三袋。
生2:我先将13进行数的分解,有六种组合——1和12,2和11,3和10,4和9,5和8,6和7,然后从每袋面包的数量分析,第一袋有10个面包,13个小朋友分,还需要3个面包,但第二、三袋面包都不是3个;第二袋有8个面包,13个小朋友分,还需要5个面包,第三袋正好有5个面包。因此,应该买第二袋和第三袋。
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先”“然后”“接着”“再”“最后”等表示顺序的连接词进行表达,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且有利于强化学生语言的逻辑性,充分发展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马明先生说过:“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思维过程。”思维是学习数学的关键,缺少了思维,就难以真正了解数学的形成过程,难以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小学低段是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启蒙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让学生的数学逻辑从模糊走向清晰,让学生学会有序观察、有序操作、有序表达、有序思考,使解题思路变得明朗,从而为学生探求数学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陆莉玛.培养一年级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J].小学数学教育,2016(8):32-33.
[2] 王永.在分类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以四年级“三角形分类”为例[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0(4):45-46.
[3] 桂俊婵.善用练习培养学生的有序数学思维[J].小学教学参考,2016(14):67-68.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