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照片上的人

2019-10-09杨枥

延河·绿色文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二舅虎子大舅

杨枥

那些槐树大大小小的枝枝杈杈,一根根支棱着,像丝儿肉不挂的鱼骨,齐齐扎向空旷虚无的天空。初冬天气,树叶想必落尽了,当了大地的被子。

隔着薄雾,远远瞧去,树们连成一片,貌似亲厚。仔细看,还是能分出哪儿一片色深,哪儿一片色浅。那颜色是慢慢过渡的,黑中有灰,灰中有白。走进去,才看清楚了,这些生长在豫东平原沙土地上的槐树,远没有豫西地区的茂密和健硕。

我豫西老家的沟边上,长着一棵槐树。村里胡子最长最白的老人,也不清楚它的来历。沟是黄土沟,它就站在沟边边上,有雨或无雨,沟沿儿都会时不时垮塌。今儿掉一坯子土,明儿掉一坯子,成年累月,沟没见平,树没见倒。一小半弯弯曲曲的树根,没了泥土的掩护,钢筋铁骨般粗粝沧桑。

说来稀奇,那棵老槐树没腿没脚,却会走。二十年前,它距沟边三米多,现在还大抵如是。沟壁上不时会裂开些土坯子,今天还在,说不好明天就会脱落,就像一天天的日子,不经意就溜走了。可老槐树生机不减,该发芽发芽,该落叶落叶,照样挺直着身子,坚守着一方土地。这些天地间看见的和看不见的物事,到底是谁在消磨着谁的光阴呢?涧河远在二里开外,老槐树的根不可能扎过去,当看到豫东平原上的槐树,我就想,也许豫西地区的土壤比豫东平原的更会保墒和滋养吧。

走在林中,遇见有几棵树挨得比旁的近些。它们是一家子吧,再不济也来自同一片苗圃,看粗细,看高低,它们是相差无几,只有走近才能发现它们有着微妙的差异。这片林子大约五六亩,东南西北都种着花生,地里残留著丝丝缕缕的花生秧。南边有条水渠,虽然此刻不见水,可明显靠南边的几棵槐树要精神些。从哪儿看出来的?从树皮的光滑程度和整体的气韵上,它们真是不一样的。好比一个女人的左右手,别看天天抹着一样的雪花膏,可只要不是左撇子,右手相比左手总要大些,皮肤也会黑点粗糙点。近水楼台先得月,近水的树木自然也会滋润些。

林里有条明晃晃的小路,与母亲娘家的路一脉相承。

母亲驮着个大包袱,可让她疲沓的,应该是她满腔的心思。而我,脚丫磨破了,也渐渐磨灭了首次出远门的新奇感。我脚上穿着双红色崭新的条绒布鞋,试穿非常合脚,没想到还没走几里地,就像铁鞋,脚指头受刑一样火辣辣的疼。周围的景象再陌生,我唯有一个念想:赶紧走,走到那个曾承载母亲第一声啼哭却没有承载母亲成长的地方。

火车倒汽车,下午两点才到中牟县城。黄黄的日头在天上沿着一条线走,看我们在地上来回踅圈,很难找到直达村子的顺路车。于是,母亲凭着十年前的记忆,带着我走一段,问一段,朝着县城南方递进。可走一截,母亲会疑惑,咦?不会吧,那时候这里还没马路。又走一段,她又会说,呀,不会吧?不记得这里有个学校啊。晕晕乎乎的,我们母女逢岔路就问,一路兜兜转转,还好大方向总归没错。

离开人烟较为稠密的集镇,其余是大片的沙土地和时不时冒出来的槐树林。穿过好几片槐树林,也记不清几片,天擦黑才到了姥姥家。

姥姥这个称呼,我开始很陌生,后来是抵触。小时候,家里唯一一张三斗桌那沾满蜡泪的玻璃下,压着家里唯一一张发黄的黑白照片。我很羡慕村里的顺伯家,家里有个大大的相框,四条棱边是木质的,玻璃面儿,就挂在堂屋正中的墙上,进门就能看见。里面卡着很多黑白照片,照片上的男人,年长的坐着,年轻的站着,但大都端着架子,可眉眼间的喜悦是抑制不住的;而女人,无论大小年纪,都在笑,抿嘴笑,张嘴笑。有个男孩呢,一两岁时是挤鼻弄眼的哭,渐大后就是龇牙咧嘴的笑,非常顽皮。每回去串门,我总要巴望下那个相框,它那么薄,却是一个时光宝盒,承载着一家人的欢乐与富足。而我们家呢,唯一的一张照片上,是一群陌生的亲人,没有我的父母兄弟,也没有我。

家里这张照片里,男女老少一堆人。居中那个老太太,宽额头,长方脸,发际线老高。母亲说,这是她妈,我管她叫姥姥。这个称呼我感觉怪异,不就是外婆嘛,干啥叫姥姥?因为在豫西地区,管母亲的母亲就叫外婆,简称婆儿。咋一印到照片上,外婆就成了姥姥呢?母亲也说不清,只说,记住是姥姥就好了。姥姥就姥姥吧,反正也没见过她。

姥姥怀里,是个噘嘴眯眼的小男孩,穿着一件圆点点的花罩衣。姥姥背后,是个身材细溜的少年,一副腼腆相。他们分别是二舅和大舅的长子,我的表弟和表哥。后排两个男人,圆脸个高的是二舅,长脸个低的是大舅。照片上的一家人,祖母抱着孙子,儿子围着母亲,兄弟拉着哥哥,一团和气,亲亲热热,看起来又幸福,又快乐。背景是开封大相国寺,带锯齿的照片上还有几个斜体字——人民照相馆。

母亲的手指被生活磨砺得粗糙不堪,却一次次从照片上拂过,似乎想把她念叨的亲人们,从里面拉出来。我却不以为然,不就是一张照片吗?荧幕上的苹果再红,鸡腿再怎样冒着热气,还能拽下来咬一口吗?我对这张照片,也不是全无感觉。大相国寺?白马寺有一匹白马,它里面有什么?寺庙里,肯定有和尚,有少林寺的厉害没?母亲说,她也没去过。随后,我又发现了一个更尖端的问题:为啥照片上没有母亲呢?母亲神色黯淡,像是很多话说不出口。

一天,邻居小伙伴虎子来家玩儿,拍了一会儿画片,叠了两只纸飞机,便索然无味了。于是,我想起了那张照片,虎子家比我家还穷,连一张照片也没有。我就指着说,喏,这是我姥姥。虎子一呲牙,表示不懂。我故作老成说,就是外婆咯。虎子嘻嘻笑了,嘴里不断重复着:姥姥的,姥姥的,然后笑得前仰后合。我又羞又恼,真想抽他。他却又问,你咋俩外婆儿呢?当时,感觉就不好了,可他说的也不差啊。那一刻,我真恨自己,吃饱了撑的,拿一张来历不明的照片瞎显摆啥呢?让自认为“铁哥们”的虎子这样揶揄我。我立刻轰走了虎子,掀开玻璃,揭下那张发黄的照片,几下撕成了碎片,塞进了煤火眼儿里。玻璃早都裂了几道闪电一般的纹,放照片的地方只留了一个擦不掉的痕迹。母亲下地回来,我说,茶水撒了把照片弄坏了,就扔了。母亲居然没打我,只是叹了一口气,里面蕴藏着无尽的心酸和无奈。我后悔了,真不该毁掉母亲的一个念想。

待我略大些,我才知道母亲原本是有家的。在她八岁以前,她以为她和旁人一样,有爹,有妈,有弟弟和妹妹,有一个虽然贫寒但齐整的家。可那年,枣树刚冒芽,木门被一个人推开了,也推开了母亲从此不同的人生和心境。来人自称是母亲的爸爸,外婆外公也不否认。来人住了几天就走了,可从那以后,母亲感觉自己是那么与众不同,就算混在人群,后背仿佛背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几个让人侧目的大字。因此,她低头走路,小声说话,连目光都是软的。从前那个活泼的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一下子不见了。

要不是电影《黄河东流去》,母亲大概一辈子也不会滋生找亲人的念头。荧幕上浊浪滔天,人群里的母亲泪如雨下。灾民们流离失所,惶恐不安的逃荒场景,让母亲想到了自己的身世。困扰她十几年的疑惑,好像在那一瞬间豁然开朗了。有哪一对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她说。第一次,是父亲陪着母亲,在中牟的娘家住了三天,见到了照片上的每个人。那时候我还小,也不清楚母亲具体是个什么心情。这一次,表姐出嫁,我陪着母亲,心里也揣着一个想法。

眼见走到了村口,我却一步路也不想走了,鞋里全是沙子,也沾到了磨破的血泡上,不走都热辣辣疼着。我抱怨着母親,下次回来别带我!这除了槐树就是沙子的地方,有啥可好的。看,你姥爷!顺着母亲的手指,我看见石桥边真的站着一个高而魁梧的人影。是柳叶吗?随之是一声呼唤。母亲哽咽着回答是,莫名其妙,我居然也想哭。姥爷说,他已经等了两天了,还问我们咋来得这么晚。母亲说,家里老老小小需要安置妥当,才能出门啊。姥爷执意接过包袱,说来了就来了,捎什么东西。母亲说,里面是几双鞋和几件棉衣,是她亲手缝的。还有几盒点心,是芽儿的爸爸专门去老城买的……姥爷不善言辞,话也不多。那张照片上,并没有姥爷,可大舅真像他。

我们在大舅家落脚,堂屋里早就拥了一堆人。认识的不认识的,分别和母亲打着招呼。里屋两张床上,堆满了表姐出嫁的被子,毯子和箱子,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红彤彤的喜字,暖洋洋一片。母亲抚摸着,嘴里说真好。姥姥应该是自谦,说,我就说你大哥呐,妞就是一门亲戚,弄这么多干啥啊。母亲抬头看看姥姥,没言语。随后,大舅母——那个面庞黑红,身材臃肿的女人,与守着一口大铁锅烙煎饼的姥姥一起张罗着晚饭。红红的麦秸火,映着姥姥的面庞,我像是看到了老年的母亲。大舅最高兴,他每开口说话,总要唤一声母亲的乳名。

二舅家在前院,我拎着点心去的时候,他正蹲在地上杀鸡。看见我,仰头问了一声,妞,你脚磨烂了?宽厚的音色,略带嘶哑。暮色里的一口白牙格外显眼。看他笨拙地拔毛开膛,我说,我妈不吃鸡肉。二舅愣了一下,问为啥?我说我也不知道,不吃就是不吃。二舅妈过来说,你也不问问咱姐吃不吃鸡肉,你就杀,这是春上才开窝的小母鸡呐。二舅立马说,咱姐不吃,让咱外甥女吃!这时,过来一个男孩,眯眼噘嘴的,应该是我的表弟了。他看见我,非常礼貌地问了一句话,就走开了。

吃了晚饭,二舅非要给我洗脚,一见伤口,他忙取来白布、酒精和云南白药,还有针线。因为最大的伤口在脚拦筋上,如果不固定好,等于白搭。灯光下,二舅摆置了好一会儿,才处理好。在他去洗手的档口,二表弟在我身边嘟囔说,你是洛阳的大小姐,俺们家才不稀罕你这个臭丫头!他比大表弟的眼睛还小,我才不在意你稀罕不稀罕哩。二舅领着我,到了大舅家。母亲们围着一台铁炉子在聊天。大舅听说我脚伤的厉害,执意要打开看。二舅说,他已经处理完善了。大舅打趣说,呀,不容易啊,你啥时候稀罕妞了?二舅说,我姐的妞,我可是稀罕呐。

夜深了,问候的人陆续散去,剩下的大多是照片上的人。大舅拿来黄琉璃一般的胡萝卜,还有干花生,一起放在铁炉上烘烤。蔬菜的甜香,干果的焦香和噼啪声,一会儿工夫便充斥了整间屋子。大舅让母亲吃软糯的胡萝卜,母亲笑着说,晚饭吃好了。又让母亲吃花生,母亲摇头。母亲正经饭吃罢,一口零食都不吃的,可惜这个习惯大舅不知道。母亲解释完,大舅的尴尬才略褪去。煤火的铁盖子没揭开,但里面炙热的煤块一定是吐着幽兰的火苗,迫不及待释放着自己的热能。赶了一天路,母亲似乎疲倦了,双颧微红,话也稀了。可大舅二舅兴致未消,分别说着自己的工作、参军的经历,又拐到了母亲被送人的节点。母亲已然知道,可我不知道,就打着精神听。大舅和二舅,极力解释着兵荒马乱、母亲生病,才被姥姥送人的情景。他们实在想把情形说得有多么的迫不得已,也想得到母亲的认可或者响应。可母亲像是睡着了,一声不吭。而当事人——我的姥姥,语气没有儿子们激烈,还异常平稳,时不时补充着儿子们所不知道的细节,慢悠悠的口吻,像是在讲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大约随着时间的老去,发生的故事也都老了吧。字里行间,没有骨肉分离的哀伤,只有合情合理的世事弄人……没人察觉到,把头埋进膝盖里母亲的肩膀在微微抖动。我伸开手臂,揽着母亲,手掌轻轻拍着母亲的后背,而母亲发烫的身体,也微微倾斜过来......

后来,母亲借口上厕所,拉我推门出去,只见满天寒星,在无边无际的星河里闪烁。还有溜溜的细风,从树梢,从我俩燥热的身体掠过。站在树影里,母亲缓缓回顾下四周,说,这就是她出生的地方啊。我不太懂母亲所想表达的含义,却想起来了我的家、我的亲人和那个两扇木门、一道砖墙的院子。末了,母亲抚摸着我的头发,轻声说,等明儿办完事儿,咱就回……

猜你喜欢

二舅虎子大舅
戒烟令
与大舅会酒
儿子的声音
奶羊 奶娘
一个罐子
我爸只服我大舅
生活还欠你一场风花雪月
二舅的脸真白啊
虎子
辛酸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