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在老年下肢骨科手术中应用效果观察
2019-10-09杨妍蓉
杨妍蓉
154002佳木斯市中医院麻醉科,黑龙江佳木斯
对于老年人而言,下肢骨折时有发生,通常需行手术治疗,但老年人生理器官功能处于退行性改变的阶段,具有较高的麻醉风险。近年来,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逐渐被应用到需行下肢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中,实施此种麻醉时,有盲视穿刺与超声引导下穿刺两种方法[1]。收治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70例,进行分组对照,分别在传统盲视及超声引导下实施麻醉,在比对麻醉效果的基础上,证实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因出现下肢骨折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70例,男36例,女34例;年龄62~78岁,平均(70±5.3)岁;所选患者均没有手术、麻醉禁忌证,研究前已经详细告知此次研究目的,均同意参与。随机分为超声组和传统组,各3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麻醉方法:进入手术室后,两组均对静脉通道进行开放,给予乳酸林格注射液,静脉滴注,剂量是6~8 mL/kg,以同样的方法给予芬太尼、咪达唑仑,剂量分别为1 μg/kg、1~2 mg。在此基础上,超声组在超声引导下施予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所用仪器是索诺声便携式超声诊断仪,对L4水平的位置进行横向扫描,使腰大肌、腰方肌、竖向的腰脊肌、L4横突显示出来,采用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后,依据超声引导,在L4间隙的脊柱正中处以硬膜外穿刺的方法进针,超声下可见针尖到达L4神经根旁时,停止进针,将针芯拔去进行回抽,无脑脊液、回血时,将20 mL 0.5%法罗哌卡因注入,应用超声对股骨大转子、坐骨结节连线中点处进行横向扫描,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至坐骨神经旁时,将25 mL 0.5%的罗哌卡因注入。传统组在传统方法引导下实施麻醉:从骼嵴对L4的位置进行确定,应用1%的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随后行硬膜外穿刺,于L4间隙旁开脊柱正中的2~5 cm处,垂直方向进针,针头到L4横突时,进行少许退针,随后稍微向上倾斜,于横突上缘进行0.5~1 cm的进针,感觉到阻力消失后,将针芯拔出,进行回收,无脑脊液、回血时,将20 mL 0.5%的罗哌卡因注入。于股骨大转子、骶骨角下方的1~2 cm 连线处进行垂直进针,有异感出现时,将25 mL 0.5%的罗哌卡因注入[2]。
观察指标:判定两组麻醉效果。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术中没有痛感出现,肌肉松弛度满意。②有效:术中有轻微痛感,肌肉松弛度尚可。③无效:术中有明显痛感,需追加镇痛药物。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术后,对患者疼痛进行测定,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AS),10 分为总分,分数与疼痛程度呈正比。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超声组麻醉总有效率为97.15%,传统组为80.0%。两组比较,超声组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VAS 评分比较:超声组术后VAS 评分为(0.98±0.23)分,传统组为(2.12±0.53)分。两组比较,超声组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老年患者大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需行下肢骨科手术治疗时,麻醉风险较高,需对麻醉方式进行合理选择。近年来,临床上将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引入到老年下肢骨科手术中,此种麻醉阻滞的范围较广,麻醉效果优秀,但操作有一定难度,需进行准确的穿刺[3]。传统临床上进行穿刺有盲目性,依赖于麻醉操作者的经验、技术,一旦穿刺不够准确,不但难以实现麻醉效果,而且可致使神经出现损伤,使患者痛苦增加。因此,临床上不断对此麻醉进行改进,逐渐将超声引导应用在其中,超声可对神经具体位置进行明确,对穿刺进针的位置、深度进行全程监测,还可对麻醉药物的分布弥散情况进行观察,麻醉成功率高,且镇痛效果优越[4]。
表1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n(%)]
综上所述,对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实施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时,临床上应尽量应用超声进行引导,使麻醉成功率、效果得以提升,从而为手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