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医研究综述

2019-10-08李觉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弘扬传承特点

李觉

摘 要:淮医(淮医学派)是中华医学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之一,为华夏医学文明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淮医孕育并诞生于淮安(旧称淮阴),在其2000余年的发展、成长、成熟的过程中,建立了富有区域特色的医、学、研体系,形成了以吴鞠通、枚乘、杨介、程莘农等为代表的医学群体和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及传承规律。本文综合了各方大家、名家及文史学者对淮医的研究成果,从淮医名称的演进和概念界定研究,淮医塑源、形成、发展和特点研究,淮医传承、弘扬和保护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淮医; 塑源; 发展; 特点; 传承; 弘扬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6-195-003

中医博大精深,流派纷呈。淮医,也称淮医学派,是中华医学史上重要的医学流派之一。近年来,淮医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百度搜索中以“淮医”为关键词的网页达76页757条。淮医现象引起了医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淮医的代表性文献、著作及名家学说的研究,从淮医名称的演进和概念界定,淮医塑源、形成、发展和特点,淮医传承、弘扬和保护等三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淮医名称的演进和概念界定研究

(一)淮医名称的演进研究

淮安是下草湾新人和青莲岗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其医学文化更是辉煌灿烂,远在汉唐时期,就有“天医星,落淮阴”之说。长期以来,由于淮安地名和区划数次调整变更,其医派名称也出现过变化。

1.地域名称的演进研究。淮安,位于淮河与大运河交汇处,襟淮带海,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秦时置县,市境始置县邑有淮阴(今清江浦区、淮阴区、淮安区的大部分)、盱眙(今盱眙县城北)、东阳(今盱眙县马坝)。西汉年间,市境内又增置淮浦(今涟水县西)、射阳(今淮安市东南)、富陵(今洪泽湖中)等县。明初在元代淮安路的基础上设淮安府,治山阳。至清末辖现省内淮安、宿迁、盐城、连云港以及扬州、徐州的部分地区。民国三年(1914年)县名复称淮安。1987年撤县建县级淮安市,2001年地级淮阴市更名淮安市,县级淮安市撤销设淮安市楚州区,2012年更名为淮安市淮安区。

2.淮医名称的演进研究。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四年(1371年),淮安府创建医学,设医学正科1员(从九品)。明清年间,淮安(阴)中医发展鼎盛,以吴鞠通、石寿棠、刘金方、陆慕韩等名家为代表,形成了颇具影响的“淮医”,世称“淮上医派”[1]。

由于历史上淮安府治山阳县(今淮安区),且山阳县作为水陆交通咽喉,成为盐商巨贾聚居地,同时也就成为医家悬壶济世营生的首选之地,因而呈现名医云集、世代延续的局面。所以,一度人们习惯于称淮安府山阳县的医家为淮医[2],亦称淮医医派为山阳医派。如明代礼部主事,四明人陈忠《赠医士潘友谅序》称:“得淮之名医潘友谅诊之。”

1987年5月原淮安县第一届政协副主席马济中、河下镇中医师殷大彰《“山阳医学流派简介”》在县级淮安市报《淮安报》发表,1992年8月殷大彰《“吴鞠通与山阳医学流派”》在北京第一届国际中国医学史学术会议交流,从此“山阳医派”一词被引用。2008年,淮安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田富生出版《吴鞠通与山阳中医学派》一书(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9年3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陈仁寿在《江苏主要中医流派分类与特点》一文中指出,山阳医派又称淮医学派[3]。接着苗裕[4]、杨建华[5]、卞正等[6]均认可这一观点。

2009年5月以来,淮安市政府连续举办了多届“中国淮医”文化节(自第四届起更名为“中国淮医惠民大行动”),淮医被政界、学界广泛认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江苏“既有‘甲天下的吴中医派,又有‘冠吴中的孟河医派,还有苏北古老而灿烂的淮医学派”[7]他还强调,淮安名医辈出,淮医是一个很有底蕴的品牌[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认为,淮安历史文化悠久,医药文化积淀深厚,孕育了以吴鞠通为代表的、世代传承的特殊群体——淮医[8]P15。中医针炙学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程莘农认为,应该打响“淮医”品牌[9]。

3.淮医学派与山阳医派的关系研究。“淮医”是“淮医学派”的简称,历史上曾一度时期被称为“山阳医派”和“苏北医派”。但不管是从历史渊源,还是从地域范围,以及代表性人物来讲,淮医学派在内涵及外延上都要比山阳医派要深厚宽广得多,“山阳医派”是淮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辉煌时期。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平在《淮医对中国医学发展的贡献》一文中指出,“在淮安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中医文化积淀非常深厚。200年前,吴鞠通和‘山阳医派使淮医登上了中华医学的巅峰。”[10]《吴鞠通与山阳中医学派》一书作者田富生认为,在我们这块地区,长久以来以“淮”为主,从纵向看,“淮医”是一条主线,山阳医派是淮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高峰期[2]。

从历史渊源上看,“淮医”的历史比“山阳医派”要长久得多。淮安医药的历史可追溯至商代创制汤液的伊尹,曾隐居于灌云县(曾为淮安的辖县)境的一座山中修炼,此山因名伊莱山[11]。淮安文史专家高岱明在《淮上文人多精医》一文中说,“淮医源远流长,名医接踵辈出,与这方土地深厚的中医文化积淀有关。秦汉以降,这一带老庄哲学基础较为深厚,出了不少方士,中医药学比较发达。”[12]

从地域上看,“淮医”的范围比“山阳”的范围要大得多,是以古山阳(今淮安区)为中心,影响辐射到现淮安、宿迁、盐城、连云港及扬州、徐州等苏北部分地区。故古镇河下文士顧竹侯为韩达哉《医学摘瑜》写序称:“吾乡襟淮带海,代产名医,自吴鞠通先生著《温病条辩》一书,发明伤寒、温病之异,与夫三焦受病治法之不同。嗣是医家始不囿于仲景之论,所以生枯起朽着,不知其几千万人也,吴书既风行一时,‘淮医遂有声于世。后学继承余诸,精益求精,卢扁不可偻指数……”

从代表性人物看,“淮医”亦比“山阳医派”要多得多。刘平在《淮医对中国医学发展的贡献》中指出,淮医代表人物,古代有枚乘、杨介、张耒、吴鞠通、李厚坤、刘金方、高映青、赵小楼、季凤书、汪筱川、韩达哉、章锡州、谭济安等,近代有高景堂、刘梦桃、陈寿仁、刘绍渠、陈伯熙、郭杰仁、曹应台、季丹秋、张济川、陈方针、谭健民、章湘侯等,当代有汪继良、谭从如、徐林春、陈连登,以及当代中医针灸学泰斗程莘农院士。[13]而“山阳医派”只是以清代著名医学家吴鞠通为宗师,以温热病学为研究中心的一个地方医学流派。

与此同时,民国初年因山阳县和陕西山阳县同名,故撤消淮安山阳县。另外,现今陕西省仍有山阳县建制,河南省焦作市设有山阳区,历史上还有山东高平之山阳郡。所以,“山阳医派”易引起歧义,称“淮医”更为恰适,也属名实相符。

(二)淮医概念界定研究

关于学派,学者们往往有不同的界定。新安医派传人、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键认为,一个学派的形成应具备三项条件:一是一个或几个有影响有威望的学术带头人,也就是宗师;二是一部或数部反映这个派别观点的传世之作,并保持该学派的研究方法和学术风格;三是有一大批跟随宗师(包括家传和私淑)的弟子,他们本身也必须是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人才[14]。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学派还应具有显著的区域特色,且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关于淮医的概念界定,学界目前有不同的说法。从研究现状看,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有学者认为,淮医仅指中医,学术体系上主要以吴鞠通的温病研究为核心。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潘朝曦认为,“淮医,其一指出生和生活在旧治淮阴现治淮安一带的医务人员;其二指中医学术上的淮安为主体的中医学流派。”[15]陈仁寿[3]p20、杨建华[5]p8等认为,淮医学派以吴鞠通为宗师,治温病为其特色。此类学者都是从狭义上来理解淮医,把淮医界定为以现治淮安为主体,广及淮海、江淮平原上发展起来的,以吴鞠通为宗师,以治温病为特色的地域医学流派。

此外,还有学者認为,淮医不仅指中医,亦包含西医,不仅涵盖医学,亦涵盖药学,即包括古今淮安地域及影响覆盖的其周边地区的全部医药体系。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淮医交响》序中写道:“淮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共同孕育了我国医学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淮医。”[16]上海中医药大学刘平认为,淮医品牌的成就,体现着古代中医的辉煌与现代中、西医传承共荣的交相辉映[17]。

从概念界定的科学性及逻辑性看,笔者更倾向于广义的淮医,也曾为淮医作过定义。在笔者看来,淮医是指发源并恢宏于古淮河与大运河交汇处——淮安(阴),这一区域的古中医大流派、名家学说及其传人,与当代西医携手并进、交辉相映的总称[18]。

二、淮医塑源、形成、发展和特点研究

(一)淮医塑源、形成和发展研究

医学学派或流派,是源于或成熟于某一地区,在一定的经济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明确的传承脉络,目前仍拥有传承人,具有独特的学术思想与独到的经验的诊疗经验的中医文化和学术现象[19]。淮医同样如此。

1.淮医起源于西汉初期——以枚乘《七发》为标志。杨建华[5]p8认为,其源头可追溯至汉代。上海中医药大学刘平[9]p124认为,淮医源远流长,名医接踵而出。早在2000多年前,淮安出现了一位精通中医理论的大文学家枚乘,留下了华夏第一篇阐述养生之道的汉赋经典《七发》。1000年前,杨介绘制了我国最早的人体解剖图,在我国解剖学上享有突出地位。远在唐宋时期就有“天医星、落淮阴”[20]之说,汉、晋、宋、元、金、明、清七个朝代众多名医为淮医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淮医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吴鞠通《温病条辨》为标志。清代是淮医学派的成熟期,以吴鞠通先生著《温病条辨》一书为标志,“吴书既风行一时,淮医遂有声于世”,此时淮医学派形成并成熟。刘平[9]p125认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创立了“三焦辨证”理论,不仅使温病学说益趋系统和完整,而且便于初学者随证处方,为一般医家所喜用。清同治年间李厚坤著《温病赋》及《温病汤头歌诀》,对继承与发展吴鞠通的温病论治思想起到了如虎添翼的作用。此时,淮医声名大振,誉满浙、沪、鲁、皖等地。

3.淮医发展于清末明初——以出现“丛医镇”为标志。清末民初,古镇河下名医云集,业务兴盛,经验成熟,学术思想日臻完善,喻为“丛医镇”。先后有名医“淮扬九仙刘金方”、“苏北三大名医张治平”、“两淮名医汪筱川”等。这段时期,不仅本地出现多名医学世家,还有山西太原名医傅青主、苏州名医徐大椿、山东名医黄元御等曾寄居淮安,行医著书立说。陈道瑾《江苏历代医人志》中不完全统计,清、民国时期名医有500余人[21]。

4.淮医传承弘扬于新中国——以程莘农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名医辈出。中国中医针炙学泰斗、中国工程院院士程莘农教授是当代淮医的杰出代表,同时还有伤寒巨匠陈亦人、内儿学家秦正生等。在淮安市的中国淮医名人馆淮医名人厅列展了33位新中国淮医的杰出代表和当代淮医名人;淮医华夏厅列展了43位在淮安出生或在淮安工作过的且在全国有影响的医学名家。

(二)淮医特点研究

陈仁寿[3]p19-21将江苏颇具地方特色的地域流派分为:苏州的吴门医派、常州武进的孟河医派、淮安的淮医学派、无锡江阴的龙砂学派等四大医派。从清代中叶以来,江苏中医界素有“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5]p5,“南推孟河,北数山阳”之说[6]p8。

作为中医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流派,淮医有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孙家正在为《淮医交响》一书作序中认为[8]p2,淮医文化渗透着儒家文化的精神,其核心是“仁医仁术”。其根本目的是解救疾病苦难之中的人,包括生理上的治愈和心理上的慰藉,这是一种最直接、最客观的教化。孙家正还归纳了淮医的五个特点:(1)淮医提倡“天人合一”,这是淮医的理论基础,在淮医文化中,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得到了无限的扩大和升华。(2)淮医主张天人共识,人际和谐、和衷共济,主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健康长寿。(3)淮医有着整体的治疗思想、科学的检查方法、奇特的治疗技术、和谐的脚药手段,对祖国医学乃至世界医学作出了贡献。(4)淮医对医生的素质要求极高,“医非美材不能学”,“医非上智不能”、“非果、达、艺三者兼全,不可以从政,医者亦然”,把行医与经天纬地的治国理政相提并论。(5)淮医注重人才培养,学童启蒙便诵《汤头歌》《药性赋》,形成了朝儒夕医的民风与传统,从元代至民国,出现了许多专门传授医药知识塘艺的馆塾,淮安河下古镇就是闻名全国的“丛医镇”,为各地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中医人才。

猜你喜欢

弘扬传承特点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