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微作业设计
2019-10-08徐诞
徐诞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微作业设计亟待创新,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贴近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思想、贴近生活实际进行设计,对微作业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筛选,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作业训练机会,顺利启动学生的训练思维,以追求作业设计的科学性、高效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微作业;创新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7-0050-02
微作业,是指容量小、选题精、形式简练的作业形式。在设计道德与法治作业时,教师可引入微作业,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训练的机会。微作业占用时间少,操作简便,可以在教学的不同环节展开,具有极强的灵动性,因而学生的参与热情高,训练效果好。在具体设计微作业时,教师要遵循短小精悍、因材施教、互补性原则,贴近教学内容、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一、贴近教学内容设计
1.体现短小精悍原则
微作业是一种崭新的作业形式,因为短小精悍而得名,具有极为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对教学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对教学条件展开优化处理,为微作业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和网络渠道,通过微作业,为学生创造更多作业训练的机会。
教学内容是作业设计的主要载体,教师要注意微作业设计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参与心理和表达欲望。如教学《说说我们的学校》后,教师为学生设计微作业:“我们的学校很美丽,我们的学校不简单,请大家任选一个角度展开思考,录制一分钟的音频作业,提交到网络交互平台上。”学生对自己的学校是最熟悉不过了,但用录音的形式展示还是第一次,参与热情高涨。为确保录制顺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阅读,对学校环境进行认真观察,有些还形成了书面材料。虽然这样的作业很简单,要求也比较低,但学生高度重视,这说明教师抓住了文本、生本思维的对接点,设计操作行之有效。
2.追求互补性原则
微作业和传统的书面作业有很多不同之处,即传统的书面作业以书写形式或口述形式呈现,而微作业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进行操作的,这无疑与书面作业形成互补。因此,在设计微作业时,教师要结合传统的书面作业进行整体操作,借助网络信息平台,让学生在多重的作业训练中形成更多体验。微作业有立体感、灵动性,学生喜闻乐见,而书面作业严谨性高,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達能力,二者有机结合,其互补性就鲜明地体现出来了。
微作业没有固定的格式,教师在具体设计时,要有观照意识,以提升作业的可操作性。如教学《走近我们的老师》时,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微作业:“教过我们的老师很多,如果让你为某位老师制作一张感谢卡,你准备送上什么样的祝福?请将相关话语打在教师提供的电子贺卡上,然后参与网络展示,看谁的语言设计最贴心。”学生听说要为老师送祝语,便利用网络展开搜索,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整合设计。在进行网络展示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互动评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二、贴近学生思想设计
1.内容分层
学生呈现个体差异,这是最为普遍的现象。学力基础、学习悟性、学习习惯等方面不同,学生的学习表现和作业能力自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教师为学生布设统一的作业,势必会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在设计微作业时,教师要了解不同群体学生的思想实际,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锻炼的机会。
微作业的内容应具有针对性,呈现形式具有灵活性,所以教师要切准学生的思想基础展开布设,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如教学《生命最宝贵》时,教师为学生布设了微作业:“爱护身体,珍惜生命,这是最基本的生命态度。为更好地爱护生命,我们不妨开展一次访谈活动,对爸爸妈妈进行采访,让他们介绍一些基本的保护方法,然后将采访内容进行整理,参与班级展示活动。”经过一番实践操作,学生都能够获得不少调查信息,并撰写成调查报告。课堂展示阶段,学生都能够有针对性地讲述采访经过,并对保护方法进行展示。教师组织学生对展示内容进行评价,微作业获得圆满成功。
2.形式多元
微作业是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设计和操作的,具有立体感、灵动性、互动性。因此,教师要在作业形式上体现创新意识,给学生设计一些生活案例,投放视频材料,通过动画展示、辩论等形式,从不同维度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作业设计形式多元、灵动,势必会给学生带来更强的信息冲击,形成丰富的教学发动力。
选择微作业的形式时,教师要有个性追求,为学生准备多元化的作业,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如教学《安全记心上》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知识抢答的微作业:“今晚八点钟,老师在网络互动平台上进行知识抢答互动活动,优胜者将获得一定的奖励。”为准时参加这个抢答活动,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早早登录互动平台。教师按时启动竞答程序,学生参与热情高涨,经过几轮抢答,获得了积分。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出题,准备了多种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很多题目难度较大,学生都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这说明学生准备得非常充分。
三、贴近生活实践设计
1.彰显实践性
微作业设计要彰显实践性,这是最为重要的追求。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所以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认知进行全面探究,发动学生展开实践操作,以形成崭新的学力基础。如社会调查、实地观察、数据分析、案例收集、读写训练等,都是具有实践性的作业形式,教师要在微作业中有针对地融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实验操作,以形成客观的体验认知。
贴近学生的生活展开微作业设计时,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认知基础有一定的了解,为学生布置带有实践性的作业,全面提升作业的质量。如教学《心中的“110”》时,教师为学生布设微作业:“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人贩子骗小孩的事情,请大家和家长协调沟通好,自行拍摄一段视频,直观展示人贩子骗孩子的经过,为大家敲响警钟。”作业公布之后,很多学生家长积极响应,主动扮演人贩子。一番实践操作,学生顺利完成微作业。这些微视频被快速传递给教师,教师经过多重筛选,重点推介优秀微视频,并对相关演绎给出积极评价。
2.突出互动性
为突出微作业的互动性,教师要对微作业的形式进行创新,利用网络互动平台展开广泛的互动性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热情。学生对网络互动有特殊的兴趣,教师如果能够引入其中,与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讨论,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启迪。教师为学生布设微作业,如投放思辨话题、组织讨论竞赛、展开抢答游戏等,都能够形成丰富的训练启动点。
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家人是学生最爱的人,教师针对家庭环境展开微作业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形成良性互动。如教学《家庭的记忆》时,教师设计微作业:“家是最温馨的港湾,关于家的成语、谚语、格言、诗篇、故事,你知道多少呢?请参与网络交互活动,展示你所知道的家的信息,看谁发布的信息最为丰富。”学生听说要展示自己掌握的关于家的文化内容,都特别兴奋,主动参与。
道德与法治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其作业设计也需要充分考虑学科教学的实践需要。因此,教师要展开细致的教学分析,遵循“三贴近”原则,为学生准备丰富的微作业,创设多元化的训练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