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演示在数学高效课堂中的研究与实践

2019-10-08李伟伟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9期
关键词:演示实践高效课堂

李伟伟

[摘 要]高效课堂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终极目标。数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都会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激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关键词]演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7-0005-02

课堂教学中的演示,指教师将教学所需的实物展示出来,然后由教师或学生演示操作,学生认真观察、探究,最终获得新知的一种教学方式。演示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从演示的特点出发,将其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观看、交流、讨论、操作中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数学教学效率,从而构建高效课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道具制作,奠定演示基础

课堂教学中,教师合理、恰当地运用教具,不仅能够节约教学时间,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具虽然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但由于学校提供的教具的数量较少且单一,如常见的教具有圆规、三角尺、半圆等,所以根本无法满足数学教学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此外,形式单一的教具根本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导致教学受阻。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不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制道具,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时、分、秒》时,教师布置了一个课后的手工制作任务:“请大家以家里的钟表为依据,利用废旧纸张、塑料瓶、牛奶盒等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钟表。”任务布置后,学生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制作。下节课,教学伊始,教师没有直接教学相关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将制作的钟表展示出来。学生制作的钟表形态不一,如有的学生制作的钟表只有分针,有的学生制作的钟表只有时针。针对学生在制作钟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将自己制作的钟表展示出来,让学生进行对照。在对照过程中,学生发现了问题,于是教师顺势引入时、分、秒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致极高。这里,教师抓住学生喜欢动手制作这一特点,将教具的制作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联系,奠定了演示的基础。

自制教具虽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具的制作中,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动手操作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同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自主观察,掌握演示步骤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教师必须传授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真正掌握、内化、运用数学的定理和概念,而不仅仅是学习数学的理论知识。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具有较高的严密性、逻辑性、抽象性。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演示,可让学生在观看演示的过程中认真思考,逐渐掌握演示的步骤,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课时,提高数学思维,教师准备了一些教具,先让学生回忆前面学习有关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学生通过回忆已学知识,思维逐渐被激活,然后教师让学生到黑板前演示相关操作。接着,教师出示剪刀、红色纸张等物品并提问:“剪纸是我国最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人结婚,需要剪一些‘囍字,你知道该如何操作嗎?”学生的好奇心极强,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教师进行演示操作,学生认真观察,感悟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这里,教师巧妙借助剪纸艺术,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给了学生很大的启发,使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习得数学学习的方法。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认识起源于动作,是在动作基础上产生的,没有动作就没有思维和学习。”这充分说明实践操作对学生学习产生的积极影响,因此将演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想让演示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因为学生只有在观察、动手操作中思维才会启动,认知也才会被激活。

三、合作探究,提升演示效果

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单一且重复,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给出的思路展开学习活动,导致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能力、思维得不到锻炼与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革新已有的认知,运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尤其要引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探究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式之一,与学生的认知规律、身心发展特点相契合,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演示的效果,使学生更易于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拼装的演示操作:“这里有一个三角形,如何才能将它变成平行四边形呢?”问题提出后,学生认真思考,教师可让学生到黑板前进行演示操作。接着,教师又给出其他图形,有菱形、梯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这些图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数学教学中,学生合作探究时,教师及时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能为学生学习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因此,小组划分时,教师不妨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的对象,这样组合而成的小组自然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学生在合作中身心放松、心情愉悦,自然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操作训练,强化演示体验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而演示能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学生对演示的内容、步骤有了深刻的感知后,教师可设置与演示内容相关的训练活动,这样既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具体设置时,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分层设计,且训练量、训练难度和训练时间等方面,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合理制定。

例如,教学《厘米和米》一课时,在教师演示过后,学生对厘米和米的概念有了初步的感知。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设计了一个“比一比,量一量”的活动:“这里有十组实验材料,各有特点,你能根据所学知识,把它们的长和高准确地测量出来吗?”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教师设计的这些活动难度各不相同,有的难一些,有的简单些,目的是使全体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这样的活动设计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形成、教学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数学课堂中的演示操作训练,教师必须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为了防止“后进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的现象出现,教师可设置多样化的训练,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学生的训练更具有针对性,获得的体验也更加深刻。

总之,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一些辅助手段,需要升级和优化教法,而演示能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并逐渐主动地深入探究,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巧妙通过演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演示实践高效课堂
高中生物教材《生物技术实践》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