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数列”试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2019-10-08唐宇亮
摘 要:数列既是高中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未来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在高考中经常与其它数学知识交互联系,并以选择、填空、解答题形式出现.命题人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的要求,在近几年把数列当作热门考点进行命题,以考查学生“四基”“四能”、数学思想、数学联系的掌握程度.本文对2016-2019年高考文科数学全国Ⅱ卷中数列试题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数列;试题分析;教学建议
作者简介:唐宇亮(1994-),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数学).
1 引言
数列属于人教A版教材必修五中第二章的内容,包含“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三部分.在高考试题中该专题所占分值少则5分,多则12分,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形式出现,在高考数学全国Ⅱ卷中更是频频以解答题的形式出现,所以这个专题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同时也是高中数学必修部分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2016-2019年的高考试题的解答题部分尤为“偏爱”数列这个专题,连续四年在解答题部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命题人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契合考纲,也是为了培养高中生的数学思想.所以本文深入研究数列专题的考点和解题特点,主要针对2016-2019年高考文科数学全国Ⅱ卷中的数列解答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实用的教学建议.
3 2016-2019年全国Ⅱ卷文科数学中数列试题特点
通过分析2016-2019年的高考试题可知,数列解答题仍然以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以及前n项和为主要知识点进行命题.对取整函数、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函数最值问题、对数相关运算等知识点进行综合考查.总的来说,全国Ⅱ卷的文科数学数列试题相对理科要更基础、更常规,但方式也更灵活,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更好地检测学生结合其他知识的综合水平.比如,对于2016年试题第(2)问,若不能理解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以及题干中给的取整函数的例子,就不能知道前十项和如何计算;对于2017年试题所涉及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取值问题和2018年试题的一元二次方程求最值问题,都是考查学生对于方程的理解以及细节上的取值范围问题,也是相对困难的;而对于2019年的最新试题来说,第(1)问相对常规,第(2)问结合对数运算思想,若不了解logaax=x这样的运算,也很难完成.综上所述,高考文科数学全国Ⅱ卷数列试题第(1)问偏基础常规,主要考查基础公式,第(2)问多结合其他知识,综合性较强.
4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的建议
4.1 注重“四基”“四能”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培养“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四能”(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虽然是一种能力的测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从近些年的全国卷来看,本考点集中在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上,试题越来越侧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
在此观点下的教学中应做到:(1)通过加强数列概念教学,等差、等比数列相关公式、性质的由来以及推导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通过回归教材,从教材的编写中得到启示,教会学生利用公式解决数列基本习题,培养学生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2)通过故事形式的导入及设置问题的情景讲解基本概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3)运用“引导——发现”的模式,通过事先的情景导入进一步分析问题所在并解决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用联系的观点学习数列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可以更好地把握数列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等差与等比之间的联系,以及数列解题方法的联系等.近些年的高考试题很好地体现了数列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与一元二次方程、基本初等函数、三角函数、导数以及不等式等的联系.
在此观点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讲解具有数列与其他知识相结合的试题,找到解决该问题所涉及的“几重联系”(即是等差与等比数列之间的综合性问题?还是数列与方程相结合的问题?等),通过分析找出解题的整体思路,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解题.
4.3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数学核心素养
早在古代就存在很重要的数列,例如,斐波那契数列;中国古代也有相关数列的著作,例如,《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从内容上来看,它们都与生活息息相关,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传统文化,而优秀的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考查学生应用的创新意识,是《课标》中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即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抽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在此观点下的教学中应做到:(1)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数轴,然后让学生发现数轴上的数与数之间存在的“规律”,学生很容易发现整数、奇数、偶数等,再将它们逐个提取出来可以得到一个个数列,就可以完成一个从直观想象到逐步理解数列定义的抽象过程;(2)教师可以给出一些特殊数列,像常数列、无穷数列和有限数列等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分类的同时,根据已有经验再去分析未知模型,此举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和逻辑推理能力;(3)教师在给出数列通项公式之后,通过一定的习题去演练,然后再通过演练题型的变式,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數学运算和数据分析能力.
4.4 完善的教学评价
4.4.1 评价的开放性与多元化
不仅要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也要进行学生的数列学习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数学素养的形成,不仅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可以结合“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的主体来纳入评价体系,从生理、心理、表现等开放多元性的途径来进行综合性评价.
4.4.2 评价方法要更加“弹性”
教育部2017年新颁布的《课标》明确:数学核心素养要融入课程、教学和评价之中,可以看出除了“教”与“学”之外,评价的方式方法也受到了重视.大多数对于学生的评价只以“考试”的形式为标准,这样的硬性指标只能从单一的方面看待学生学业完成的基本情况,对于学生的兴趣、创新意识和情感价值观方面却很少关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谈话沟通、小组合作学习、心灵沟通的班会等形式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张定强,闫佳洁.2016年全国高考试卷中“数列”试题分析[J].中学数学,2016(11):21-23.
[3]汤鸿.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下的数列教学研究[J].中学数学,2019(05):87-88.
[4]刘莉,王孝宇.2018年高考“数列”专题命题分析[J].中国数学教育,2018(Z4):59-63+75.
(收稿日期:2019-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