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弱的成因与对策
2019-10-08陈芹
陈芹
【摘 要】數学作为基础的理性学科,对于数据的处理和运算是学习数学的基础要求,运算解题能力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素质,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因素。对于初中生而言,数学运算能力的强弱,很大一部分上决定着学生的数学成绩。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能够不断优化计算方法,整合教学资源,加大学生练习程度,切实提高学生的运算水平。本文将主要论述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弱的成因与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 运算能力弱 成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7.036
初中阶段的数学运算不同于小学阶段,小学阶段只是简单的对于数据进行简单加减乘除,而初中阶段更加注重于运算的规则和对变量的处理。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计算能力的平稳过渡。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学生不重视计算,平时计算量小,导致考试时常出现计算错误。教师对此情况,要不断改变教学模式,促进小组合作竞争,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
一、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弱的主要原因
(一)对计算能力不够重视
现在的教学大多为素质教育,大部分教师注重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计算能力这个最基础的数学素养。使学生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观点导向,只专注攻克数学难题,而忽略了基本的计算问题,导致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即使有思路,数据的处理也很容易出现问题。
(二)学生本身计算量少
初中生虽然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但是对于重复性的机械计算,心里还存在一定抵触心理。在计算过程中,常用计算器和手机代替,从心底里没有加强对于计算的重视,导致自己在真正动手实践时,计算速度慢,准确率不足。
(三)计算本身存在一定复杂性
数学计算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而初中阶段的计算更具有难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对于教材的深入研究。对于课本例题的归纳总结能力不足,导致学生一味的机械计算,没有明晰题目的本质,缺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缺少计算技巧的积累,对复杂的计算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心理。
(四)教师缺乏优化计算的意识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课堂模式过于单一,教师大多只是讲授——练习的单向进行,导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维模式单一,只能采取传统的方法,引入了大量的计算环节,缺乏解题过程中的优化意识,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想。
二、提高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的措施
(一)改变教学观点,加强内涵讲解
数学的固定模式训练固然重要,教师也要发挥自己的引路作用,不断为学生设计变式练习,向学生仔细分析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同时也要明晰计算的过程的易错点,帮助学生不断规避错误,在讲解过程时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教师在讲解沪科版九年级下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判断圆和直线的关系时,大多采用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相互比较的传统方法。在特定的题目条件下,也可以通过画图直接感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运用数形结合的创新思想,使题目的条件更加直观明了,免去了繁杂的计算环节,为后面的题目留出了大量的空余时间。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向学生讲解创新方法,不断简化学生的计算过程,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二)持续练习,加大学生计算量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形成良好计算素养,可以每天布置相应的素质训练,如口算题卡,每日一算等。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学生的计算能力自然会持续提高。同时也要规范学生的作业行为,杜绝用计算器计算的现象出现,对待学生出现的问题,能够对症下药,有效点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比如教师在讲解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的《二次根式》时,根号下的式子叫作二次根式,在根号下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单项式,多项式等。教师一定要向学生明确基本的知识点,并要学生明确二次根式的限定条件:负数没有平方根。帮助学生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不断简化计算内容。同时在讲解过程中,教师也一定要引导学生仔细检查多项式,是否符合二次根式的基本条件,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扎实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在班级中构建一个学风严谨的氛围,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建立学习计算互助小组,学生在合作的机制下,互相激励,取长补短。
(三)立足教材,深化计算核心
数学教师要仔细研究数学教材,在数学教材上的定理,法则,公式,都是经过不断实践,被认定为正确地公理。数学教师要以课本上的定理出发,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数学法则,使学生正确的运用相应的数学方法,不断简化计算。比如教师在讲解沪科版七年级下册《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时,教师可以从乘法法则出发,向学生介绍因式乘法的具体法则,教师首先以简单的数字计算为主,要提醒学生注意移项的符号问题,然后在导入一些未知量的计算,加大学生的计算难度,同时教师可以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相联系,明确他们之间逆运算的具体关系。让学生理解运算背后的规律,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教学模式
数学概念是在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经过抽象演变而来,具有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不断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导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负数时,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负数,要引导学生将感性的记忆与理性的知识结合起来,抓住数学的本质特点,重视计算技巧的渗透,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内化计算的本质内涵,达到深刻理解,不断巩固的教学目的。
三、结束语
教师只有在各个层面重视学生的计算能力,在日常适当加大学生计算量,才能使学生切实提高计算水平。教师此时也要立足于数学教材,以例题为出发点,优化计算技巧,夯实学生的计算基础,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形成严谨的思维逻辑能力,为学生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国起.如何让学困生从计算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浅谈小学低段学困生计算薄弱的成因分析及提高策略[J].学周刊,2012(29):142-143.
[2]谢菁.关于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薄弱成因的思考[C].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2018(一).0.
[3]陈亮.初中生数学运算能力不强的成因与对策[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3(6):12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