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复述能力培养初探

2019-10-08江洋张承凤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扩展性课后练习学段

江洋 张承凤

叶圣陶先生说:“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至关重要。”复述能力是语言能力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呢?笔者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读,梳理复述教学目标,尝试寻找小学复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

一、小学生复述能力培养的学段目标明确

《义务教育語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一至二年级“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三至四年级“能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五至六年级“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语文课程标准还针对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提出了具体的复述要求。三种复述类型始终贯穿小学的课文学习之中,但每个学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1.第一学段:简要复述

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简要复述大意,并对感兴趣的情节详细复述。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要求“能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由此可见,低年段的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基础的复述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简要复述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课文中的训练要求是以图画和原文中的词句作为支架进行简要复述的。如人教版教材一年级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和二年级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的课后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图画进行简要复述;听故事、看音像作品后进行简要复述,趣味性增强,对复述能力的要求也相对提高了。

2.第二学段:详细复述

第二学段教学重点是详细复述,要求学生能把握主要内容,力求复述的内容生动具体。复述能力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向扩展性复述过渡。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要求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大意。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力求生动具体”。教材的课后练习为详细复述提供的支架性线索或图画明显减少,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主要内容,复述要有条理,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级课文《在牛肚子里旅行》和四年级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的课后练习;还要求复述详略得当,清楚明白,重点复述课文中的精彩环节,如人教版四年级课文《夜莺的歌声》的课后练习。

3.第三学段:扩展性复述

到了第三学段,扩展性复述成为训练重点,在简要复述和详细复述的基础上,要求进一步提高。要求学生能抓住要点进行简要复述,并对部分内容进行扩展性复述。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要求“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要求学生在叙事性作品中对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心理等细节进行扩展性复述,如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新型玻璃》的课后练习;诗文除了复述作品内容,还要求学生体会诗文情境与诗人的情感,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扩展性复述,如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的课后练习。

二、复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情况,笔者开展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6份,收回206份,有效问卷200份。

调查范围:重庆市梁平区紫竹小学、秀山县梅江镇吏目小学、彭水县下岩西小学、梁平区蟠龙完小、南岸区天台岗小学及其他多所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师。

调查对象:一、二年级教师70名,三、四年级教师65名,五、六年级教师71名。

调查结果主要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设计模糊

(1)教学目标不清晰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复述要求,但在教师的教学目标中,要么没有体现,要么体现得非常笼统模糊。调查显示,34.95%的教师不清楚课标要求而根据经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没有体现复述训练的教学目标。28.64%的教师表示是通过复述的具体题目设置来掌握课标要求的,因而缺乏对复述目标的系统掌握。复述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根据题目归类,结合课标提出,而能够这样做的教师仅占1.46%。

(2)问题难度设计不科学

调查显示,复述教学中有8.25%的教师表示学生从未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主要靠自己说出答案;65.53%的教师表示只有个别学习好的学生偶尔能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这说明教师的问题设计难度过大,对学生的复述能力要求过高。

在听重庆梁平县紫竹小学教师教学《盘古开天地》时,教师在读完课文后就让学生详细复述课文内容,学生一脸茫然。虽然有学生举手进行复述,但也只是简单地复述了课文中的人物。事实上这篇课文只要求简要复述故事,学生自己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执教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且操之过急。教师教学应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学生能够接受的问题,遵循复述教学的规律。

2.教学技能不足

(1)教学环节缺失

完整的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其一般包含“导、学、练、评”四个环节。但调查发现,42.72%的教师在复述教学时,在学生读完课文后就展开复述,然后针对个别学生的复述加以评价,缺乏“学”和“练”的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缺失的原因是教师过度压缩复述教学的时间,为了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忽略了复述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单一

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学中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调查结果显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运用较少,63.59%的教师只用了1~2个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自然提不起学习兴趣,教学情境也就显得单调、乏味。

三、学生复述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

1.补齐知识短板

(1)厘清复述类型

复述,心理学上的定义是“为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不断重复的过程”。任运昌将复述分为基础复述和创意复述。但在小学各学段,基础复述的要求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简要复述、详细复述、扩展性复述。

简要复述就是把原材料的主要内容概括后再说出来,是纲要性的复述。复述有重点有层次,能够反映出文章的基本内容和骨架。详细复述就是用课文语言结合自己的理解复述,强调复述内容的完整性。详细复述虽然主要是用課文语言复述,但并非背诵,而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后,适当调整语序,把握主要内容进行复述。扩展性复述就是在把握文章主体内容后加以合理的想象,对文章内容进行扩展,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复述类型。扩展性复述要求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主要思想情感并作进一步延伸。扩展性复述需要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课后练习的要求,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教师应该在低学段注重简要复述训练,中学段注重详细复述训练,高学段注重扩展性复述训练。低学段学生刚开始进行语文学习,言语发展水平较低,常常出现表述不完整、不规范、逻辑混乱等情况,通过简要复述的训练,可让学生将事情说得清楚、明白。中学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基础,能够复述主要人物和事件,但复述的语言平淡乏味,内容笼统模糊。通过详细复述的训练,可让学生将事情说得生动、具体。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高学段的学生进入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逻辑思维能力等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迅速发展。通过扩展性复述的训练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阶段性突破难点

复述能力的培养贯穿学生六年的学习,三种复述类型也在每个学段的课后练习中交替出现,复述总体知识结构呈螺旋式上升,遵循着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低学段的复述重在培养学生基础的复述能力和对复述的兴趣,重点是简要复述,要求复述主要人物和事件。中学段的复述重在培养学生复述的完整性,详细复述成为训练重点,要求学生在简要复述的基础上做到详略得当,更加完整地复述文本,概括更加全面。高学段以扩展性复述为重点,在详细复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展开想象,加入自己的创意进行扩展性复述。

2.熟练掌握教学技能

(1)把握基本环节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复述的基本环节概括为“读一炼一连一述”四个环节。“读”就是熟读课文,切实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课文的主旨,做到心中有数。“炼”就是依据课文内容,写出复述要点。这个环节的训练既培养分析和概括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又是进行有序复述的依据,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学生提炼要点,是复述教学的学习环节。复述提纲需要根据复述内容的难易作选择,根据复述训练点来确定编写提纲的详略程度。“连”就是找重点词或关联词等复述的联系点。因为提炼出的要点是零散的,还需要通过找出文章的线索将每个要点联系起来。“述”就是重新组织语言,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2)掌握教学方法

认真研读并落实课标和教材中的复述目标,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积累词汇,锤炼语言,发展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笔者是从这样几个方面人手的。

图画法。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启发我们,在课后的详细复述练习中,可以利用图画作为支架帮助学生进行详细复述。第一、二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乐于接受图画的引导方式。

以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的课后练习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找准复述的主要对象——植物妈妈,再找主要内容——传播种子的方法,这样就找出了详细复述的对象和内容。通过图画法,学生就可以在图画上找到部分答案。最后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语言将复述内容补充完整,引导学生说出蒲公英妈妈用降落伞、苍耳妈妈用铠甲、豌豆妈妈用晒太阳的方法传播种子。

关键词填空法。除了图画法,还可以通过填空法引导学生详细复述。填空法适合详细复述文章的精彩部分,如在教学《四个太阳》时,教师可以通过“春天画__,因为__。夏天画__,因为__”的填空方式,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复述。

编写提纲。复述时,可以通过编写提纲的方法,帮助学生抓住主体进行复述。先是找出文章的逻辑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叙事性文本要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找出重点词句。然后按照文章的逻辑顺序将重点词句组合成一份提纲。最后根据提纲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角色转换法。通过转换角色,换位思考进行复述。这种复述是把原材料的叙述者改换人称,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改换人称后,须注意把线索交代清楚,人称要前后一致。此外,还要引导学生站在主人公的角度对其感情、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合理想象。

补充“留白”。通过对课文“留白”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扩充加以复述。这种复述是增加原材料中所没有的部分内容,对原材料加以充实和加工。这样的扩展性复述,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传统的反馈研究已经证明,反馈能够改进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果,因此在学生复述后,及时地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弥补自己的不足。在评价时,教师应该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复述的信心。同时,教师应该注意明确指出学生复述中的不足,帮助学生加以完善。如针对注重概括性的简要复述,重点评价学生对文本内容概括的准确性,以及对文本线索的探寻;针对详细复述,应注重对复述完整性的评价;针对扩展性复述,注重评价学生对文本的合理想象以及想象的创造性。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明白自己的不足,加以弥补。

猜你喜欢

扩展性课后练习学段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改革探究
比ITX还小华擎推首款Mini—STX主板
基于SpringMVC和Hibernate的企业人事管理系统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这样的一节课算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