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孩子厌学问题的探索

2019-09-30张苗耿荣芝

儿童大世界·家庭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人际交往家庭教育

张苗 耿荣芝

摘  要:孩子厌学行为的背后隐藏着家庭、学校等诸多方面的教育问题,研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帮助厌学孩子摆脱厌学情绪,需对症下药,家长应该科学教育孩子,做到真正关爱;教师应该注重细节教育,关注学生内心;孩子自身应该与人为善,调节不良情绪;学校应将孩子置于规范和谐的环境中,使其明确责任,健康乐学。

关键词:家庭教育  人际交往  情绪调控  规范与责任

對于孩子厌学问题,我们首先看一个案例:临近期末,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出现了问题,情绪波动比较大,和其他人矛盾增多,最严重的是有部分学生出现了厌学现象。一位学生家长打电话过来求助,说是孩子无论如何也不去上学了,电话里不时地还传过来孩子的哭声和家长的打骂声。

针对这一现象,我详细了解了这些孩子的表现。通过约谈孩子、老师、和家长,发现在这些现象的背后,蕴含着许多的教育问题,有家庭的教育问题,也有学校的教育问题。

直观的原因是临近考试等重大的阶段(事件),在学生之间、教师之间、校级之间是存在着竞争的。这就使得处于竞争中的人,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做事开始急躁,思考问题也就不再全面。学生之间因为一个不小心的摩擦而引起冲突、哭闹;老师因为学生的一个不说话的行为而大发雷霆;家长因为孩子犯错而拳打脚踢、挖苦指责……凡此种种,都对孩子造成压力,使之焦虑苦恼,成为他厌学的诱因。

再者,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不够,一点小小的矛盾冲突,在特殊的时间段有可能会爆发成大的事件。相互看不顺眼、嫉妒甚至打架斗殴,不能再温和地解决问题,更不会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渡过危机。报告老师后,又因为心有不忿而互相指责,或者干脆缄默对抗。所以当老师一顿教育之后,就悲观厌学了。

深究原因,还是家长没有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习惯、无私的关爱和做事的榜样;老师没有考虑到学生深层次的需要,直截了当、简单粗暴地压服、命令,只解决了学生表面上的问题,而不是使之心悦诚服。学生在家庭得不到他想要的关爱,在学校得不到他需要的呵护,自身又不够成熟,能力不够,加上年纪小认知有限,所以他就想到了逃离。

最后,信息时代的家庭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电视电脑家家有,手机更是人手一部甚至几部,当家长沉浸在游戏、聊天、网购中时,旁边的孩子也早已经被带入到那个虚幻的世界里。与学校的按部就班的上课下课相比,这里的吸引力更大。小孩子如何抵御得了网络世界的诱惑呢?

面对处于厌学问题中的孩子凄苦的脸、无助的眼神,面对暴怒的家长、焦虑的老师,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家长与老师应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在的家庭中孩子少,小孩子和同龄人交往时没有一定的方式方法,难免会出现小矛盾。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和家长耐心地指导,现身说法教她如何与人沟通。语言要得体,不能出口伤人;行为要文明,不能强横粗暴;做事要礼让,懂得尊重他人;学习上开展良性竞争,团结奋进,你追我赶,珍视集体荣誉……在这些细微之处能给到孩子关注,那孩子就能学会与人为善,学会合作,她自己也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了。

当孩子违反规则、犯了错,家长和老师第一时间不是处理孩子,要她认错,而是应该先平息自己的情绪,多方面考虑事情发生的原因,多角度调查事情的真相,得让犯错的孩子自己认识到错在哪里了,明白是非、明确责任,她才能真正的接受惩罚,改正错误。如上面那个例子,如果老师能在第一时间倾听孩子渴望被注意到的心声,能不给她扣上偷盗的帽子,那么也许她不会一言不发,不会提出转学要求;如果家长能够在事发之后,多主动和孩子交流,多听听孩子的心声,母女之间也不会无法沟通了。

用心倾听、有效沟通,真正走进孩子内心,让她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她才能疏解负面情绪,静思己过,学习交往。

二、老师应指导家长科学的教育方法,给到孩子真正的助力

所有问题的出现都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只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没有静下心来去了解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罢了。

一个9岁的小女生,在寄宿学校生活了两年了,每次家长送她去学校都要费一番唇舌,这次突然就决绝地不去上学了,哭闹着要求转学,问什么原因也不说。当家长向我求助时,我支开家长,慢慢等孩子情绪平复以后,才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成绩不好,也约束不住自己,多次违反纪律说话、做小动作。虽然老师也叫过家长到学校去解决问题,但是孩子屡教不改,老师就让同学们疏远她,让她反思己过。这次她又私自拿了同桌的东西,惹得老师大发脾气,责令孩子改正偷盗错误。试想一下,在如此冷漠的环境,一个9岁的小女孩在这里得不到她需要的温暖和关爱,她会愿意待在这里吗?她哭着说:“爸爸妈妈不爱我,把我送进来就不管了;老师同学不喜欢我,谁也不理我。”我把她搂在怀里,听着她哭诉,让她发泄。迅速梳理了孩子的诉说之后,我意识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个案,也不是偶然的事件。孩子情绪爆发,以不上学来要挟家长、老师,其实是她无力的对抗。这一切是我们做家长和做老师的把孩子逼到了这份上。

平复了孩子的情绪,我又和家长聊,发现妈妈依然怒气冲冲,指责孩子不懂得她的良苦用心,不珍惜学习的机会。父亲则抱怨老师不理解家长、指责数落学校的做法不够好。

我把孩子说的话告诉家长,明确孩子不是在无理取闹。点明家长,在孩子不愿意进寄宿学校时,你们像甩包袱一样把她塞进来,这个行为就违背了孩子的意愿;当孩子在新的学校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时,又是你们没有设身处地的为她着想,不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么,一味的催促她学习,引起她的反感;孩子犯错,你们没有和她一起来面对错误,而是和老师站在一起扩大她的错误影响面,勒令她改错!这样会把孩子越推越远,她只能以不上学来反抗你们。家长在孩子面前数落老师、指控学校、推卸责任,就给孩子一个‘这不是我的错的印象,那孩子能尊重老师吗?不能亲其师,如何信其道?平时家人在一起相处时,家长给到孩子的印象是:玩着手机、看着电视、休闲娱乐,让她认为家里可以自由自在不用学习!家长一手打造的家庭氛围,导致她要离开学校,回到她认为的可以为所欲为的家。

经过多次深入的交流,我指导家长首先做到以下几点:父母亲在教育孩子时观点、态度必须一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指责;更不能指责老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明白孩子行为的背后有没有表达的诉求。像上面那个孩子,她是希望有人爱她、关注她,和她交流的。可是封闭的学习环境导致她不能天天得到父母的关爱,不能得到认可、支持,她需要被关注;在家庭中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为孩子创造一个学习的氛围。我们常说任何事业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的失败。为了自己方便,将孩子推给隔代人、寄宿学校等行为,都是在推卸责任;要知道孩子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就在你忽视的这几年里。放学回家的孩子看到大人人手一部手机在玩,他也会模仿你去玩手机;因为父母是孩子的镜子。要让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自己先要成为这样的人;要让孩子远离手机,你自己就得这样做。⑷家长要和孩子進行有效沟通。懂得了孩子的需求,家长还必须与之沟通,先和孩子共情,然后再晓之以理;制定好家庭规则、明确好个人责任、让孩子看到父母的辛劳、明白父母的爱心,她才能接纳到你的爱,从而规范自己所言所行。

三、学校应该帮助教师纾解压力,细节育人

我们的老师都怀有一颗慈爱之心,但面对繁琐的教育教学工作,难免会有不耐烦。当老师的职业幸福感降低时,就需要从领导层面上给予教师心灵的营养,帮助教师纾解压力,指导教师从更细致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要让老师明确:每个孩子都不是完人,小学阶段正是他们学习做人的关键期,在他犯错的时候,正是我们教育的契机,不能一棍子打死,更不能讨厌、歧视、孤立她,简单粗暴的定性错误,而是应该抓住契机,走进她的心里,让她能够亲近你,你就获得了成功。

身为老师,要善于抓住共性的问题,在班会、家长会、队会等场合,多说细讲,避免出现错误;在个性问题或者重大问题上,老师就要单独座谈,细致入微的分析、破解,照顾到孩子的自尊心,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而不只是完结事情,结束纷争了事。急功近利往往适得其反。

其实,孩子只要是感觉到老师是爱她的,她会很快就承认错误的。关键是她是否接收到了你爱她的信号。

四、学校应该建立教学规范,明确教育责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如此,家庭也是一样。班规校规是每个学生都要遵守的规章制度,所有这些在孩子一入校、一建班就要明确,并且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地灌输,不断地强化,久而久之,他就知道该怎么规范做个学生了。家庭中也要有个规范,要求人人遵守。像看电视、玩电脑之类的事情,既要给予孩子权利、自由,也要有时间限制、内容限制等。这还要强调家长的示范作用,令出即行,谁也不能违反。

学习是终身的,尤其在信息化时代,每个人都要提升自己。所以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家长也应该学习,给到孩子一个明晰的榜样,营造一个学习的家庭环境,这时候不需要你催三催四,孩子就会主动学习了。

大人有大人的事情,小孩有小孩的责任,互相鼓励,彼此支持,才能家和万事兴。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作为师长,都应该反躬自省,多方协作,关注每一个生命的健康成长。不要让我们错误的教育方式伤害到孩子,让她选择逃离学校、逃离责任,甚至逃离家庭,以极端的方式来对抗我们。

我们希望每一个的家庭都能多一份和谐,我们的学校多一份温暖,让我们的孩子爱上学校、爱上家庭、爱上社会,消除“不愿去上学”的现象,凝心聚力,共同打造爱的学习乐园。

(责任编辑:嘉木)

猜你喜欢

人际交往家庭教育
舞动治疗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改善的相关理论研究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之我见
论犹太人的金钱观教育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