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美德教育的缺失及补救措施
2019-09-30栾盛杰
栾盛杰
摘 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的美德教育尤为重要。在家庭美德教育中,首先要把美德教育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其次要把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教育相结合。再次要强化礼仪教育,营造温馨家园,让孩子养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
关键词:家庭教育 美德教育 缺失 补救措施
从我国的教育现状看,无论对家长,还是教师,为了提高孩子的竞争力,重视课堂、重视书本,重视分数的理念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因而给人才培养方面留下了许多遗憾。在今天这个收入多元化、物欲横流、竞争激烈的社会里,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大部分人过上了富裕的物质生活,但也造成一些家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的生成,并给当代的小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左右着孩子们的价值取向。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审美情操在孩子们头脑中的地位渐行渐远。现代家庭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如同众星捧月,一切都是以他们为中心,造成了他们依赖性强、胆小、懦弱、任性、挑食、讲享受,缺乏同情心、责任感等不良习惯。对于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研究表明:身心健康的学生,一般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一定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的美德教育的重要。在实施美德教育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一定要与学校教育密切协作,互相配合,取长补短,才能使孩子的美德教育和综合教育产生的更好的效果。
一、传统美德教育和日常生活相结合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是一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孩子。而孩子接受的家庭教育,就像给孩子的思想打上了“底色”,习惯一旦形成,将很难改变,这种影响在孩子的身上很难消失,将伴随孩子的一生。正如孔子所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因此,家庭教育要从习惯养成开始。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他们的意识单纯,善于模仿,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差,行为习惯处于养成阶段,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对经常对孩子的行为习惯方式进行指导,让孩子美德的形成渗透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是子女的自然榜样和最初的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效果怎样,取决于父母思想道德素质优劣和教育方法是否适当。在人类历史长河的无数事实里,我们看到了传统美德的典范——《孟母三迁》,它教育我们在家庭教育中,良好的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效果有着直接关系。为了使孩子能够成才,孟母两迁三地,使孟子最后终于成为了大学问家。而《曾子杀猪》启示我们家长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同时这个故事也教育成人,自己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因此父母对于女教育一定要言行一致,答应的事情就一定做到,真正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否则给孩子树立一个言不行、信不果的负面形象,不仅会极大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信,也会在孩子将来的成长中起到一个不好作用。还有千古传颂的《游子吟》,传达母子爱的感化作用。就是说,家长可以充分发掘身旁的各种资源,多途径、多方法地做好孩子的教育指导工作,引导孩子继承、发扬我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因材施教,启发渗透,感化培养,榜样示范,让孩子踏踏实实地做好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从一点一滴做起,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下一代身上发扬光大。
二、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教育相结合
中国素以文明友好和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这个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仁爱、尊师、诚信、勤学、友善、宽恕、励志、爱国等美德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形成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漫长的文明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从古至今在净化灵魂,培养人民的道德素质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一个不尊重自己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所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是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历史责任。但在一段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道德教育问题陷入困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思想道德建设非常重视,尤其是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古人所讲的“百善孝为先”、“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二十四孝故事传颂的就是这种思想。然而,当今社会上许多人似乎对这优良传统淡薄了。纵观当今一些子女不孝敬父母、不赡养老人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独生子女,索取得很多,回报得少,甚至对父母发脾气。因此,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为了家庭的和睦幸福,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教育孩子爱父母、敬长辈。在日常生活中,要随时向孩子灌输、渗透爱的教育,树立爱父母、关心父母的思想观念。要让孩子懂得,没有父母的关爱,就没有自己生命的存在。父母在单位繁忙的工作情况要经常向孩子讲述,要让孩子亲眼观察到父母是如何忙忙碌碌地度过辛劳的一天。通过身临其境,所见所闻,使孩子真正懂得,父母为了抚养他们成人,日夜操劳,付出很多艰难和辛苦、耗费了很多心血和精力。通过教育使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地向父母奉献爱心、孝心,并且努力学习,以优异的学习成绩,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读书志在圣賢,”要教育孩子做到志欲当前,着眼未来,使整个社会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好氛围,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读一些体现中华伦理思想的儿童读本《三字经》、《弟子规》。小学高年级可以以选读《论语》、《大学》中有关章句。从书本的学习中中提高学生对“孝”的认识、激发学生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情感,从而形成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促进“尊老爱幼”等良好的社会风尚的形成,同时也为孩子在将来走向社会能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集体道德风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家庭的礼仪教育,营造温馨家园
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荀子曾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在我们这个礼仪之邦的国度,讲文明、有礼貌、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我们静下心来观察四周,我国的传统、文化、习惯还剩下多少?好逸恶劳、背信弃义、虐待老人等等丑陋现象层出不穷,传统美德在慢慢的流失,被人遗忘。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却极度放松,在饭桌上,每餐饭后碗里总有相当多的剩饭菜,浪费严重,而孩子并没有觉得有何不妥;还有的孩子与人交往时,不会微笑,见人擦肩而过不打招呼;还有的孩子放学回家后二话不说,就往沙发上一坐,然后跷起二郎腿,悠闲地吃喝、看电视,不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还有孩子的不尊重老人,面对隔代的溺爱更是变本加厉。家庭是儿童道德行为习惯萌发、形成、奠定基础的摇篮。实践体验是“内化”的关键过程。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印象不深,只有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因此,传统美德教育需要家长和孩子在实践体验中感受美好,让孩子在家庭生活的实践中养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创造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
总之,家庭的美德教育仅仅是校外教育内容之一,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挖掘资源,让美德教育渗透在平时的生活中,让孩子的良好习惯养成落实于具体行动中,把传统美德内化成孩子们自己的行为。引导孩子“知美德”、“学美德”、“讲美德”、“行美德”,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把传统美德教育贯穿于孩子生活的全过程,使这些美德成为孩子成长的需要,因为只有当行为成为自身需要时,才能真正地形成稳定的习惯,让孩子一生受用。
(责任编辑:晓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