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旋CT对原发性胃癌病灶的诊断价值评价

2019-09-28龚沈军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螺旋CT原发性诊断价值

龚沈军

【摘 要】目的:探究螺旋CT对原发性胃癌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胃癌病灶患者25例进行实验研究,全部患者均行螺旋CT诊断,全部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并将手术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将CT诊断准确率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结果:CT诊断胃外病灶、胃内病灶诊断準确率显著低于病理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诊断原发性胃癌病灶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MRI;螺旋CT;原发性;胃癌病灶;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8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9)10-03--02

胃癌在发病初期时与胃部慢性疾病,临床症状表现极为相似,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早期诊断率极低,患者经确诊后通常已发展为中晚期,甚至部分患者已出现淋巴结转移,为了保证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应进行早期诊断[1-2]。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在临床中得以发展,CT在诊断原发性胃癌方面可清楚将患者的病灶呈现出来,可明确患者的病灶部位。因此,本文主要对螺旋CT对原发性胃癌病灶的诊断价值进行探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开始和结束时间控制为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研究对象为25例原发性胃癌患者。参与本次实验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13例,患者的年龄为45-84岁,平均年龄为(65.28±3.41)岁,女性患者为12例,患者的年龄为45-77岁,平均年龄为(61.09±4.88)岁。发病部位:8例患者为胃底贲门区,6例患者为胃窦,8例患者为胃底以及胃体贲门区,3例患者为胃窦部以及胃体部。

1.2 方法

螺旋CT扫描:全部患者均使用相同螺旋CT进行检查,检查前20分钟,嘱患者饮用温水1000ml,将对比剂碘普罗胺(进口药品,德国 Bayer Vital GmbH,英文名称:Iopromide Injection (Ultravist),注册证号:H20080530,2008-09-12),通过高压注射器由肘静脉进行注射,注射剂量为70ml,注射速度控制为3.0ml/s,注射造影剂30s后进行扫描,此时为动脉期扫描,扫描部位为食管下段及胃部,对比剂注射60秒后为实质期,扫描部位由食管下段开始,随后扫描整个胃部,平衡期扫描为造影剂注射3分钟后,主要对肝脏以及腹部周围淋巴结的侵犯情况进行扫描。设置扫描数据管电流为200mA,管电压为120kv,层间距5mm,层厚5mm。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率。

1.4 统计学分析

实验25例原发性胃癌患者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计算,诊断准确率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当数据对比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时,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对比两种诊断方式诊断准确率

病理诊断与CT诊断准确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讨论

胃癌的发病主要与人们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息肉,胃部切除手术等相关疾病也是导致胃癌发生的主要因素,另外有学者指出,家族中有人患有胃癌,则其他家族成员患胃癌概率高出正常人4倍[3]。就当下医疗手段而言的,胃癌的发病因素尚未明确,但与多种因素有关,当下主要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由于发病症状与胃炎等疾病极为相似,容易被患者所忽视,部分患者就诊时胃癌已经发展至中晚期,若患者为癌症早期诊断,尚未出现淋巴结转移,等经外科手术治疗可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以往胃癌诊断中常采用X线钡餐检查,但该种检查方式随着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逐渐减少应用频率。近年来,MRI、CT在胃癌疾病诊断中得以应用,螺旋CT诊断前,需口服温水提高检测效果,注射对比剂后,可对胃癌的病情进行有效判断,并可对浸润程度进行诊断,但螺旋CT在诊断过程中针对胃壁增厚并不明显的病灶而言,诊断效果并不理想[4]。CT在胃癌疾病诊断中可清楚观察到患者的病变范围,尤其针对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器官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螺旋CT在诊断早期胃癌过程当中主要一依据病变形态对疾病进行判断,早期胃癌病变主要以表面平坦或表面凹陷为主,因病灶相对较小,难以进行有效辨别,早期胃癌在临床诊断中胃壁会以正常形式所表现,CT检测过程中具有容积效应,导致病变被遗漏。CT诊断早期胃癌过程中,部分患者内部会存在正常黏膜组织,因此CT诊断早期胃癌存在一定差异性[5]。从本文探究过程中可以发现,CT诊断胃癌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本次实验结果具有差异性,但CT诊断胃癌在术前仍然不可替代,可为患者的治疗具体的手术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由此可见,针对原发性胃癌诊断采用CT诊断仍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影像学诊断方式。

综上所述,螺旋CT在原发性胃癌病灶的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可为患者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提供患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周舟. 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小肝细胞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郑州大学, 2019,29(159)1126-1127.

李克威. 螺旋CT与MRI在诊断原发性胃癌病灶中的临床对比研究[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7,25(3)118-119.

窦茂林, 吴翠, 鲜明. 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胃癌病灶的临床检出率及准确性对比[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6,29(67):198-199.

马超, 陆亮, 陆大军. 原发性胃淋巴瘤和浸润性胃癌的多层螺旋CT鉴别诊断[J].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86(06):87-88+93.

申玉兰, 陈克敏, 刘燕. 多排螺旋CT仿真胃镜在T1和T2分期胃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8, 26(12)115-116.

猜你喜欢

螺旋CT原发性诊断价值
AFP、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靶向免疫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宏基因组测序辅助诊断原发性肺隐球菌
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在脑垂体瘤中的应用探究
螺旋CT对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作用探讨
肾损伤严重程度的螺旋CT诊断分级方法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脑CT对脑器质性精神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益气养阴祛瘀煎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