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用“可视化”策略,促进学生数学理解

2019-09-25周艳霞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公因数工具性多边形

周艳霞

研究表明,视觉可刺激一个人大脑中的关联,从而有效提升一个人内在的深层洞察力。人的思维是一个黑匣子,是不可视的。在数学教学中借用“可视化”策略,能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不仅如此,可视化策略还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成为可观察、可触摸、可把握的对象,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一、直观展示:促进学生的工具性理解

英国著名数学教育心理学家斯根普认为,理解有三个层次,即工具性理解、关系性理解和创新性理解。工具性理解是一种语义性理解,即理解“是什么”,或者是指一种程序性理解,即理解“怎樣操作”。因此,工具性理解也就是一种实体性理解,在数学中主要体现为对数学概念、定义、法则等的理解。

斯根普指出,工具性理解也应是一种理解,我们不应该忽视它。工具性理解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曾经打过一个比方:一个屠夫,他不需要知道刀的制造原理,而只需要去找寻最合适的刀,并且用好这把刀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许多教师在设计时都力图展现笛卡尔创建直角坐标系的过程,比如从地球仪的经纬度引入,比如从蜘蛛在天花板上的故事引入,比如从现实场景如教室的座位引入等。其实,这些都是比较肤浅的设计。用数对确定位置,关键的节点在于“原点”的设置。这里,教师完全可以直接直观地出示教室的示意图,然后提问学生:某某是第几排第几座?通过不同的回答,让学生感受到“用规定的数对确定位置”的优越性,同时让学生自己去找寻原点。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同一列、同一行、列行都相同的学生的座位,让学生感受到数对的功能,这些都能促进学生的工具性理解。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工具性理解,是学生数学理解的一部分。抽象的数学知识图像化、建构数学知识的直观化,都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工具性理解。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依赖惯常的教学路径,而应关注学生的数学理解,要为学生的数学工具性理解找准方向、提供可能。

二、关联展示:促进学生的关系性理解

关系性理解是对数学知识产生过程、数学知识结构的理解。作为教师,要将数学知识的关联展示出来,以便促进学生的关系性理解。“关联”既包括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又包括揭示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特质等。斯根普教授认为,关系性理解包括证明性理解、论说性理解、反思性理解、结构性理解等诸多层次。显然,结构性理解被置于最高层。

比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苏教版四下),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基础上,学生的数学探究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三角形的内角和探究法,用量角法、折角法、撕角法等对四边形、五边形等多边形进行探究,这是学生基于工具性理解的探究;另一类是学生在三角形内角和与四边形、五边形等多边形之间寻找关系,这是一种基于关系性理解的探究。当学生运用量角法、撕角法、折角法等进行探究遭遇障碍后,学生纷纷转向关系的探究。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分四边形、五边形,分法出乎意料。有学生在多边形边上取一个点,有学生在多边形顶点处取一个点,有学生在多边形内部取一个点,有学生在多边形外部取一个点,由此将多边形分成若干个三角形等。作为教师,我们要展示各种研究方法之间的关联,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明晰各种方法的优劣。在比较中,让学生说一说每种探究方法,学生就会理解“从一个顶点来分三角形最方便,因为没有产生多余的角”。这样,学生从原先的不同方法的“多点结构”水平发展、提升为“关联结构”,从算法的多样化走向算法的优化。

关系性理解能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所以能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关系性理解能对相关知识进行逻辑链接,能将数学知识提升为数学思想方法,形成个体数学图式网络。关系性理解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关系性理解,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让学生形成特有的知识体系。

三、图式展示:促进学生的创新性理解

学生的数学学习,从根本上说就是构建一种认知图式,或者说是新旧认知图式的同化与顺应。当新旧认知图式发生碰撞、产生矛盾冲突时,就需要学生能主动地对原先的认知图式进行革新,这时学生往往就能产生创新性认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图式将这种知识变革、变化过程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触手可及。图式展示,能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创新性理解。

比如教学苏教版五下《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中的知识点联系紧密、关系复杂,学生容易张冠李戴、云里雾里。因此,教师有必要借助图式向学生展示知识节点、知识之间的关联。通过图式,让学生厘清知识间的属种关系、逻辑关系等。如从“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学生能看到数学知识的逻辑发展;通过“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并结合“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能创新性地建构“约分”的概念,并能展开“一次约分法”和“逐次约分法”,从中领悟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运用时的巧妙;通过对公因数与约分、公倍数与通分、通分与分数加减法计算、约分与分数加减法计算结果的化简等的关系比较,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间的对应关系。笔者在教学中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整理,建构图式。不同学生基于不同的着眼点,用自己的方式建构出个性化的知识图,如树状图、网络图等。一种图式、一种逻辑,不同图式显现的是不同的逻辑,但最终都显现出学生的创新性理解。

当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剥离了知识的非本质因素,透视了本质因素存在之后,就能产生创新意向,形成创新内驱力。创新性理解是学生在认识知识本质、结构的基础上,对已有知识进行提高、推广和拓展的过程。概言之,学生创新性理解就是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并且“知其新的然”。

数学理解有三个层次,即工具性理解、关系性理解和创新性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直观的手段,将数学知识可视化、将学生的数学思维可视化,能让学生直观洞察到数学知识的本质、关系,能捕捉到学生的思维漏洞、盲区,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态展现、有迹可循、触手可及,也让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猜你喜欢

公因数工具性多边形
多边形中的“一个角”问题
多边形的艺术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解多边形题的转化思想
多边形的镶嵌
《最大公因数》教案
《约分——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约分
——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关于最大公因数的一个性质及证明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