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引思,催生数学教学的新样态

2019-09-25范育红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倍数圆柱长方形

范育红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当下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各地诞生了许多教改经验,呈现出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和而不同的良好局面。许多教师产生了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有的盲目跟风,有的无所适从。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是各派的共识。德国思想家海德格尔说,“教,所要的就是‘让学!” [1]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是“让学”;另一方面又要巧妙地点拨、引领,这就是“引思”。确立“让学引思”的课堂教学理念和行动方式,能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让得“准”,洞察“引思”内容

“让学”与“引思”是辩证统一的,“让学”是前提,“引思”是目的。所谓“让学”,主要是指教师将学习时空、学习权利、学习机会等让位于学生。过去,有教师也实行“让学引思”教学,但教师一味地退让,导致教师“导”的缺失。让学要有度,只有教师让得有度、让得精准、让得到位而不缺位,才能真正发挥让学的功能。从数学学科视角看,“让学”首先要洞察让学内容。因为,只有洞察了“让学”内容,才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找到相应的跳板。

比如教学《分数除以分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这一部分学习内容,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材中安排的是例4——“量杯里有升果汁,玻璃杯的容量是升。量杯里的果汁倒入玻璃杯,能倒满几杯?”有教师在教学中亦步亦趋,按照教材的方法让学生展开验证。还有一些教师,认为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拥有了很好的基础,于是直接让学生运用。诚然,学生已经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但却并不能代表学生真正理解了“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认为教师可以“让学”,但却不是全盘退让,而是要适度地“让”。研究“分数除以分数”,我认为,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想,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给予证明。一方面,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的探究方法进行复习,让学生掌握画图的技能;另一方面,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有学生将÷转化成900毫升÷300毫升进行验证,有学生将÷转化成小数验证;有学生通过画图的策略进行验证;还有学生从算式意义上加以说明,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变换题目,让学生直面无法将分数除以分数转化成整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小数的情形,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算法比较。通过算法比较,学生就能从多样化的算法中进行算法优化。

从数学学科本体视角看,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可以盲目地“让”。只有洞察教学内容,才能让得“准”。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只“让”不“引”,那么学生就容易自流;如果教师只“引”不“让”,那么学生就容易被牵着鼻子走。教学就是“让”与“引”的矛盾运动,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过程。

二、让得“活”,灵动“引思”方式

“让学引思”不仅要求教师明确让的内容,即“让什么、引什么”,更要求教师有效实施,即“怎样让、怎样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祛除“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形式,简简单单真真正正地将学习的主动权赋予学生。让學,不仅仅是“让时空”“让热爱”,更重要的是“让实践”“让过程”。作为教师,不仅要洞悉让学内容,更应将目光锁定在“让学”的实施策略上。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都要契合学生数学学习的整体性,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规律。

教学《圆柱的侧面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很多教师有包办代替的嫌疑。比如有教师要求学生用剪刀将侧面剪开,而且一定要沿着高剪。此时,学生不禁要问:为什么要将侧面剪开?为什么一定要沿着高剪?基于学生的对侧面的认知,教师不妨退居幕后,倾听学生的数学猜想,对其中的关键性节点基于疏通、导引。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搜集贴有商标纸的圆柱,和学生共同复习圆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紧扣“侧面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学生的思路让你“惊讶”,比如有小组学生将圆柱的侧面放置在桌面上滚,滚出了一个长方形;有小组学生直接将圆柱形商标纸压扁,压出了一个长方形;有小组学生沿着高将圆柱的侧面剪开,剪出了一个长方形;有小组学生斜着将圆柱的侧面剪开,剪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有小组因为所带的圆柱体没有商标纸,于是他们用长方形纸卷,然后将卷成的圆柱体侧面展开,展出了一个长方形,等等。不同的小组,其展示的探究方式各不相同,充分体现出了学生数学探究的灵动智慧。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展开积极引导,比如可以追问学生,圆柱的侧面和展开的长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一定是长方形吗?不管怎样将圆柱的侧面剪开,圆柱的侧面和所剪开的图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这种基于让学基础上的引思,能助推学生数学高阶思维的发展。

只“让”不“引”,数学教学必然会无序、失控;只“引”不“让”,数学教学必然走向专制、独断 [2]。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定教”“为学设教”“顺学而教”。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让学”“引思”的策略、方式、方法、技巧,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将“让学引思”教学艺术尽心演绎。通过“让学引思”,重塑“学生观”、重构“学习观”,将学生自学、探学、互学,将教师助学、帮学、引学等有机融合起来。

三、让得“智”,通达“引思”过程

智慧的“让学引思”,不仅要求引发学生的思考,更要求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作为教师,要严谨地让学、引思,科学地让学、引思,智慧地让学、引思。不能急功近利,将学生数学探究、数学验证的过程人为压缩,或者过早地将数学知识形式化、数学化,而应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活动、经历。只有充分地自主活动、经历,学生才能获得真切感受、体验。在小学数学“让学引思”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总是急着性子将学生快速牵向高速路口。让学引思,要求教师放慢脚步,“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成尚荣语)![3]

比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我就采用“慢教学”方式,让学生反复地猜想、验证。学生受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往往认为“3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3的倍数”。这里,让学生通过举例验证,自主地经历了一个自我否定过程。学生发现,有些数,个位上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却是3的倍数;有些数,个位上是3的倍数,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在此基础上,教师如何重新盘活学生的数学猜想,需要智慧地引思。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启发学生的:在百数表中,2的倍数的数和5的倍数的数有怎样的特征?3的倍数的数又有着怎样的特征呢?当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每一斜行3的倍数的数,个位上的数逐渐减少(增加),十位上的数逐渐增加(减少),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不变”,由此形成新的数学猜想:3的倍数的数与各个数位上数字有关。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让学,学生再次展开自主验证。通过不完全归纳,形成数学结论。正当学生的数学学习即将停止之时,教师再次“引思”:我们验证3的倍数的数都是用举例子的方法,例子举得尽吗?有没有不符合规律的“个例”呢?还可以怎样证明呢?问题再次点燃学生的思维。有学生想到用字母表示数,因为用字母表示数具有一般性。在教师引导下,提升了学生的数学认知。课尾,教师再次提出问题,还有哪些数,它们的特征也和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相似呢?

“让学”要唤醒学生主动发展意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尝试,当学生遭遇失败后,要及时鼓励、疏导。要赋予学生安静思考的时空,让数学课堂形成一种“丰富的安静”(周国平语)。当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语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中时,教师予以启发、点拨,促进学生的自省、自悟。如此,学生的数学学习就会更富内涵,更具个性。

“让学”之“让”是给予、赋予、让渡,“引思”之“引”是启发、唤醒和点拨等。让学之“让”,让的是学习的机会、学习的时空;引思之“引”,引的是学习兴趣、爱好等。“让学”与“引思”犹如太极推手的双方,只有彼此推动,才能共同发力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让得智慧,方能通达学生的思维。让学引思,是数学教学的法宝,只有积极践行让学引思观念,才能为学生打造一个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  陈荣春. “三学”课堂:以“让学引思”为内核的深度学习变革[J]. 江苏教育研究,2017(1).

[2]  陈海鲸. 让学引思,让学生数学学习真正发生[J]. 数学教学通讯,2018(7).

[3]  雷富平. “让学引思”,让学习真正发生[J].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2016(5)﹒

猜你喜欢

倍数圆柱长方形
说说“倍数”
巧用“倍数的和”
同样是倍数,为啥还不同
我爱长方形
圆柱的体积计算
“圆柱与圆锥”复习指导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长方形的困惑
如何表达常用的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