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浅层交流”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

2019-09-25胡宏权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初中数学

胡宏权

[摘  要] 初中数学课堂上,浅层的交流现象屡见不鲜,背后的原因在于学生自身对交流认识不足、教师对交流调控不力等. 基于这些原因提出的从学生与教师两个角度进行矫正的面向学生的自我调控策略,与面向教师的有效组织策略,实践证明是有效的.

[关键词] 初中数学;浅层交流;数学交流

有同行在关于浅层学习与深度学习的研究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初中生正处于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期,被动式“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方式已远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 其中,对深度学习的研究,是一个比较宏观的范围,在笔者的视角中,更倾向于从教学细节的研究来提高教学的效益,而在研究中同样发现,类似于浅层学习的现象需要注意,其中之一就是“浅层交流”现象.

我们知道,在初中数学学习与教学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交流往往是用数学语言作为交流的载体的,因此又常常被称为数学交流.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数学交流既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也是对数学教学的一种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所需的一种素质. 有效的数学交流不仅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联想,而且可以使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和谐的信息交流状态.

问题在于,在数学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交流并不总是有效的,很多时候由于交流意识、交流能力等原因,常常处于浅层交流的状态. 这种状态的出现是正常的,但又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研究浅层交流的现象并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也就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的前置性条件. 本文拟结合笔者在实践中的一些认识,谈谈自己的浅显看法.

浅层交流现象的基本表现

在实践的过程中,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浅层交流现象有下列几种表现.

一是表面热闹型. 笔者曾经对教学研究之初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现象进行过调查,调查的结果让人吃惊. 只有30%左右的学生对自己或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在课堂上的交流是满意的,而相当一部分意见集中在交流的过程中常常只是成绩好的一个人在讲,而且其讲述数学概念的速度非常快、解题思路也非常快,不考虑听的人的感受,结果看起来讲的同学神采飞扬,但听的学生“一脸糊涂”(学生语).

二是各抒己见型. 这样的交流中,学生发言比较充分,一个小组的学生也都有发言的机会,但问题出在学生只顾自己说,不听他人意见,各抒己见但毫无收获. 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学生虽有思维,但思维没有碰撞,往往是自说自话,达不到交流的效果.

三是不考虑结果型. 通常情况下,初中学生小组交流的开始与结束是由教师来控制的,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大都缺少掌握交流节奏的意识与能力,于是出现了让讨论就讨论,让交流就交流,让停止就停止的现象. 这种只顾呈现交流形式,而不考虑交流效果的情况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比较常见.

这样的现象可以通过“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课中的小组交流现场来发现. 在讨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法则之前,通常都需要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而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与记忆效果,通常会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以互通有无、互相提醒,从而达到将所有性质清晰重现的效果. 但实际上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是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知道的性质,而对自己不知道且他人已经说出来的性质并不在意. 这样的交流看似热闹,实际上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实际上学生到讨论交流结束的时候,自己也感觉没有什么明显的收获,有的即使有收获,也只是记得别人说过“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之类的表述,对什么是对应边却没有清晰的表象支撑,因此這样的交流确实是浅层次的,效果是不明显的.

当然,除此之外浅层交流还有其他一些表现,其实我们分析诸多表现可以发现,其他的表现都与这些基本表现有关. 而研究这些表现,尤其是其背后的原因,对于引导学生走出浅层交流的窠臼是十分有帮助的,下面就结合笔者自身的实践谈谈如何运用正确的策略进行矫正.

浅层交流现象的矫正策略

要寻找矫正策略,首先要寻找形成浅层交流现象背后的原因. 笔者通过研究发现,每种现象背后都有对应的且不容易被发现的原因,将这些原因综合一下,可以概括为两点.

一是学生对交流的认识问题. 好多学生认为数学课堂上的交流,就是就一个数学概念或一个数学习题进行说话(不是对话),而说话就是说自己的想法,如果自己没有想法,那就听别人怎么说. 再加上初中学生的自尊意识已经非常明显,他们会判断自己所说的是否会被别人批评或者是嘲笑,因而说话的时候又不那么大胆,这就导致了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要么自说自话,要么沉默不语. 而很多时候为了迎合教师的期待,就故意将交流过程搞得很热闹,其实他们心里知道这样的交流没什么结果(私下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就会听到这样的观点).

二是教师对交流的认识问题. 好多教师都认为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体现形式之一,而既然是交流,就是将小组内学生集中起来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 实际上,交流强调的是观点的分享与碰撞,这是交流的两个关键词. 而分享意味着说者认真说,听者认真听;碰撞意味着观点持有者与接受者并不轻易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应当努力从他人观点中寻找与自己观点不同的地方进行思考,以判断对错. 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是有效交流的重要基础.

基于以上两点,笔者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浅层交流现象的矫正提出两点宏观策略.

策略一:自我调控策略.

这是面向学生而言的,要教会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控,而这个调控主要从上面所强调的观点分享与碰撞两个角度来进行.

例如,在探究“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法则”的时候,笔者让学生思考如果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去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那是不是要将六个性质全部满足才能确认三角形是全等的呢?如果只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其实是容易浅层化的,原因在于这个问题没有经过细致内化,没有成为学生内心的策略性认识,因而不能驱动学生有效交流. 笔者提醒学生:在具体讨论的时候,你们应该怎么办?是不是就直接思考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倒是点醒了学生,他们交流的第一步不是直接去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而是去思考六个性质(三边相等,三角相等)中取出几个来,是否就能够保证三角形全等. 而这个问题又催生了新的问题,六个性质表述中取若干个出来,结果太多,那讨论交流岂不是无穷无尽了?于是他们又开始思考哪些是明显不可能的,哪些是有可能判断三角形全等的. 基于这样的思路,他们就开始否定一边相等、两边相等、角相等……而剩下来的就是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边边角等无法直接判断的了. 交流到这一步,其实就是成功且有深度的交流了,因为学生的讨论交流在不知不觉当中,已经进入了对最核心内容的讨论、猜想与交流.

这样的成功交流是如何发生的?其实就是在学生的自我调控下发生的,他们不是凭空地争论某一判断方法是否能够准确判定三角形全等,而是在对问题的层层分解之下,自然地进入了对最关键的几种可能的交流讨论. 没有问题驱动下的自我调控,这样有深度的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

策略二:有效组织策略.

这是面向教师而言的,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深层交流,关键在于交流前的提醒(比如上例),也在于交流过程中的观察与调控,比如说如果有小组的讨论过于热烈(表现为学生有些亢奋),那教师就要站在旁边倾听,然后干预;如果有小组冷场,也是如此. 在这一点上一线教师都有经验,在此不再赘述.

浅层交流是深层交流之基

话又说回来,数学课堂上的浅层交流也不需要完全杜绝,毕竟初中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本身就是数学教学的内容之一,想让学生一下子进入深层交流的状态,那也是不现实的. 从这个角度讲,浅层交流是深层交流的基础.

众所周知,“学会数学交流”已成为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这对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让学生走过浅层交流的阶段,并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去知晓浅层交流的不足,然后从规避这些不足的角度进行交流,自然就进入了深层交流的状态. 认识到这一点,并尽可能缩短浅层交流的时间,那浅层交流的矫正就可以被认为是有效的.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浅层交流现象需要认真研究,策略生成需要得到实践验证,只要做到这一点,走出浅层交流是完全可能的.

猜你喜欢

初中数学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
如何以学定教,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
探究新课改视野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创新
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效率
初中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探微
试分析初中数学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