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实践谋自由差异教学得平等

2019-09-25孙抒文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差异教学对分课堂创新教育

孙抒文

[摘  要] 突破灌输模式的传统讲授法,全面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具有创造力思维、沟通、合作等核心素养的学生,这是教育的愿景. “对分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为实施差异教学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操作可能.

[关键词] 对分课堂;差异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源起

初识对分课堂源于一次校本培训,苏州大学的教授将这个新型的理念带到了我们学校,瞬间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和共鸣.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以“知识和技能的占有者和代言人[1]”的身份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则只能成为受动者,无法激发其学习主动性. 笔者从任教开始,就致力于寻求突破传统的讲授方法,营造“师生共赢”的数学课堂,既不弱化教师教授的重要性,又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他们创新合作的学习能力,营造严谨、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 对分课堂的出现,让笔者看到了能够将上述教育理想完美融合一个载体.

探索

“对分课堂”简称PAD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学教授张学新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2]. 对分是讲授与讨论的有机整合,它强调内化的过程. 对分课堂主要分为“隔堂对分”与“当堂对分”两种形式. 当堂对分就是在一节课上完整地实施讲授、独立思考、独立作业、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这五个环节. 在本学期,根据初三数学复习的特点,笔者主要探索实践“当堂对分”这种课堂形式.

实践

由于笔者刚开始接触对分课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用每节课去推广效果不一定最佳,因为初三毕竟有升学的压力,同时学生的听课习惯有所固化,改变起来比较困难. 但是在章节的复习中灵活使用对分,确实带来了积极的效果.

例如笔者执教“锐角三角函数——中考复习”这节复习课时,使用了当堂对分的教授方式,每个环节都让师生体会到了对分的优越性.

1. 对分让讲解更精准

首先,由于学生学习过锐角三角函数,这节复习课的目的是基于中考角度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加深、提炼、综合. 所以笔者先用15分钟精讲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与三角函数值有关的综合等三个知识点,及与之匹配的三个精选例题.

考点一: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基本不向学生提问,避免“是不是”“对不对”这种无效问题打扰学生的思维,也不组织讨论,只是通过单向的讲授介绍教学内容. 这些内容是教师备课时确定的必讲、精讲的重点,教师需要在这15分钟内高效、有条理地讲解,不需要面面俱到,太过完整全面,只是在宏观的层面上,告诉学生本章节复习什么,为什么复习,怎么复习.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留白”,所谓的留白就是有些细节的内容只需要点到为止,让学生有空间去思考,然后在下一个步骤“独立思考”里去批判思考,形成有討论价值的问题. 当然,因为讲解的时间有限,对于教师的备课就提出了新的要求:什么样的内容必须讲到位,什么内容可以适当留白,这需要备课组一起进行讨论和研究来决定.

2. 对分让学习更自主

15分钟的教师授课结束,安排5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那么思考什么就变得很关键. 刚开始实践对分课堂,学生对于独立思考这个环节很陌生,如果不加以引导,很可能会让思考沦为“发呆”. 所以,笔者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总结出掌握每个知识点以及相应例题的策略,同时列出听课中的疑惑. 在这个过程中,层次不同的孩子总结的策略和问题都会有所不同,充分尊重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保护每个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不管策略和问题有没有价值,老师都要用欣赏的眼光去接受. 这5分钟应该保持绝对的安静,让孩子们从刚才紧张的听课环节抽离,是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创造性地内化知识的过程.

独立思考之后,让学生进行5分钟的独立作业时间. 笔者设置了三道与知识点匹配的小题.

由于作业时间短,所以布置的作业相对简单,称之为“微作业”,同时要考虑到题目设置的梯度,要有分层. 例如练习1,练习2相对比较简单,所有同学5分钟之内都可以完成,而练习3因为是中考题,有一定的综合性,可能对个别的后进生来讲很有困难,所以设置为选做题,这样也可以保护学生自信心,给他们选择的权力.

3. 对分让学生能表达

在对分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性格等进行恰当的分组,每组5~6人为宜,让活跃分子带动不活跃的,让会表达的带动羞于表达的,让性格开朗的带动性格内敛的,让学习能力强的带动能力稍弱的. 经过长时间的小组融合,可以让每个孩子在小组中有团队归属感和学习的获得感. 独立作业之后,安排10分钟的作业讨论时间,利用“亮考帮”来加深学生对作业的理解. 所谓“亮考帮”,就是每个组员要用一句话分享自己在作业中的感悟,称之为“亮闪闪”;自己弄懂而别人可能有困惑的地方,可用问题的形式考考其他人,称之为“考考你”;自己独立作业时没有搞清楚的部分,在讨论时求助他人,称之为“帮帮我”. 老师适时进入小组参与讨论,在讨论中抽查作业情况,可对个别后进生进行单独的辅导. 在小组讨论的尾声,教师可以播放课前制作好的作业讲解微课,让学生进行比对学习,规范解题过程.

4. 对分让学生会合作

课堂的最后10分钟时间,是全班讨论和总结. 教师邀请全班学生自由发言,无论是个人、小组,在独立思考及作业时间遗留下来的问题,都可以提出来,教师统一给予回答. 同时,对于刚才巡视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小组分享讨论的精华内容,教师要进行简单的梳理、总结、升华、提升,并对在整节课中肯思考、会合作、能表达的个人或小组进行表扬和奖励.

感悟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笔者虽然还没有将对分课堂的技巧完全掌握,但是已经感觉学生的参与度、主动性有很大的提升,课堂氛围和师生交互空前融洽. 同时,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进行分层教学,关注到所有的学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体的价值,学会团队合作,树立语言表达的自信心,由此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批判精神. 对分课堂的教学流程简明易懂,清晰好学,而且在任何时间、地点,不需要购买其他设备就可以开展,既强调了教师是不可缺少的引导者,保证了知识讲解的严谨性,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带来个性化的差异教学和创造性学习. 可以看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一的“教授者”的角色定位,使其向复合型角色转化. 教师在由“讲授者”向“评价者”“引导者”的转化过程中,也从主导地位转化为辅助地位,逐渐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包括与人合作、自主决策、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3].

结语

我们的教育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要走向创新教育,最缺乏的是有价值的知识、思想和创造力,而学校教育的抓手就是课堂教学. 未来的世界需要的不是学校“生产”的专业人才去适应工业化时代的社会需求,需要的是个性化的、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够自主学习、具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创新人才. 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只有研究和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追求实施个性化教学的课堂结构,才能让每位学生都获得发展,在自由和平等的课堂上展现自信.

参考文献:

[1]刘铁芳. 试论教育中的交流及其阻隔[J]. 中国教育学刊, 1996(3):16-20.

[2]张学新. 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 复旦教育论坛, 2014(5):5-10.

[3]李德显. 师生权力与角色分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2):35-40.

猜你喜欢

差异教学对分课堂创新教育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浅谈怎样教好中职网页设计课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电影史课程中的应用
初中差异英语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和对策
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的现状与实施策略
外国文学史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创新当前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模式